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庄君

作品数:6 被引量:37H指数:3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脑梗
  • 5篇脑梗死
  • 5篇梗死
  • 2篇转归
  • 2篇脑梗死患者
  • 2篇进展性脑梗死
  • 2篇急性
  • 2篇急性期
  • 2篇发生率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豆纹动脉
  • 1篇血管
  • 1篇血管病
  • 1篇血管生成
  • 1篇血管生成素
  • 1篇血小板
  • 1篇血小板聚集
  • 1篇血性
  • 1篇症状

机构

  • 6篇北京大学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作者

  • 6篇庄君
  • 5篇郭淮莲
  • 4篇赵静
  • 3篇唐春花
  • 2篇祁文静
  • 2篇林志坚
  • 2篇程敏
  • 1篇高旭光
  • 1篇杨团峰

传媒

  • 1篇中风与神经疾...
  • 1篇中国脑血管病...
  • 1篇医学研究杂志
  • 1篇中华脑血管病...
  • 1篇中国脑血管病...

年份

  • 2篇2014
  • 3篇2012
  • 1篇2010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脑梗死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生化阿司匹林抵抗(AR)、生化氯吡格雷抵抗(CR)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生化AR、生化CR患者复发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方法 2010年10月至2013年1月在我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154例,口服阿司匹林肠...
林志坚庄君赵静杨团锋祁文静郭淮莲
血管生成素与缺血性脑血管病
2010年
血管生成素(ANG)具有促血管生成作用,本文着重阐述ANG的生理作用及其促血管生成的机制,重点介绍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时ANG的表达及其对ICVD的保护及治疗作用。
庄君高旭光
关键词:血管生成素促血管生成缺血性脑血管病
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2年
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BAD)由Caplan于1989年提出[1],该病近年来在日本有较多的研究,而国内相关报道较少。本文将BAD的概念、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研究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庄君唐春花郭淮莲
关键词:脑梗死症状
BAD患者进展性脑梗死发生率及急性期转归研究
本文以研究豆纹动脉及脑桥旁正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病例中BAD的发生率、BAD患者进展性脑梗死发生率及急性期转归情况为目的。经研究观察到的BAD患者的急性期进行性加重及急性期临床转归欠佳的临床特点与文献报道相符合。
庄君郭淮莲程敏唐春花赵静
关键词:脑梗死临床病理
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患者进展性脑梗死的发生及其急性期转归的观察被引量:15
2012年
目的探讨豆纹动脉(LSA)及脑桥旁正中动脉(PPA)供血区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BAD)进展性脑梗死的发生率及急性期的转归情况。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连续收集2011年4—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科LSA及PPA供血区急性脑梗死病例共62例,分为BAD组(29例)及非BAD组(33例)。对两组患者出院时行改良Rankin评分(mRS)。分析两供血区脑梗死患者BAD的发生率、进展性脑梗死发生率及急性期的转归情况。结果 BAD组与非BAD组患者在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①LSA供血区脑梗死43例,占69.4%;PPA供血区脑梗死19例,占30.6%。全组BAD发生率为46.8%(29/62),其中LSA和PPA供血区脑梗死患者中,BAD发生率分别为46.5%(20/43)和47.4%(9/19)。BAD组和非BAD组患者中,进展性脑梗死的发生率分别为51.7%(15/29)和18.2%(6/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BAD组和非BAD组患者出院时转归良好者(mRS≤2分)分别为51.7%(15/29)和93.9%(3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LSA和PPA供血区脑梗死患者中,BAD发生率高,BAD患者脑梗死急性期病情容易进展,临床转归欠佳。
庄君郭淮莲程敏唐春花赵静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豆纹动脉
脑梗死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研究被引量:19
2014年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AR)及氯吡格雷抵抗(CR)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连续性收集2010年10月~ 2013年1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154例,其中男性104例,女性50例;患者年龄36~95岁,平均年龄66.5±11.3岁.患者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或氯吡格雷片7天后采集外周静脉血,光学聚集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率.对于服用阿司匹林患者,10μmol/L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70%并且500μmol/L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20%定义为阿司匹林抵抗,仅满足其中一项为阿司匹林半抵抗(ASR).对于服用氯吡格雷患者,10μmol/L 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70%定义为氯吡格雷抵抗.根据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阿司匹林抵抗组(AR+ ASR)、阿司匹林敏感组(AS)及氯吡格雷抵抗组(CR)、氯吡格雷敏感组(CS).比较各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2型糖尿病史、吸烟习惯)及检验指标(血小板计数、血脂、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结果 100例患者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AR的发生率为3%,ASR发生率为41%,阿司匹林抵抗及半抵抗总发生率为44%;阿司匹林抵抗组(AR+ ASR)年龄为67.9 ±9.9岁,大于阿司匹林敏感组(AS)(63.3±12.3岁)(P<0.05);54例患者口服氯吡格雷片,CR的发生率为22.2%;2型糖尿病患者CR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结论 脑梗死患者存在一定比例的阿司匹林抵抗和氯吡格雷抵抗,高龄可能是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的危险因素,2型糖尿病可能是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的危险因素。
林志坚庄君赵静杨团峰祁文静郭淮莲
关键词:阿司匹林抵抗氯吡格雷抵抗脑梗死血小板聚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