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霞
- 作品数:18 被引量:35H指数:4
-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胸主动脉瘤手术不同体外循环方式的应用被引量:2
- 2004年
- 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不同病变程度的胸主动脉瘤手术体外循环方式的选择。方法 体外循环下行胸主动脉瘤手术2 3例 ,其中升主动脉瘤 2 1例 ,包括DebakeyⅠ型夹层动脉瘤 9例 ;降主动脉瘤 2例 ,包括DebakeyⅢb型夹层动脉瘤 1例。全身中低温体外循环 17例 ,浅低温左心转流 2例 ,左心转流合并全身中低温体外循环 1例 ,深低温停循环上腔静脉逆行脑灌注 3例。结果 手术死亡 1例 ,死亡率 4 .3%。因术前合并左心衰 ,肾衰术后 1h死于急性左心衰竭。术后并发症 2例 ,肺部感染 1例 ,肢体功能障碍并肾功能异常 1例 ,经积极治疗均恢复。 3例停循环者除 1例术后 1h死于左心衰另两例均于术后 3~ 6h清醒 ,无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 根据主动脉瘤患者病情严重程度 ,病变部位的不同 ,选择适当的体外循环方式 ,避免循环、中枢神经系统等并发症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 张玉霞杨康唐令凤廖克龙
- 关键词:胸主动脉瘤体外循环
-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围手术期护理被引量:6
- 2002年
- 张玉霞范少兰杨康杨军民
-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围手术期护理
- 上腔静脉逆行灌注在深低温停循环脑保护中的作用被引量:1
- 2005年
- 唐令凤杨康张玉霞廖克龙王海东
- 关键词:脑保护深低温停循环
- 胸主动脉瘤手术体外循环方式的探讨
-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不同病变程度的胸主动脉瘤手术体外循环方式的选择。方法:2001年10月至2007年8月体外循环下行胸主动脉瘤手术40例,男30例,女10例,年龄14~69岁,体重46~80 公斤。动脉瘤直径5.0~7....
- 张玉霞杨康唐令凤廖克龙
- 文献传递
- 46例成人继发孔房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经验被引量:6
- 2005年
- 目的总结成人继发孔房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和围手术期处理经验。方法1996年1月至2005年3月,手术治疗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成人继发孔房间隔缺损46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27例,年龄18~54(31.5±4.2)岁。所有患者均行房缺修补术,其中补片修补30例。根据具体病情,围术期给予吸氧、高压氧及前列腺素E1等治疗。结果无手术死亡,术后发生低心排综合征9例,右心功能不全5例,心律失常21例,肺部感染6例。随访32例,随访时间3个月至6年,心功能状态良好。结论成人房间隔缺损应尽早手术治疗。对于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患者,合理的围术期处理可以降低手术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发生。
- 刘铭杨康曾会昌廖克龙王明荣唐令凤张玉霞
- 关键词:肺动脉高压房间隔缺损成人手术
- 深低温停循环在心血管手术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04年
- 目的 探讨深低温停循环技术在心脏大血管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体外循环开始后经血液和体表降温至鼻咽温 14 .4~ 2 0℃ ,停止体外循环 ,2例患者行上腔静脉逆行灌注 ,时间分别为 2 1、36min。结果 5例患者体外循环时间 16 9~2 30min ,停循环时间 14~ 6 2min ,全麻清醒时间术后 3h 5 5min~ 4h 35min ,无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 深低温停循环技术在心脏大血管手术中的脑保护安全、有效 ,同时辅以选择性脑灌注可延长深低温停循环 ,减少神经系统并发症。
- 唐令凤杨康张玉霞廖克龙王海东
- 关键词:深低温停循环体外循环选择性脑灌注
- 体外循环术后血管麻痹综合征的临床观察(附8例报告及文献复习)被引量:6
- 2004年
-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术后血管麻痹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方法 分析 2 0 0 0年 3月~ 2 0 0 4年 2月间 8例体外循环术后血管麻痹综合征病人的临床资料 ,并对该症进行文献复习和讨论。结果 本组 3例病人死于术后 33~ 5 2h ,其余 5例病人在 7~ 5 5个月的随访期中心功能Ⅰ~Ⅱ级 ,生活质量良好。结论 血管麻痹综合征是体外循环术后一种严重的并发症 ,及时诊断和正确处理是决定预后的关键。
- 熊刚杨康廖克龙唐令凤张玉霞
- 关键词:体外循环血管麻痹综合征
- 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的体外循环管理被引量:3
- 2004年
- 目的 探讨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的体外循环管理。方法 3例采用深低温停循环 ,其余均采用中低温 (2 6~ 31℃ )体外循环方法。选用膜式氧合器 ,大剂量胶体预充 ,氧合血持续灌注 ,术中行常规和改良超滤相结合。结果 本组体外循环时间 4 3~ 2 32min ,心肌阻断 2 4~ 16 1min ,停循环时间 2 5~ 6 2min ,心脏自动复跳率 76 % ,死亡 2 1例 ,余康复出院 ,随访生活质量满意。结论 良好的体外循环管理可提高重症心脏瓣膜疾病救治率。
- 唐令凤杨康张玉霞廖克龙王海东
- 关键词:重症心脏瓣膜疾病瓣膜置换体外循环
- 急诊体外循环手术治疗危重心血管病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总结31例急诊体外循环手术(ECPB)经验,探讨ECPB在救治危重心血管病中的作用及应用指征。方法2000年3月~2005年3月,我们为31例危重心血管病患者施行了ECPB手术。其中急性胸主动脉夹层瘤行人造血管置换术8例(Bentall手术4例),急性心肌梗死伴左心衰行CABG术6例,心房黏液瘤嵌顿致急性肺水肿行黏液瘤摘除术3例,心内膜炎伴赘生物形成行瓣膜替换术6例,机械瓣失功行2次挟瓣术2例,动脉导管破裂大出血行导管切断缝合术1例,法洛四联症急性缺氧发作行矫治术3例,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失败行修补术2侧。结果术后存活25例,手术成功率80.6%。术后早期发生并发症者21例,占67.7%。结论严重的血流动力学障碍常导致心血管病危象和对药物治疗无反应,此时,ECPB是抢救患者生命的惟一有效方击。必须快速建立体外循环,在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发生不可逆损害前恢复有效的血流灌注,是手术成功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 刘铭杨军民唐令凤张玉霞夏梅张明霞
- 关键词:急诊体外循环手术心血管病
- 低温体外循环病人蛋白C系统变化及意义
- 2002年
- 目的 探讨低温体外循环病人蛋白C系统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选择 2 0例低温体外循环病人 ,于转流前、转流中、转流结束后即刻 ,转流后 5h ,术后第一天分别测定血浆血栓调节蛋白、游离蛋白S、D 二聚体抗原水平及蛋白C活性。结果 转流中 ,转流结束后即刻 ,转流后 5h ,术后第一天血浆血栓调节蛋白、D 二聚体水平较转流前显著增高 ;血浆游离蛋白S水平及蛋白C活性较转流前显著降低。结论 蛋白C系统紊乱可能与低温体外循环病人纤溶活性增强及出血倾向有关。
- 谭文锋杨康杨军民王明荣曾会昌廖克龙唐令凤张玉霞
- 关键词:低温体外循环血浆血栓调节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