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伟兵

作品数:6 被引量:9H指数:2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人类学与民族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文化科学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篇哲学宗教
  • 2篇历史地理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文化
  • 2篇傣族
  • 2篇人类学
  • 2篇宗教
  • 1篇仪式
  • 1篇彝族
  • 1篇云南少数民族
  • 1篇赛装节
  • 1篇僧侣
  • 1篇少数民族
  • 1篇少数民族女性
  • 1篇女性
  • 1篇亲属称谓
  • 1篇宗教组织
  • 1篇文化内涵
  • 1篇物质文化
  • 1篇老人
  • 1篇非物质文化
  • 1篇非物质文化遗...

机构

  • 4篇云南大学
  • 2篇厦门大学

作者

  • 6篇徐伟兵
  • 2篇金少萍
  • 1篇张海超

传媒

  • 1篇云南社会科学
  • 1篇宗教学研究
  • 1篇楚雄师范学院...
  • 1篇文化遗产
  • 1篇西南边疆民族...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1
  • 2篇2009
  • 1篇2008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人类学文化整体观中的西双版纳慢轮制陶技艺被引量:3
2011年
慢轮制陶是一种古老的制陶技术,至今仍在西双版纳的傣族地区得到保留。慢轮制陶程序包括选土、泥条盘筑、慢轮修整、拍印花纹以及薄壳窑烧制等,这些工艺是环环相扣互相配合的,每一个环节之间都存在紧密的联系,而且彼此之间高度适应。经过长期的发展,以慢轮为标志的傣族制陶已经是一整套成熟的工艺,只把它视为科技史上几千年前某一时段工艺的"活标本"是不能充分理解其价值的。从人类学的角度探讨其与整体傣族社会的关系,会给研究工作带来很多新的启发。
张海超徐伟兵
关键词:傣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
西双版纳傣泐的命名制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傣泐的名字不但含有社会对个体的整合意义,更具有傣泐自身的分类观念和文化意义。社会的等级观念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动,但群体的"生命力"观念以及亲属分类原则等变化不易。该研究以西双版纳曼景的田野调查为基础,对傣泐婴儿的满月仪式、命名形式及命名内容做一整体的考察。认为在亲属称谓所表现出的固定结构下,傣泐个体的名字呈现出一种动态的过程,两者共同形塑傣泐日常生活的意义空间。
徐伟兵
关键词:傣族亲属称谓文化
傣泐老人的自我实现:以西双版纳曼景赕“玛哈邦”仪式为例
2016年
对西双版纳傣泐南传上座部佛教信仰及其仪式实践之研究,主要从宗教经典与信众之仪式行为两个方向展开。在曼景傣泐赕"玛哈邦"的仪式中,老人们按宗教《维先达腊》本生经记载的相关教义进行实践,表现出傣泐社会人群之深切互动。这一仪式表明,傣泐社会的存在,是以傣泐老人为代表的以佛陀言行为指导的对实现自我与到达美好世界的"知行合一"之不懈努力。
徐伟兵
关键词:老人
云南楚雄彝族赛装节研究综述被引量:3
2008年
永仁彝族"赛装节"源于稻作祭仪这一主题,以往的研究忽视了彝族女性是"赛装节"的重要主角,从女性人类学的视角,对"赛装节"作出新的思考和探究,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徐伟兵金少萍
关键词:彝族赛装节
西双版纳傣寨的僧侣日常生活
公元6-8世纪传入中国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南传上座部佛教,与当地社会不断融合,并更多的作为南亚佛教文化圈的部分而存在,明显的区别于中国汉传佛教而局限于地方。具有显著地域性、全民性特征的傣族佛教一直以来充当着当地的文化表征却...
徐伟兵
关键词:僧侣文化内涵宗教组织
云南少数民族女性与宗教研究述评被引量:2
2009年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隐含着人类历史的文化基因。男女两性共同创造了历史,也创造了文化。近年来随着女性主义视角下社会性别研究的兴起,学术界对宗教的研究也开拓了新的理论视角与学术旨趣,如女性与宗教这一新动向的出现。云南民族众多,由于其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历史发展的不均衡性,其宗教类型齐全,信仰内涵丰富。在此背景下,本文拟对近些年来云南少数民族女性与宗教的相关研究情况,分别作一宗教人类学理论视角下的概述。
金少萍徐伟兵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女性宗教人类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