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华

作品数:109 被引量:1,022H指数:2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7篇期刊文章
  • 5篇专利
  • 3篇科技成果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5篇环境科学与工...
  • 54篇农业科学
  • 5篇天文地球
  • 1篇生物学

主题

  • 59篇稻田
  • 29篇CH
  • 28篇水稻
  • 25篇土壤
  • 22篇CH4排放
  • 19篇通量
  • 18篇排放通量
  • 17篇甲烷排放
  • 16篇水分
  • 15篇N2O排放
  • 14篇生长期
  • 13篇水稻生长
  • 12篇水稻生长期
  • 12篇甲烷
  • 11篇N
  • 10篇施用
  • 10篇CH4和N2...
  • 9篇稻田甲烷
  • 9篇温室气体
  • 8篇氧化亚氮

机构

  • 109篇中国科学院
  • 30篇中国科学院研...
  • 23篇中国科学院大...
  • 11篇中国科学技术...
  • 7篇江苏农林职业...
  • 7篇四川省农业科...
  • 3篇江苏省句容农...
  • 3篇南京信息工程...
  • 3篇西南农业大学
  • 2篇湖南第一师范...
  • 2篇中国科学院亚...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华南农业大学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宜春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云南省烟草农...
  • 1篇江苏丘陵地区...
  • 1篇江苏省农药检...

作者

  • 109篇徐华
  • 63篇马静
  • 60篇蔡祖聪
  • 34篇张广斌
  • 14篇于海洋
  • 13篇李小平
  • 11篇纪洋
  • 11篇朱仁斌
  • 11篇李香兰
  • 10篇张晓艳
  • 10篇曹金留
  • 9篇马二登
  • 7篇吕世华
  • 6篇颜晓元
  • 5篇董瑜皎
  • 5篇邢光熹
  • 5篇孙立广
  • 5篇袁江
  • 4篇张怡
  • 4篇刘雅淑

传媒

  • 18篇土壤
  • 14篇土壤学报
  • 14篇生态环境学报
  • 9篇农业环境科学...
  • 6篇应用生态学报
  • 6篇极地研究
  • 4篇生态学报
  • 4篇农业环境保护
  • 3篇农村生态环境
  • 3篇环境科学
  • 3篇生态与农村环...
  • 2篇环境科学学报
  • 2篇中国科学技术...
  • 2篇中国科学:地...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中国科学院院...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土壤与环境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年份

  • 5篇2024
  • 2篇2023
  • 5篇2022
  • 5篇2021
  • 4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4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3篇2013
  • 6篇2012
  • 4篇2011
  • 9篇2010
  • 9篇2009
  • 8篇2008
  • 5篇2007
  • 3篇2006
  • 3篇2004
10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稻田甲烷排放空间变化规律及主要控制因素
蔡祖聪徐华颜晓元魏朝富荣湘民廖宗文李小平沈光裕
项目对我国稻田甲烷排放量进行了系统的测定,获得了广州、鹰潭、长沙、重庆、苏州、句容、南京、封丘8个点,每点3-5个处理的稻田甲烷排放量测定结果,揭示了控制我国稻田甲烷排放空间变化的主要因素-非水稻生长期土壤水分状况。非水...
关键词:
关键词:稻田甲烷排放
巢湖圩区再生稻田甲烷及氧化亚氮的排放规律研究被引量:8
2021年
为明确巢湖圩区再生稻田甲烷(CH_(4))及氧化亚氮(N_(2)O)的排放规律,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比观测了巢湖圩区2019—2020年再生稻田(RR)和稻麦轮作田(SW)的CH_(4)和N_(2)O排放通量,测定了土壤氧化还原电位(Eh)、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土壤铵态氮(NH+_(4)-N)和硝态氮(NO-_(3)-N)。研究结果表明:SW处理在水稻返青期和分蘖期出现较大CH_(4)排放峰,RR处理的CH_(4)排放峰不仅出现在中稻季返青期和分蘖期,还出现在成熟期和再生季前期。SW处理N_(2)O排放峰主要出现在麦季降雨之后、稻季烤田及排水落干时,而RR处理N_(2)O排放峰主要出现在促苗肥施用后。与SW处理相比,RR处理的全年CH_(4)排放量、N_(2)O排放量、总温室气体排放量(TGHG)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分别降低了22.3%、86.5%、36.3%和15.9%(P<0.05)。RR处理无小麦产量,但水稻产量增加了16.2%(P<0.05)。稻季CH_(4)排放通量与土壤Eh呈显著负相关(P<0.01),但与土壤DOC含量无显著相关性(P>0.05)。RR处理的稻季N_(2)O排放通量与土壤NH_(4)^(+)-N浓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综合来看,在巢湖圩区种植再生稻不仅能提高水稻产量,还大幅减少总温室气体排放量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
王天宇樊迪宋开付张广斌徐华马静
关键词:再生稻稻麦轮作温室气体排放
川中丘陵区覆膜栽培再生稻对CH4排放的影响被引量:4
2019年
为探讨覆膜栽培再生稻对CH4排放的影响,采用静态箱 气相色谱法观测了川中丘陵区2016和2017年覆膜条件下再生稻田的CH4排放通量。试验设置覆膜单季中稻(SR)和覆膜中稻 再生稻(SR RR)两个处理。结果表明:SR RR处理中稻季提前出现CH4排放峰,再生季CH4排放量少,约占两季总排放的8%—10%。全观测期内SR RR处理两季的CH4排放总量为103—306 kg/hm^2,比SR处理的单季排放量高11%—16%(P>0.05)。SR RR处理两季稻谷总产量为10.2—10.4 t/hm^2,比SR处理高出19%—22%(P<0.05)。SR RR处理单位产量的CH4排放量为9.9—30.1 kg/t、,比SR处理减少6%(P<0.05)。覆膜条件下种植再生稻,可保证水稻高产稳产,减少单位产量的CH4排放量,值得推广。
宋开付杨玉婷于海洋张广斌张广斌徐华吕世华
关键词:再生稻CH4排放地膜覆盖稻田
施肥对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被引量:29
2010年
本文综述了N肥和有机肥的种类、施用量、施用方式和施用时间对稻田CH4排放的影响,提出了减少稻田CH4排放的施肥策略,并指出了今后的研究重点:加强对稻田CH4排放机理的研究;针对以往研究中的不足,全面深入研究施肥对稻田CH4排放的影响;进一步研究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交互作用。
马静徐华蔡祖聪
关键词:甲烷排放氮肥有机肥减排对策稻田
前茬季节稻草还田时间对稻田CH_4排放的影响被引量:22
2001年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前茬季节稻草还田时间对稻田CH4排放的影响。与前茬季节前施用稻草(稻草早)相比,水稻移栽前施用稻草(稻草晚)的处理CH4排放量增加了3.04(1996年)和7.12(1997年)倍。稻草还田时间还明显影响CH4排放和土壤Eh的季节变化。稻草晚处理土壤Eh在整个水稻生长期皆处于适宜CH4产生的水平,所以整个水稻生长期皆有CH4排放(经历烤田后例外),而稻草早处理水稻移栽42d后土壤Eh才降为负值,在此期间几乎没有CH4排放。
徐华蔡祖聪贾仲君鹤田治雄
关键词:CH4排放稻田前茬温室气体排放量
北极高纬度苔原CO_(2)净通量的空间变异规律及影响因素
2021年
北极夏季无冰区苔原CO_(2)的释放对全球碳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第4次北极科学考察(2008年7月26日—8月5日)期间,采用密闭箱法在北极新奥尔松(Ny-Ålesund)黄河站区附近的鸟类保护区苔原(Tundra in Seabird Sanctuary,TSB)、普通海滩苔原(Tundra in Non-seabird Colony,TNS)和两者间的过渡苔原(Tundra in Transition Zone,TTR)监测CO_(2)净通量(Net CO_(2)Fluxes,NEE)空间变异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鸟类保护区苔原TSB的平均NEE为(–39.0±6.0)mg·m^(–2)·h^(–1),为CO_(2)吸收汇,且对CO_(2)的吸收随着植被覆盖度和海鸟活动强度的增强而显著增强;普通海滩苔原TNS和过渡苔原TTR的平均NEE分别为(12.0±6.3)mg·m^(–2)·h^(–1)和(40.5±29.3)mg·m^(–2)·h^(–1),均为CO_(2)净排放源。普通海滩苔原TNS的CO_(2)排放强度随土壤水分的减少和地势增高而增强;过渡苔原TTR中高地苔原区的平均NEE为(106.4±23.1)mg·m^(–2)·h^(–1),为CO_(2)强排放源;而泥炭苔原区的平均NEE为(–58.3±9.5)mg·m^(–2)·h^(–1),为CO_(2)强吸收汇。苔原土壤的理化性质对苔原NEE有重要影响,鸟类保护区苔原TSB和普通海滩苔原TNS的NEE与土壤含水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44,P=0.003)。鸟类保护区苔原TSB的NEE与土壤温度弱正相关(r=0.32,P=0.06),与NH4+-N(P<0.05)和NO_(3)^(–)-N(P<0.05)含量均显著负相关。在全球变暖的驱使下,不同地形地貌和海鸟活动特征的北极苔原区域CO_(2)排放的复杂性将显著增强,对全球碳循环产生较大的影响,本研究也将为此提供科研资料。
陈清清陈清清朱仁斌朱仁斌
北极新奥尔松地区夏季近地面CO_2、CH_4和N_2O浓度的观测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2008和2009年夏在北极新奥尔松地区(Ny-lesund)不同苔原区域(鸟类保护区、海滩苔原、矿区、人类活动区等)监测CO2、CH4和N2O近地面浓度的时空变化并分析其可能的影响因素。2008年7月25日—8月13日和2009年7月13—26日,在不同观测区域设置常规和非常规采样点采集气体样品共239瓶并妥善保存。实验室内使用气相色谱(GC)测定准确真空瓶中温室气体(CO2、CH4和N2O)的浓度。鸟类保护区的日变化中,2008年鸟类保护区CO2和N2O日变化浓度均大于2009年约30 ppm和25 ppb。2008年海滩苔原CO2浓度均高于2009年约30 ppm;N2O浓度低于2009年11 ppb;2008年鸟类保护区CH4浓度低于2009年,而海滩苔原2008年浓度高于2009年,差值均约为0.7 ppm。这些年际变化可能由环境条件(天气变化等)和地表覆盖情况的变化引起。高海鸟活动区(HB)CO2浓度低于海鸟活动较少的区域(MB和LB);鸟类保护区CO2浓度低于海滩苔原,N2O浓度高于海滩苔原,主要原因是海鸟活动和鸟粪增加了土壤营养元素,影响苔藓植被发育并改变苔原土壤上垫面的覆盖状况。综合不同苔原区域:新奥尔松地区CO2和CH4浓度高于ZEP(Zeppelin Station)监测平均浓度,地表向大气输送CO2和CH4;而N2O低于ZEP监测的平均浓度,地表从大气吸收N2O。不同区域影响因素不同:鸟类保护区、海滩苔原和鸟岛主要是受到海鸟活动影响;矿区主要是受水分和土壤基质影响;站区和机场受到人类活动影响但并不明显,总的来说直接原因是由于地表覆盖情况以及地形不同引起。
陈清清朱仁斌徐华
关键词:CO2CH4N2O
自然湿地甲烷生成、转化和排放研究
蔡祖聪丁维新王德宣徐华贾仲尹李小平
该成果对我国沼泽湿地甲烷产生、氧化和排放规律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明确了我国沼泽湿地甲烷排放总量为1.76Tg,提示了沼泽湿地甲烷排放的空间变化规律、时间变化规律及其机制,了解农业耕种对沼泽湿地甲烷排放的影响及其程度。该...
关键词:
关键词:自然湿地甲烷
耕种方式对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被引量:19
2010年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稻田2种土壤耕作强度(深翻耕和浅旋耕)和3种水稻栽培方式(直播、抛秧和插秧)下的CH4排放规律,以探讨稻田土壤耕作强度和水稻栽培方式对CH4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水稻栽培方式下,深翻耕和浅旋耕稻田CH4排放季节变化趋势一致。土壤耕作强度对稻田CH4季节排放总量的影响受水稻栽培方式的制约:抛秧方式下,浅旋耕与深翻耕处理相比,稻田CH4排放量减少31.37%(P<0.05);而直播和插秧方式下,2者CH4季节排放总量相当。水稻栽培方式显著影响稻田CH4排放季节变化规律:直播稻田CH4排放大致呈现"双峰型"模式,且水稻生育前期CH4排放水平较低;而移栽稻田(抛秧和插秧)CH4排放大致呈现"三峰型"模式,且水稻生育前期CH4排放水平较高。与深翻耕抛秧相比,深翻耕直播和深翻耕插秧稻田CH4排放分别减少23.31%和42.51%;而浅旋耕方式下,3种水稻栽培处理CH4季节排放总量相当。降低土壤耕作强度,以浅旋耕代替深翻耕,可以减少耕作对土壤的扰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稻田CH4排放。与水稻移栽相比,水稻直播能够显著降低水稻生育前期CH4排放,具有一定的CH4减排潜力,但仍需加强中后期田间水分管理。
马二登纪洋马静徐华蔡祖聪
关键词:稻田抛秧插秧甲烷排放
常年淹水稻田甲烷产生潜力和产生途径的季节变化
2023年
甲烷的减排问题已成为各国政府和科研人员关注的焦点。稻田是温室气体甲烷的重要排放源,甲烷产生是排放的前提条件,主要有乙酸发酵和CO_(2)/H_(2)还原两条途径。常年淹水稻田甲烷排放量高,减排潜力大,但关于这类稻田甲烷产生途径的季节变化规律尚少见报道。于四川省资阳市的常年淹水稻田,采集水稻4个重要生育期(分蘖期、孕穗期、抽穗期、成熟期)的新鲜土样,通过室内厌氧培养试验观测了甲烷产生潜力,并采用稳定性碳同位素方法和氟甲烷(CH_(3)F,2%)抑制法,量化CO_(2)/H_(2)产甲烷的碳同位素分馏系数(α(CO_(2)/CH_(4))),从而定量评估乙酸产甲烷途径的相对贡献率(ƒ_(乙酸))。结果表明:添加CH_(3)F显著降低甲烷产生,甲烷产生潜力在成熟期最大,变化范围为3.22~12.71μg·g^(-1)·d^(-1);产生CH_(4)的δ^(13)C值(δ^(13)CH_(4))为-66.83‰~-59.62‰,较添加CH_(3)F的δ^(13)CH_(4)显著偏正(-90.83‰~-82.26‰);α_(CO_(2)/CH_(4))在分蘖期最大,孕穗期最小,变化范围为1.064~1.076;ƒ_(乙酸)由分蘖期的54%~61%急剧下降至孕穗期的30%~35%,在成熟期又上升至54%~61%。进一步分析发现:甲烷产生潜力的季节变化与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含量的季节变化显著正相关,ƒ_(乙酸)的季节变化与土壤乙酸含量的季节变化显著正相关。综上,常年淹水稻田的甲烷产生潜力和产生途径均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且分别主要受土壤DOC和乙酸含量的影响。
朱小莉黄琼宋开付马静张广斌徐华
关键词:溶解性有机碳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