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生物力学
  • 2篇内置
  • 2篇膨胀型
  • 2篇前路
  • 2篇内固定
  • 2篇颈椎
  • 2篇脊柱
  • 2篇脊柱前路
  • 2篇内置式
  • 1篇单开门
  • 1篇单开门椎管扩...
  • 1篇生物力学测试
  • 1篇手术
  • 1篇手术治疗
  • 1篇椎骨
  • 1篇椎管
  • 1篇椎管扩大
  • 1篇椎管扩大成形
  • 1篇椎管扩大成形...
  • 1篇椎管狭窄

机构

  • 5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惠州市第三人...

作者

  • 5篇徐彦芳
  • 2篇陈仲
  • 2篇孙进
  • 2篇靳安民
  • 2篇陈科
  • 2篇闵少雄
  • 2篇周初松
  • 1篇胡孔和
  • 1篇赵卫东
  • 1篇刘成龙
  • 1篇段扬
  • 1篇叶文明
  • 1篇张西旗
  • 1篇张西兵
  • 1篇张辉

传媒

  • 2篇广东医学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年份

  • 1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全内置式可膨胀型脊柱前路内固定系统研制的解剖学基础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解剖测量T1~L5形态学参数,为研制新型全植入式可膨胀型胸腰椎前路内固定系统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采用50具正常成人胸腰椎干燥尸体标本,测量T1~L5的相关参数(中横径、中矢状径及中央高度)。结果:以T12为例,中横径:(33.03±1.85)mm,中矢状径:(25.50±1.46)mm,中央高度:(21.53±1.39)mm。该内固定系统由空心椎体钉、内栓及固定棒构成,初步设计5个型号:(25、8),(25、10)、(30、12)、(35、14)、(40、14)。结论:新型全内置式可膨胀型胸腰椎前路内固定系统的设计在形态学上具有可行性,能够重建胸腰椎的稳定性,是一种牢靠安全、操作简便、符合脊柱前路形态解剖结构的新型内固定系统。
徐彦芳孙进周初松闵少雄刘成龙
关键词:内固定器脊柱前路
大重量颅骨牵引结合两种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被引量:16
2011年
[目的]根据大重量颅骨牵引复位成功与失败分别行前路和一期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侧关节突交锁,探讨其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00年1月~2010年3月间收治下颈椎骨折脱位伴侧关节突绞锁68例,其中单侧关节突交锁23例,双侧关节突交锁45例。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先行大重量持续闭合颅骨牵引复位,若复位成功则择期行前路手术(A组),若失败则择期一期后前路联合手术(B组)。[结果]A组37例,B组31例,复位成功率54.4%。颅骨牵引单侧关节交锁复位成功率为22.2%,双侧关节交锁复位成功率为75.6%,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患者无脊髓损伤加重,5例完全瘫痪者无任何恢复。美国脊髓损伤协会等级标准平均提高1~2级,牵引后AISA感觉评分增加,术后随访ASIA感觉、运动评分日本骨科协会颈髓评分均显著增加,两组间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除3例前路手术内固定失败外,其余患者术后5 d,3、6、9、12个月定期X线检查示椎体序列及椎间高度良好,植骨正常融合,无内置物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结论]双侧关节突交锁同单侧关节交锁相比,大重量颅骨牵引效果更好。牵引后可改善ASIA感觉评分但对运动评分不显著。下颈椎脱位伴关节交锁,应根据不同的伤情采取合理的手术方式,都可以取得不错的临床效果。
陈科靳安民陈仲张辉闵少雄徐彦芳
关键词:下颈椎骨折脱位关节突交锁颅骨牵引外科手术
全内置式可膨胀型脊柱前路内固定系统的研制及基础研究
脊柱前路内固定广泛应用于脊柱创伤、退变、肿瘤、感染等行脊髓减压、病灶清除后解剖结构重建与稳定性维持及其脊柱畸形矫治。早期的脊柱前路内固定器存在生物力学性能欠佳、外形结构不合理和操作技术困难等问题。近年来胸、腰椎前路内置物...
徐彦芳
文献传递
新型可调控式颈椎椎管扩大成形微型钛板的生物力学测试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通过生物力学测试,评价新型可调控式颈椎椎管扩大成形微型钛板在颈椎单开门手术中重建颈椎稳定性的效果。方法实验材料取自意外死亡的成年男性新鲜尸体颈椎(C1~T1)6例,作自身对照性实验,在颈后路模拟临床术式行C3~6右侧椎板开门、左侧作为门轴的单开门手术方式。先后依次在脊柱三维运动试验机上对完整组、丝线组、丝线螺钉组、新型可调控式颈椎椎管扩大成形微型钛板组(微型钛板组)颈椎在屈伸、左右侧弯和左右旋转6个运动方向进行生物力学测试。多节段的运动测量使用Motion Analysis运动捕捉分析系统。结果微型钛板组在后伸、前屈、左侧弯、左旋状态下的稳定性比丝线组好,在左侧弯、左旋状态下运动的稳定性比丝线螺钉组好;在前屈、后伸、右侧弯、右旋、左侧弯、左旋状态下的稳定性与完整组相似。结论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应用新型可调控式颈椎椎管扩大成形微型钛板固定开门侧椎板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好,可重建颈椎的稳定性。
徐彦芳孙进胡孔和段扬赵卫东周初松
关键词:颈椎管狭窄症微型钛板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生物力学
3种不同枕-寰-枢固定技术的生物力学比较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比较3种不同的节段性枕-寰-枢(C0-C1-C2)固定技术的生物力学。方法收集6具完整的人类尸体颈段(C0~5),单皮质螺钉固定枕部,侧块螺钉固定C1,而C2固定技术分为3种:椎板交叉螺钉、椎弓根螺钉、C1~2经小关节螺钉。C1侧块螺钉在置入C1~2经小关节螺钉前取出。固定后测量每组结构C0~2间的活动范围。结果 3种不同的固定技术跟正常脊柱相比活动范围皆缩小。3种固定技术间在屈伸和轴向旋转的活动度上无明显差异。与其他2种技术相比,C2椎板交叉螺钉技术的侧方弯曲活动度有增加的趋势。与椎弓根螺钉技术和经小关节螺钉技术比较,椎板螺钉技术在CT轴位和矢状面图像上远离椎动脉。结论使用C2椎板交叉螺钉、C2椎弓根螺钉和C1~2经小关节螺钉进行C0-C1-C2固定的技术都可以提供相似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与其他2种固定技术相比,C2椎板螺钉固定技术损伤椎动脉的风险较少。
陈科陈仲靳安民张西旗徐彦芳张西兵叶文明
关键词:生物力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