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戴全厚

作品数:188 被引量:1,616H指数:24
供职机构:贵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贵州省科技厅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50篇期刊文章
  • 27篇专利
  • 8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41篇农业科学
  • 14篇环境科学与工...
  • 12篇经济管理
  • 6篇天文地球
  • 5篇文化科学
  • 3篇生物学
  • 1篇矿业工程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103篇土壤
  • 30篇降雨
  • 28篇耕地
  • 25篇养分
  • 24篇坡耕地
  • 22篇喀斯特地区
  • 18篇植被
  • 18篇石漠化
  • 18篇土壤侵蚀
  • 18篇丘陵区
  • 17篇侵蚀环境
  • 17篇黄土丘陵
  • 17篇黄土丘陵区
  • 17篇产流
  • 15篇水土
  • 15篇土壤养分
  • 14篇雨强
  • 13篇退耕
  • 10篇有机碳
  • 10篇植被恢复

机构

  • 169篇贵州大学
  • 29篇西北农林科技...
  • 19篇中国科学院
  • 17篇聊城大学
  • 9篇吉林省水土保...
  • 7篇西安理工大学
  • 7篇教育部
  • 6篇菏泽学院
  • 6篇学研究院
  • 3篇贵州师范大学
  • 3篇北京市农林科...
  • 2篇西南大学
  • 2篇贵州省植物园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南京林业大学
  • 1篇吉林大学
  • 1篇长安大学
  • 1篇山东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亚...
  • 1篇中国科学院生...

作者

  • 187篇戴全厚
  • 40篇彭旭东
  • 30篇刘国彬
  • 23篇薛萐
  • 19篇李昌兰
  • 16篇翟胜
  • 14篇兰雪
  • 13篇喻理飞
  • 13篇余娜
  • 12篇杨智
  • 11篇王巨媛
  • 10篇赵龙山
  • 9篇王佩将
  • 9篇张超
  • 8篇丁贵杰
  • 7篇刘明义
  • 6篇刘婷婷
  • 6篇王跃邦
  • 6篇梁银丽
  • 6篇程富东

传媒

  • 31篇水土保持学报
  • 20篇水土保持研究
  • 9篇水土保持通报
  • 9篇中国水土保持...
  • 7篇生态学报
  • 7篇中国农业科学
  • 6篇农业工程学报
  • 6篇土壤学报
  • 6篇贵州农业科学
  • 5篇应用生态学报
  • 5篇中国水土保持
  • 3篇西北林学院学...
  • 2篇环境科学学报
  • 2篇干旱区资源与...
  • 2篇江苏农业科学
  • 2篇湖北农业科学
  • 2篇农业现代化研...
  • 2篇西北农业学报
  • 2篇中国农学通报
  • 2篇中南林业科技...

年份

  • 6篇2024
  • 6篇2023
  • 8篇2022
  • 14篇2021
  • 7篇2020
  • 8篇2019
  • 15篇2018
  • 11篇2017
  • 15篇2016
  • 8篇2015
  • 7篇2014
  • 7篇2013
  • 8篇2012
  • 10篇2011
  • 8篇2010
  • 7篇2009
  • 23篇2008
  • 8篇2007
  • 4篇2006
  • 3篇2005
18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侵蚀环境撂荒地植物群落恢复动态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以侵蚀环境不同退耕撂荒年限样地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调查植物群落特征,分析植物恢复过程。结果表明:植物群落覆盖度和地上生物量随退耕撂荒年限的增加,恢复演替的推进逐渐增大;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与撂荒年限呈正相关,而群落优势度指数与撂荒年限呈负相关;物种多样性指数能极好地反映群落物种丰富度,并能客观表达物种的动态变化,其演变呈升—降—升的趋势,退耕撂荒3、10和25 a左右时为物种多样性指数的高峰。植物群落结构稳定性与物种多样性、群落生物量、覆盖度和优势度关系密切,随着退耕撂荒地植被恢复演替的进展,植被结构稳定性呈阶梯式增强,从而为侵蚀环境生态恢复提供了基础保障。
薛萐李占斌戴全厚李鹏刘国彬翟胜
关键词:侵蚀环境退耕撂荒地植物群落
西南石漠化区地表侵蚀/地下漏失的侵蚀环境特征被引量:1
2023年
西南喀斯特区具有独特的地表地下双重侵蚀环境系统,而基岩明显出露的石漠化区露石与土壤的镶嵌分布塑造该区最复杂的侵蚀环境系统,其侵蚀环境组成和作用特点具有自身独特性,但目前尚缺乏系统认识。以贵州石漠化区的野外调查、定位试验和室内分析等前期研究成果为主线,深入分析和总结地表侵蚀/地下漏失的双重侵蚀环境组成、侵蚀对象、侵蚀方式、侵蚀动力因子及作用特点。结果表明:石漠化区侵蚀环境具有典型的脆弱性、复杂性及速变性;在组成上,侵蚀动力包括水力(降雨、岩面流、地表径流)、重力、风力、人为因素以及岩溶作用和石漠化等营力因子;侵蚀对象包括土壤、腐殖质、岩石及岩石风化物等;侵蚀界面包括地表和地下、水土岩气生等多界面;地表侵蚀多以水力侵蚀形式发生,而地下漏失呈叠加水力侵蚀、重力侵蚀和化学溶蚀的复合侵蚀类型;提出石漠化区土壤侵蚀研究应关注的重点问题和建议。研究有助于深化对石漠化区土壤侵蚀环境的认识,为该区地表侵蚀/地下漏失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彭旭东戴全厚
关键词:侵蚀环境
地表覆盖对日光温室黄瓜生长发育及生理特性的影响被引量:16
2007年
试验研究了秸秆覆盖、地膜覆盖和秸秆加膜覆盖对结瓜期日光温室嫁接和未嫁接黄瓜生长发育与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表覆盖可有效促进植株生长,有利于雌花分化、提高坐瓜率、降低畸形瓜比例、缩短成瓜时间以及增加单瓜重、早期产量和总产量,其中以秸秆加膜覆盖效果最明显,秸秆覆盖和地膜覆盖次之,嫁接效果优于未嫁接。秸秆覆盖、地膜覆盖和秸秆加膜覆盖均可不同程度提高黄瓜净光合速率、光能利用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且以秸秆加膜覆盖效果最好,嫁接优于未嫁接。秸秆覆盖与秸秆加膜覆盖均可显著增加黄瓜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强黄瓜根系活力,而地膜覆盖却使叶绿素含量低于对照,根系活力在结瓜后期低于秸秆覆盖与秸秆加膜覆盖处理,但仍高于对照。
翟胜梁银丽王巨媛戴全厚翟继元熊亚梅
关键词:黄瓜日光温室地表覆盖生长发育生理特性
一种喀斯特石漠化区岩-土界面形态及土壤信息采集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喀斯特石漠化区岩‑土界面形态及土壤信息采集方法,属于岩‑土界面形态及土壤信息采集领域,首先选取研究样地;样地至少包含一个出露岩石;再根据出露岩石的大小,在样地上设置样方;样方包括大样方以及大样方内的若干小样...
刘婷婷彭旭东李昌兰戴全厚许胜兵
文献传递
不同退耕还林模式植被恢复与土壤质量协同效应
研究喀斯特地区典型地带性黄棕壤不同退耕还林模式(柳杉纯林,柳杉阔叶混交林,灌草地)植被恢复过程中植被特征与土壤质量之间的协同效应,为生态恢复重建决策提供理论依据.以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退耕还林示范区退耕还林地为研究对象,...
张曦戴全厚邓伊晗
关键词:退耕还林模式植被恢复土壤质量
文献传递
黄土丘陵区人工灌木林恢复过程中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演变被引量:53
2008年
采用时空互代法,以黄土丘陵区生态恢复过程中不同年限的人工柠条和沙棘林为研究对象,选取坡耕地和天然侧柏林为对照,分析了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呼吸强度、代谢商(qCO2)及土壤理化性质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生态恢复过程中人工柠条林土壤理化性质得到明显改善,微生物生物量随恢复年限的增加变化显著,柠条栽植7a后微生物生物量碳较坡耕地显著增加,随后每5~7a的变化均达到显著水平;微生物生物量氮和微生物生物量磷在前13a无显著变化,20~30a处于基本稳定期,较坡耕地显著增加,但明显低于天然侧柏林;呼吸强度随恢复年限的增加逐渐升高,20~25a达到最大值,随后开始下降,30a时达到最低值;qCO2在恢复初期较坡耕地显著升高,随后迅速降低,30a后回落至坡耕地之下,但仍显著高于天然侧柏林;不同灌木林对土壤质量的改善作用不同,恢复年限相同的沙棘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呼吸强度明显高于柠条林,但qCO2无显著差异.相关性分析显示,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qCO2与土壤养分和恢复年限显著相关.黄土丘陵区人工灌木林可通过生物的自肥作用恢复土壤肥力和增加微生物生物量,但要恢复到破坏前该地区顶级群落时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理化指标,必须加强林地管理,促进植物群落的拓殖与更替,且此过程相对于生态破坏过程要漫长的多.
薛萐刘国彬戴全厚李小利吴瑞俊
关键词:黄土丘陵区人工灌木林生态恢复过程微生物量
一种用于研究坡面径流和地下孔裂隙流的模拟试验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研究坡面径流和地下孔裂隙流的模拟试验装置,支撑架的一端有轴承和转轴,钢槽一端焊在转轴上;钢槽的上底板和围板焊接成一体,下底板和上底板呈活动连接,上底板和下底板均匀设有大小一致的裂隙孔,下底板的一端通过...
戴全厚喻理飞杨智王佩将
文献传递
一种喀斯特地下孔隙、裂隙及土壤信息的采集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喀斯特地下孔隙、裂隙及土壤信息的采集方法,该方法步骤包括:样点布置与选取、样方大小和数量设置、地下孔(裂)隙形态特征采集方法和指标、土壤样品采集方法、地下孔(裂)隙土壤采集方法、地下孔(裂)隙中土壤样品采...
严友进戴全厚王向栋梅利那伏文兵
文献传递
贵州喀斯特高原区几种灌木对土壤水分和物理性质的影响被引量:1
2015年
对贵州喀斯特高原区的堆花小檗、小叶平枝栒子、矮生栒子3种灌木及无植被生长的土壤(0-20 cm)水分物理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容重大小依次为:无植被〉矮生栒子〉堆花小檗〉小叶平枝栒子,且变化差异极显著;(2)土壤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的大小变化及相互间的变化差异显著性规律不一致;(3)土壤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及最小(田间)持水量均表现出相同的规律,即:小叶平枝栒子〉堆花小檗〉矮生栒子〉无植被,但相互间的变化差异显著性规律不一致;土壤蓄水量的大小顺序表现为:堆花小檗〉小叶平枝栒子〉矮生栒子〉无植被,其中堆花小檗与小叶平枝栒子的变化差异不显著,堆花小檗、小叶平枝栒子与矮生栒子和无植被变化差异均极显著,矮生栒子与无植被变化差异显著。
杨瑞莫红林李光容喻理飞戴全厚
关键词:灌木土壤水分物理性质
基于生态文明和“双一流”建设需求的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以贵州大学为例被引量:7
2019年
[目的]深入探讨基于生态文明和“双一流”建设需求的水土保持学科的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旨在为进一步提升水土保持学科教学质量,培养服务地方生态环境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以贵州大学为例,分析了新时期水土保持学科发展面临的任务,探讨了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要求及教学改革等方面的问题。[结果]提出了“立足贵州,面向西南,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力争世界一流”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从能力、素质、知识3个方面分析了本—硕—博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结论]新时期水土保持学科需要从优化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丰富实践环节,注重国际化人才培养等教学改革措施入手,完善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提升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人才培养的教学质量、能力水平及国际竞争力,培养新时期为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服务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复合型一流人才。
彭旭东戴全厚丁贵杰史东梅
关键词:教学改革生态文明西南岩溶区
共19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