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彭旭东

作品数:58 被引量:366H指数:12
供职机构:贵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水利局科技项目贵州省重大科技专项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3篇期刊文章
  • 10篇专利
  • 4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6篇农业科学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建筑科学
  • 2篇天文地球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26篇土壤
  • 15篇耕地
  • 14篇坡耕地
  • 12篇石漠化
  • 11篇降雨
  • 10篇产流
  • 9篇入渗
  • 8篇养分
  • 8篇产沙
  • 7篇养分流
  • 7篇养分流失
  • 7篇水土
  • 7篇径流
  • 6篇雨强
  • 6篇水土流失
  • 6篇丘陵区
  • 6篇紫色丘陵
  • 6篇紫色丘陵区
  • 5篇喀斯特地区
  • 4篇下垫面

机构

  • 46篇贵州大学
  • 18篇西南大学
  • 3篇教育部
  • 2篇辽宁工程技术...
  • 2篇重庆医药高等...

作者

  • 58篇彭旭东
  • 40篇戴全厚
  • 18篇李昌兰
  • 17篇史东梅
  • 6篇刘婷婷
  • 5篇丁贵杰
  • 5篇李叶鑫
  • 5篇赵龙山
  • 4篇蒋平
  • 4篇汪三树
  • 3篇黄先智
  • 2篇杨智
  • 2篇刘益军
  • 2篇胡雪琴
  • 2篇靳丽
  • 2篇周福健
  • 2篇林姿
  • 1篇王佩将
  • 1篇喻理飞
  • 1篇聂林红

传媒

  • 12篇水土保持学报
  • 5篇农业工程学报
  • 5篇中国水土保持
  • 4篇土壤学报
  • 3篇生态学报
  • 3篇中国水土保持...
  • 2篇环境科学学报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亚热带水土保...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应用基础与工...
  • 1篇水土保持应用...
  • 1篇2015海峡...

年份

  • 3篇2024
  • 3篇2023
  • 4篇2022
  • 4篇2021
  • 3篇2020
  • 5篇2019
  • 8篇2018
  • 4篇2017
  • 12篇2016
  • 7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5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土石混合堆积体坡面土壤侵蚀研究进展被引量:11
2018年
土石混合堆积体是一种堆弃物,因其特殊的物质组成与结构,受到雨水冲刷极易发生次生灾害,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其坡面土壤侵蚀问题,但研究尚无完整的理论与方法,整体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综述了土石混合堆积体坡面特性、入渗过程、水流水动力学特征及产流产沙特征等研究现状;提出在未来的研究中,可借鉴元素示踪等研究方法深入探讨土石混合堆积体内部水分运移规律,从物质来源、类型及研究方法等方面完善研究其坡面水流水动力学特性,注重探讨堆置形态、原地貌形态以及砾石的分布状况等对其坡面及地下土壤侵蚀的影响,着重研究降雨及径流共同作用下的坡面及地下侵蚀规律,进一步探究其不同治理措施的减水减沙效益,构建适宜各类型土石混合堆积体土壤侵蚀预报模型,为生态防护体系的构建及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高儒学戴全厚甘艺贤彭旭东祝怀春林桎桓
关键词:土壤侵蚀入渗产流产沙
重庆市坡改梯工程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探讨
2015年
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地丘陵区实施坡改梯工程,不仅能改善山区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同时可以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生产力,为城乡建设用地提供补充耕地资源。坡改梯工程建设成基本农田的标准主要包括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和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等四个方面;根据重庆市水土保持区位及自然环境特点,荒地采用"工程整地+水平梯田+土壤改良"模式,坡耕地(土层较厚型,土层较薄、石料丰富型和破碎化利用型)采用"水平梯田+植物护埂+水系配套"模式,废弃宅基地采用"工程整地+熟土覆盖+植物护埂"模式;不同水土保持分区下土地置换对象、资金筹措方式及置换标准差异明显。
郭宏忠于亚莉汪三树彭旭东蒋平史东梅
关键词:耕地占补平衡坡改梯工程城乡建设用地
喀斯特高原石漠化区露石岩-土界面与非岩-土界面土壤入渗特性差异被引量:2
2022年
为揭示喀斯特石漠化区露石岩—土界面与非岩—土界面土壤渗透特性差异,通过环刀法探究岩—土界面与非岩—土界面土壤入渗特征及入渗模型适应性。结果表明:(1)岩—土界面0—10 cm土层和10—20 cm土层土壤容重大于非岩—土界面,土壤总孔隙度小于非岩—土界面。岩—土界面含水率和毛管孔隙度总体上大于非岩—土界面,非毛管孔隙度、黏粒和排水能力总体上小于非岩—土界面。(2)岩—土界面土壤的入渗能力总体上小于非岩—土界面,其初始入渗速率、平均入渗率、稳定入渗率小于非岩—土界面(平直形除外)。(3)3种形状岩—土界面0—10 cm土层和10—20 cm土层土壤的初始入渗速率、平均入渗率和稳定入渗率均表现为平直形>外凸形>内凹形。非岩—土界面土壤入渗与岩—土界面具有相似性,主要由土壤容重和总孔隙度共同决定。(4)Horton模型对岩—土界面与非岩—土界面土壤入渗的拟合效果优于Kostiakov模型和Philip模型,能更好地模拟喀斯特地区复杂情况下土壤的入渗特征。研究以期为深入认识喀斯特地区水分入渗及水土流失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与科学理论支撑。
许胜兵彭旭东戴全厚刘婷婷刘婷婷
关键词:石漠化入渗特征入渗模型
一种土壤初始入渗速率测定的便携式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土壤初始入渗速率测定的便携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环刀(1),环刀(1)通过输水管(3)与透明带刻度(5)的圆柱形盛水柱(6)连接,输水管(3)与环刀(1)连接的一侧为带控制阀的螺纹丝接口(2),输水...
高儒学戴全厚彭旭东祝怀春
文献传递
新农科背景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本科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被引量:2
2021年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决定着其毕业后服务社会的能力和社会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满意度,而实践教学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分析了新时期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培养体系和校外实习等方面的不足之处,并基于新农科建设的人才培养目标,深入探讨了新农科建设背景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提出新农科建设背景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需要立足地方发展的需求,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优化培养体系,根据高校自身条件适当增加“以赛促学”和“校企协同”等教学模式,着力提升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本科生的实践能力等建议。
严友进戴全厚彭旭东
关键词: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本科
不同雨强和地下孔(裂)隙对喀斯特裸坡地径流养分流失的影响
雨强是喀斯特坡耕地地表地下产流的驱动力,而地下孔(裂)隙则是其养分流失的重要方式。以喀斯特坡耕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其地表微地貌及地下孔(裂)隙构造特征,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雨强和地下孔(裂)隙度对喀斯特裸露坡耕地径...
彭旭东戴全厚李昌兰袁应飞赵龙山
关键词:养分流失径流雨强
紫色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径流泥沙及氮磷流失特征被引量:11
2015年
采用径流小区定位观测法研究紫色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自然降雨条件下的径流泥沙特征及面源污染物流失特征。结果表明,(1)2014年6-7月共观测到6次产生地表径流降雨事件,其降雨量在14.3~34.3mm之间,不同次降雨条件下产流量均以荒草地最大,其数值在25~35L之间;而产沙量均以顺坡耕作最大,其产沙模数在0.130~2.056g/m2,其次为横坡耕作。(2)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径流总氮浓度均以6月25日和6月30日较高且以横坡耕作最大,而总磷浓度在观测期间均以顺坡耕作最大,其浓度在2.51~5.90 mg/L之间;顺坡耕作平均总氮流失量比横坡耕作和横坡植物篱耕作分别高9.31%和94.49%,而平均总磷流失量分别为二者的2倍和3倍左右。(3)总氮次产污模数随降雨量增加而增大且前期降雨会导致次产污模数迅速增加;降雨量为27.8mm(6月30日)时各种土地利用类型总氮次产污模数达到最大值;总磷次产污模数与总氮相比较小,数值在0.03~0.51kg/km2之间,与降雨量关系不明显。
胡雪琴蒋平彭旭东史东梅
关键词:面源污染径流泥沙土地利用类型紫色丘陵区
不同植被恢复年限弃渣场入渗性能研究被引量:4
2016年
为科学预测弃渣场水土流失量及评价其植被恢复效应,采用双环入渗法研究了不同植被恢复年限的弃渣场平台及边坡处的入渗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植被恢复年限的弃渣土体容重、有机质含量及毛管孔隙度均随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而增大,植被恢复从1年变化到2年,其容重差异在0.07~0.14 g/cm^3之间;弃渣入渗过程大致存在入渗率迅速降低(9 min内)、缓慢降低(10~60 min)和趋于稳定(60 min后)三个阶段;平台处的稳定入渗率随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而边坡处的稳定入渗率则随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加趋势;Horton模型对弃土弃渣入渗过程拟合的相关系数最大(平均0.923),是反映其入渗过程的适宜模型。
于亚莉汪三树彭旭东史东梅
关键词:弃渣场入渗性能植被恢复边坡
紫色丘陵区坡耕地生物埂的土壤结构稳定性与抗蚀性分析被引量:20
2012年
以紫色丘陵区坡耕地4种典型生物埂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各种生物埂的土壤结构及其稳定性特点,并评价4种生物埂的土壤抗蚀性特征。研究表明:(1)生物埂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孔隙结构,以花椒埂和桑树埂的土壤理化性质改良效果最好,其次为紫花苜蓿埂;生物埂的土壤含水量和孔隙度与自然生草埂相比呈极显著增加(P<0.01)。(2)4种不同生物埂的土壤团聚体分布均匀,以>0.25mm大团聚体和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最高;与对照相比,各种生物埂>0.25mm的水稳定性团聚体含量均呈显著性增加(P<0.05),增量大小依次为花椒埂(69.29%)>桑树埂(59.97%)>紫花苜蓿埂(47.92%)>自然生草埂(41.32%);生物埂的风干土团聚体分形维数在2.32~2.53之间,水稳性团聚体分形维数显著增加,以紫花苜蓿埂增加最小(0.33)。(3)与自然生草埂相比,各种生物埂的土壤结构稳定,抵抗降雨侵蚀能力高,抗蚀性能以乔木埂大于草埂,花椒埂抗蚀能力最高,其次为桑树埂。
汪三树史东梅蒋光毅郭宏忠黄先智彭旭东甘雪莲
关键词:生物埂土壤结构抗蚀性坡耕地紫色丘陵区
喀斯特裸坡产流产沙过程试验研究被引量:17
2017年
运用可调坡度、地下孔(裂)隙度试验钢槽装填土石模拟喀斯特裸坡,采用人工模拟降雨的方法探索了喀斯特裸坡产流产沙过程。结果表明:降雨强度、坡度和地下孔(裂)隙度对喀斯特裸坡产流产沙均有明显的影响。(1)在30、50、80mm/h降雨强度下地表产流产沙存在临界降雨强度,临界降雨强度在50—80mm/h之间,地下孔(裂)隙产流量和产沙量均随降雨强度增大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产流量随降雨强度变化顺序为50>30>80mm/h,产沙量随降雨强度大小变化顺序为50>80>30mm/h。(2)随着坡度增大,地下输沙模数减小,其大小随坡度变化的顺序为10°<15°<20°<25°;同一降雨历程内,坡度越小,单位时间内的地下输沙模数减小量越大,其大小随坡度变化的顺序为10°>15°>20°>25°。(3)地下孔(裂)隙度对地下产流产沙影响显著,地下孔(裂)隙度的增大使地下流失量增大。地下产流比重、产沙比重均随地下孔(裂)隙度的增大而增大,大小顺序均为1%<3%<5%。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喀斯特坡地土壤侵蚀机理,为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和生态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严友进戴全厚伏文兵彭旭东靳丽
关键词:人工降雨产流产沙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