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松凯

作品数:21 被引量:99H指数:7
供职机构: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3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3篇寰枢
  • 10篇内固定
  • 10篇关节
  • 9篇枢椎
  • 9篇寰枢关节
  • 8篇寰枢椎
  • 8篇脊柱
  • 7篇融合术
  • 6篇生物力学
  • 6篇寰椎
  • 5篇颈椎
  • 5篇后路
  • 4篇生物力学研究
  • 4篇内固定器
  • 4篇脊柱融合
  • 4篇固定器
  • 4篇关节不稳定
  • 4篇关节不稳定性
  • 3篇椎板
  • 3篇椎板钩

机构

  • 16篇第二军医大学
  • 5篇兰州军区兰州...
  • 4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解放军第18...
  • 1篇上海长征医院

作者

  • 21篇李松凯
  • 14篇倪斌
  • 9篇郭翔
  • 4篇周风金
  • 4篇王明飞
  • 4篇蓝旭
  • 4篇张锋
  • 4篇甄平
  • 3篇赵卫东
  • 3篇王世勇
  • 3篇张军华
  • 3篇王健
  • 3篇谢宁
  • 2篇朱庄臣
  • 2篇白虎虎
  • 2篇周凤金
  • 2篇杨健
  • 2篇文益民
  • 2篇李雷振
  • 2篇陈金水

传媒

  • 3篇中国骨与关节...
  • 2篇中国矫形外科...
  • 2篇中华骨科杂志
  • 2篇脊柱外科杂志
  • 2篇中国骨科临床...
  • 1篇实用骨科杂志
  • 1篇临床骨科杂志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中国脊柱脊髓...
  • 1篇中华创伤骨科...

年份

  • 2篇2017
  • 1篇2015
  • 2篇2014
  • 4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 4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5
  • 1篇2004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期前路病灶清除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下颈椎结核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总结一期前路病灶清除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颈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7月至2011年12月,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下颈椎结核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32~71岁,平均55岁。病灶累及两个椎体者11例,其中C3~4 1例,C4~5 2例,C5~6 4例,C6~7 4例;累及3个椎体者4例,均为C5~7。颈椎后凸Cobb角为22°~46°,平均35°。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B级2例,C级3例,D级8例,E级2例。术前抗结核药物治疗2周以上,术后继续抗结核治疗12~18个月。随访观察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无大血管、脊髓、食道、气管损伤。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发生感染及窦道形成。随访20~60个月,平均30.6个月。患者临床症状及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恢复,神经功能1例B级恢复至D级,其余均达E级。术后末次随访后凸Cobb角0°~5°,平均2.6°,较术前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植骨均完全融合,融合时间3~5个月,平均3.5个月,无内固定松动、脱落、折断、结核复发等并发症。结论在规范抗结核治疗的基础上,一期前路病灶清除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是治疗下颈椎结核的有效方法 。
李松凯倪斌蓝旭张军华王世勇甄平文益民
关键词:下颈椎脊柱结核钛网植骨内固定
寰椎椎板钩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力学稳定性评价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评价寰椎椎板钩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取6具新鲜尸体颈椎标本置于1.5N·m载荷下,测量C1-2节段的三维运动范围(ROM)。标本按随机顺序,依次行完整状态(完整状态组)、不稳状态(齿状突周围韧带切除,为不稳状态组)、经寰枢关节间隙螺钉联合Gallie内固定(固定A组)、寰椎椎板钩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固定B组)、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固定C组)5种状态下的三维ROM值测量。比较各组标本的屈伸、侧屈、旋转ROM值。结果完整状态组、不稳状态组、固定A、B、C组的平均屈伸ROM值分别为17.78°、30.69°、2.25°、2.93°、2.7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6.69,P=0.000);平均侧屈ROM值分别为9.56°、17.18°、1.91°、2.30°、2.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2.75,P=0.000);平均旋转ROM值分别为44.19°、57.30°、1.22°、2.88°、2.0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4.54,P=0.000)。固定A、B、C组较完整状态组和不稳状态组各个方向的ROM值均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固定A、B、C组之间各个方向的ROM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寰椎椎板钩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可提供与经寰枢关节间隙螺钉联合Gallie内固定和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相当的力学稳定性。在以上两种方法无法实施时,可作为一种安全的替代。
李松凯倪斌王明飞张锋郭翔王健赵卫东
关键词:寰枢关节
寰枢椎椎间关节融合器研制的解剖学与生物力学研究
寰枢椎脱位或不稳是脊柱外科较为常见的疾患,其外科治疗多数为内固定下后路寰枢椎或枕颈的植骨融合。但后路的植骨融合术,植骨需求量大,植骨块要承受来自后方张力,生物力学上有不合理之处,影响融合率。寰枢椎融合的最终目的是使寰枢椎...
李松凯
关键词:寰枢椎脱位解剖学生物力学
文献传递
关节间隙螺钉加寰椎挂钩治疗齿状突游离小骨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评价C1~C2关节间隙螺钉加寰椎椎板钩治疗齿状突游离小骨合并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特点及疗效。方法2004年10月至2007年2月,采用C1~C2关节间隙螺钉及寰椎椎板钩治疗合并寰枢椎不稳的齿状突游离小骨18例,男7例,女11例。年龄13-69岁,平均35.2岁。其中,有明确外伤病史11例。所有病例均存在枕颈部症状,15例存在不同程度的脊髓压迫症状。术前ASIA脊髓神经功能分级:B级2例;C级7例:D级6例;E级3例。术后定期随访,并对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结果随访时间6~58个月,平均21个月。术后3月所有病例枕颈部症状消失,X线及CT重建提示所有病例均获得良好骨性融合,寰枢椎序列良好,ASIA脊髓神经功能分级:C级4例,D级7例,E级7例。无因手术操作致椎动脉和脊髓损伤病例。无内固定脱落、断裂、退钉、假关节形成或寰枢椎不稳等并发症。结论C1~C2关节间隙螺钉加寰椎椎板钩是治疗齿状突游离小骨合并寰枢椎不稳的有效方法。
倪斌周风金谢宁杨健李松凯郭翔张峰朱庄臣刘军
关键词:齿突尖寰枢关节关节不稳定性骨螺丝
一种寰枢椎椎间关节融合器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是一种寰枢椎椎间关节融合器。其为一扁平的空心多面体,分为前支撑段(1)和后支撑段(2)两部分,前支撑段形似由四个面组成的锥体或为流线型,其为融合器植入时的前端;后支撑段呈长方体形,其后端的...
倪斌李松凯
文献传递
后路钉棒系统术中复位内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被引量:7
2010年
目的 分析后路钉棒系统术中复位内固定治疗在寰枢椎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07年1月-2009年5月治疗的寰枢椎脱位患者27例,男18例,女9例;年龄13~51岁,平均31岁.其中,陈旧性齿状突骨折11例,齿状突游离小骨5例,寰椎横韧带断裂7例,类风湿性寰枢椎脱位4例.所有患者术前均难以获得良好复位,寰齿间距(atlantodens interval,ADI)8~15 mm,平均11mm.术中采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利用弯棒提拉进行复位,并行椎板间植骨.治疗前按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B级8例,C级15例,D级4例.结果 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3个月.所有患者枕颈部症状得到改善,均获得骨性融合.术后ADI为2~4 mm,平均2.8 mm.术后ASIA脊髓神经功能分级:C级4例,D级12例,E级11例.无椎动脉及脊髓神经损伤患者.无内固定脱落、断裂、退钉等并发症.结论 后路钉棒系统能够对寰枢椎脱位进行有效的术中复位,具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疗效确切的优点.
倪斌周风金郭翔杨健李松凯朱庄臣张锋陈金水王飞刘军
关键词:寰枢关节关节不稳定性脊柱融合术
三种后路寰枢椎融合术的离体生物力学研究被引量:11
2009年
目的通过离体生物力学研究方法,比较3种后路寰枢椎融合技术的力学稳定性。方法将8具新鲜尸体的颈椎标本(C1~4)置于1.5 Nm载荷下,测量C1、2关节的三维运动范围(ROM)。每具标本依双侧经寰枢关节间隙螺钉结合Gallie内固定术、双侧经寰枢关节间隙螺钉结合寰椎椎板钩内固定术、双侧寰椎侧块螺钉结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顺序实施固定,每次固定后测量三维运动范围。结果包含经寰枢关节间隙螺钉的内固定组在旋转和侧屈方向上具有最小的ROM角度,其中新型的双侧经寰枢关节间隙螺钉结合寰椎椎板钩内固定组在前屈后伸运动方向上也具有最小ROM角度。寰椎侧块螺钉结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在旋转方向上ROM角度显著大于单独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组,但在侧屈和前屈后伸方向上ROM角度近似于经寰枢关节间隙螺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双侧经寰枢关节间隙螺钉结合寰椎椎板钩内固定术具有最强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双侧寰椎侧块螺钉结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与双侧经寰枢关节间隙螺钉结合寰椎椎板钩内固定技术比较,具有相似的力学稳定性。
郭翔倪斌李松凯王明飞周凤金王健
关键词:寰枢关节生物力学
颈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合并硬膜外脓肿的手术治疗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探讨颈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合并硬膜外脓肿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 2012年1月—2015年4月,本院采用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12例颈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合并硬膜外脓肿患者。病变侵犯节段:C3/C4 1例,C4/C5 2例,C5/C6 6例,C6/C7 3例。术前神经功能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B级1例,C级2例,D级7例,E级2例。术前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为(9.83±4.45)分。术前红细胞沉降率(ESR)为(34.67±18.25)mm/h。术前所有患者规范抗感染治疗>1周,术后继续抗感染治疗6~12个月。观察患者术后疗效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感染播散。随访12~30个月,平均16.6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1年随访时,B级和C级各1例患者恢复至D级,余C级1例和D级7例患者恢复至E级。术后1年随访时JOA评分改善至(15.50±2.02)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ESR为(7.58±5.32)mm/h,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获得植骨融合,无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发生,无布鲁杆菌性脊柱炎复发。结论颈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合并硬膜外脓肿较为少见,容易误诊,对可疑病例应进行血清学排查。在规范抗感染治疗的基础上,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杨成伟蓝旭李松凯王世勇高杰
关键词:布鲁杆菌病脊柱炎硬膜外脓肿脊柱融合术内固定器
后路融合术治疗不稳定寰椎爆裂性骨折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评价后路融合术(枕颈融合或寰枢椎融合术)治疗不稳定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05年10月.2008年10月,共收治不稳定寰椎爆裂性骨折20例。所有患者均早期行后路融合术,回顾治疗过程,分析随访结果。结果术后均随访24个月。13例临床症状完全消失;7例有神经损伤的患者获得明显改善。术后3个月颈椎X线片及CT三维重建片提示内固定位置良好,寰枢关节无不稳征象;18例在术后3个月内植骨块已完全融合,2例植骨块在术后6个月也获得完全融合。各个随访时间点未见并发症出现。患者术后3个月ASIA评分与入院时比较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后路融合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不稳定寰椎爆裂性骨折的方法。术式首选寰枢椎融合术,慎重选择枕颈融合术。
郭翔倪斌谢宁王新伟李松凯周凤金郭群峰
关键词:后路融合寰枢关节脊柱损伤韧带损伤
不同浓度结核菌建立兔脊柱结核模型的对比研究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应用不同浓度结核杆菌构建兔脊柱结核模型,探索在造模中较适合的菌量。[方法]42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5组,实验组3组共30只,每组10只;对照组10只;空白组2只。实验组及对照组动物经弗氏完全佐剂致敏后,在L_6上终板下方钻孔,塞入明胶海绵。实验组分别注入0.1 ml浓度为10~6CFU/ml,10~7CFU/ml,10~8CFU/ml H37Rv标准菌;对照组注入0.9%的生理盐水0.1 ml;空白组不做任何处理。[结果]术后12周兔存活率:注射10~6 CFU/ml菌量兔100%、10~7CFU/ml菌量80%、10~8CFU/ml菌量30%、对照组100%、空白组100%。术后8周X线片阳性率分别为33.3%,62.5%,66.7%;CT及三维CT阳性率分别为44.4%,75%,100%。术后12周X线片阳性率分别为44.4%,75%,100%;CT及三维CT阳性率分别为44.4%,100%,100%。术后12周解剖见17只兔椎体发生骨质破坏,部分有干酪样坏死物质形成,未见有腰大肌脓肿形成;病理学检查:片状分布的干酪样坏死物质,骨小梁排列紊乱及轮廓不清,周围见上皮样细胞及多核巨细胞包绕,局部有部分死骨碎片形成,周围见大量炎细胞浸润;实验组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22.2%,75%,66.7%。对照组及空白组未出现上述结核影像学及病理改变。[结论]不同浓度H37Rv标准菌构建兔脊柱结核模型存在较大差异,10~6CFU/ml成功率较低;10~8CFU/ml死亡率及并发症较高;10~7CFU/ml造模成功率高且死亡率较低,较适合兔脊柱结核模型的构建。
乔永杰李松凯甄平刘华邱晓明王伟贾丁丁张洪
关键词:脊柱结核动物模型新西兰兔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