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梁继祥

作品数:24 被引量:320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卫生部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国家科技部专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交通运输工程金属学及工艺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1篇医药卫生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7篇动脉
  • 7篇血管
  • 7篇成像
  • 6篇影像
  • 5篇血管成像
  • 5篇造影
  • 3篇血管造影
  • 3篇体层摄影
  • 3篇图像
  • 3篇图像质量
  • 3篇主动脉
  • 3篇螺距
  • 3篇灌注
  • 3篇肺动脉
  • 3篇CT血管成像
  • 3篇大螺距
  • 2篇动脉造影
  • 2篇多层螺旋CT
  • 2篇血管造影术
  • 2篇严重急性

机构

  • 20篇北京协和医院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北京协和医学...

作者

  • 22篇梁继祥
  • 16篇金征宇
  • 10篇薛华丹
  • 10篇王沄
  • 5篇朱海峰
  • 5篇赵文敏
  • 5篇齐冰
  • 5篇孔令燕
  • 4篇牟文斌
  • 4篇张云庆
  • 4篇秦明伟
  • 4篇徐凯
  • 4篇张竹花
  • 3篇张燕
  • 3篇潘卫东
  • 3篇王怡宁
  • 2篇王林辉
  • 2篇陈瑾
  • 2篇有慧
  • 2篇张伟宏

传媒

  • 11篇中国医学科学...
  • 4篇中华放射学杂...
  • 2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中国医疗设备
  • 1篇中华全科医学

年份

  • 1篇2021
  • 4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7
  • 2篇2006
  • 6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3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16排多层螺旋CT结肠成像技术及临床应用被引量:2
2004年
目的 评价16排多层螺旋CT结肠成像对大肠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16排多层螺旋CT对我院8l例患者(包括结直肠癌54例,腺瘤5例,非何杰金氏淋巴瘤1例,炎性肠病6例,其他15例)进行容积扫描,分别进行多平面重建、表面阴影成像、透亮显示(raysum)图像及CT仿真内窥镜等后处理。结果 CT结肠成像可显示全结肠,观察结肠病变的数量、位置、表面形态、管腔狭窄、肠管周围及远处脏器的情况。结论 多层螺旋CT是一项有价值的影像技术,有助于结肠病变的诊断及治疗方案的制定,是结肠镜的必要补充。
秦明伟钱家鸣刘晓红邱辉忠潘卫东王云张云庆牟文斌梁继祥朱海峰王林辉齐冰赵文敏金征宇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炎性肠病
血友病患者关节病变的X线和核磁共振影像比较被引量:6
2006年
目的对比观察X线和核磁共振影像(MRI)显示血友病患者关节病变的差异。方法对14例血友病患者的41个症状关节在同一天内完成的X线和MRI影像进行分析。影像观察选用软组织肿胀或关节积液、骨质疏松、骨骺增大、关节侵蚀、关节面下囊肿、关节间隙狭窄、骨髓水肿、关节内出血、滑膜增厚及髁间窝增大和前、后十字韧带病变(仅用于膝关节MRI评估)等征象进行X线和MRI影像比较分析。结果41个症状关节中,软组织肿胀或关节积液X线显示33个关节,MRI为34个。关节侵蚀病变MRI检出34个关节,X线检出20个(P<0·05);关节面下囊肿MRI显示21个关节,X线为9个(P<0·05)。在骨骺增大、关节间隙狭窄和髁间窝增大征象显示方面,X线和MRI显示的结果相同。X线所不能显示的病变MRI显示14个关节有骨髓水肿,34个关节有关节内出血,27个关节有滑膜增厚。结论在显示血友病关节炎病变方面MRI优于传统X线检查,可作为评估血友病关节炎病变的首选影像学方法。
林强余卫梁继祥朱海峰孟薇徐瑞燚赵永强
关键词:血友病核磁共振成像放射摄影术
阑尾黏液囊肿临床及病理表现与影像学特点分析被引量:24
2005年
目的通过对阑尾黏液囊肿临床表现、病理基础及影像学检查的分析总结,提高对本病诊断水平。方法总结北京协和医院1985年1月至2004年9月间收治经病理证实的阑尾黏液囊肿患者18例,其中男4例,女14例,男女比率1∶3.5,年龄31~78岁,平均59.8岁,患者中11例行钡灌肠造影检查,其中9例行腹部CT扫描,有1例同时行CT结肠三维重建及仿真内窥镜检查。结果(1)临床表现:8例(44.4%)有右下腹疼痛症状,12例(66.7%)可触及包块。(2)影像学检查:10例钡灌肠显示盲肠末端充盈缺损,呈外压性改变,黏膜无破坏;8例CT显示右下腹囊性包块,75%可见囊壁钙化,1例结肠三维重建及仿真内窥镜可清晰显示病变在盲肠腔内外改变;1例腹膜假性黏液瘤显示腹膜腔大量分隔状黏液腹水。(3)术后病理检查:4例为单纯性黏液囊肿(22.2%),12例为黏液性囊腺瘤(66.7%),2例为黏液性囊腺癌(11.1%)。结论阑尾黏液囊肿具有4种不同的病理学基础,影像学表现有明显特异性,对临床的正确诊断至关重要。
潘卫东薛华丹秦明伟赵荣国梁继祥
关键词:阑尾肿瘤结肠内窥镜阑尾黏液囊肿影像学特点病理表现
可变螺距技术在主动脉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价值
2021年
目的评价佳能Genesis640层CT可变螺距技术在使用心电门控的主动脉血管扫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临床上行主动脉CTA检查的患者采用简单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两组:组1(n=31):采用可变螺距技术进行扫描,根据部位需要进行三段螺距以及心电门控状态切换。第一段:胸廓开口-气管分叉,螺距HP 91,心电门控关闭;第二段:气管分叉-心底,根据心率选择自动最佳螺距,心电门控开启;第三段:心底-耻骨联合上缘,螺距HP 91,心电门控关闭;组2(n=31)采用常规螺旋扫描,根据心率自动选择最佳螺距,心电门控全程开启。两组患者按照体质量静脉注射对比剂,均采用浓度为370 mgI/L的对比剂,组1对比剂按照体质量0.8 mL/kg注射,注射速度为4 mL/s,后续注射生理盐水40 mL,注射速度4 mL/s。组2对比剂注射速度4 mL/s,按照体质量1 mL/kg注射,后续注射生理盐水40 mL,注射速度4 mL/s。两组患者扫描均采用自动团注跟踪触发技术,选取气管分叉层面的降主动脉部放置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ROI内平均CT值达到180 HU时自动触发扫描。计算并对两组患者主动脉扫描的辐射剂量(Radiation Dose,DLP)、有效剂量(Effective Dose,ED)、图像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SNR)、对比噪声比(Contrast Noise Ratio,CNR)进行客观评价,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结果组1扫描ED(10.09±4.48)mSv,较组2的(17.34±7.45)mSv降低了42%(t=-4.638,P<0.001)。两组患者在主动脉各部位(升主动脉、主动脉弓、腹主动脉起始部及腹主动脉分叉部位)以及肾动脉的强化值、噪声、SNR、CNR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两组图像主观评价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带心电门控技术的主动脉CTA扫描中,可变螺距技术的应用较常规扫描能够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显著降低辐射剂量和对比剂使用量。
徐凯杜瑶梁继祥王沄吴巧玲孔令燕付海鸿金征宇
关键词:CT血管成像图像质量
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的初步研究被引量:45
2007年
目的初步探讨无需口服控制心率药物准备的双源 CT 冠状动脉成像的扫描技术和图像质量。方法对215例临床怀疑冠心病或冠状动脉早期病变患者进行无需口服控制心率药物准备的双源 CT 冠状动脉成像。扫描步骤包括平扫和增强扫描。用平扫图像行冠状动脉钙化积分,用增强扫描图像行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技术(VRT)重组。总结双源 CT冠状动脉成像的扫描技术和后处理方法。将图像质量分为3级,按冠状动脉分段标准评价各个节段的图像质量。结果 215例患者钙化积分值中位数为82.2(2.3~1827.9)。增强扫描平均心率为(80.6±15.3)(57~139)次/min,尽可能使冠状动脉良好显示的后处理方法有:(1)多个时相筛选法;(2)2个或多个时相补充法;(3)早搏去除法和心律不齐移位法。共评价3026个冠状动脉节段,其中图像质量为1级者占97.5%(2951/3026),2级者占2.0%(62/3026),为3级者占0.5%(13/3026);图像质量为2级和3级的节段多由于呼吸伪影所致。215例患者共91例冠状动脉各节段均未见斑块或狭窄,共诊断<50%冠状动脉狭窄节段112个,≥50%冠状动脉狭窄节段213个。结论双源 CT 冠状动脉成像在无需口服控制心率药物准备的情况下可获得非常好的冠状动脉各节段图像,心率不再是影响图像质量的关键因素,通过单时相或多时相重组可良好显示冠状动脉主干及分支。
张竹花金征宇张抒扬林松柏李冬晶孔令燕王怡宁宋兰王云赵文敏王林辉张晓娜张云庆齐冰徐凯梁继祥朱海峰牟文斌张立仁朱文玲苗齐方圻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
100例SARS恢复期患者的胸部高分辨CT表现特征被引量:5
2003年
目的探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SARS)恢复期患者的影像学表现特点,及其与其他实验室检查、肺功能检查的关系。方法对100例出院约2个月的SARS患者行胸部高分辨CT检查,并有65例同时行实验室检查,91例行肺功能检查。结果49例(49.0%,49/100)患者的CT仍有异常表现,以磨玻璃样病变(95.9%,47/49)和细小网格状病变(59.2%,29/49)最为常见。按CT表现程度分组后,各组间淋巴细胞计数、CD4细胞计数的均数没有统计学差异(P>0.01);2和3级患者通过单次呼气弥散法测定弥散功能占预计值的百分比(diffusingcapacityforcarbonmonoxide,DLCO%)低于0级患者(P<0.01)。结论SARS患者恢复期与病中的影像学表现有所不同,而高分辨CT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弥散功能。
金征宇有慧张伟宏王沄梁继祥牟文斌彭敏马毅蔡柏蔷王仲许文兵李太生崔巍
关键词: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计算机体层摄影
CT增强扫描对肾上腺血管瘤的诊断价值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 明确肾上腺血管瘤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6月至2011年3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血管瘤的CT资料.结果 9例血管瘤均位于单侧肾上腺,其中左侧4例、右侧5例;肿瘤直径1.5~8.4 cm;6例呈圆形或类圆形,3例形态不规则;均具有完整包膜,肿瘤边界清晰;CT平扫混杂密度8例、囊性密度1例;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6例、无明显强化3例.3例行多期增强扫描,典型表现为动脉期病变边缘不规则明显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均表现为向心性填充.结论 肾上腺血管瘤为罕见良性肿瘤,腹部CT表现多样,术前误诊率高.多期增强CT扫描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术前正确诊断.
明韦迪李晓光薛华丹梁继祥金征宇
关键词:肾上腺血管瘤计算机体层摄影
肾上腺皮质腺癌CT影像诊断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分析肾上腺皮质腺癌CT影像表现及诊断依据。方法收集2005年1月-2011年9月间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肾上腺皮质腺癌21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及CT影像资料。结果功能性皮质腺癌14例,无功能皮脂腺癌7例。肿瘤体积均较大,21例病变均单发,直径≥6 cm,密度不均,20例病变内有出血坏死;5例见钙化灶;增强实性部分明显强化;9例局部浸润及邻近组织受累,11例存在远处转移。术前准确诊断18例,误诊3例,均误诊为嗜铬细胞瘤,诊断符合率85.7%。结论 CT影像学检查是发现和准确诊断肾上腺皮质腺癌重要手段,通过病变CT特征并结合临床及实验室检查可作出准确诊断,但部分肾上腺皮质腺癌与嗜铬细胞瘤鉴别困难,确诊仍需依靠病理。
范小晶潘卫东梁继祥秦明伟
关键词:肾上腺皮质腺癌体层摄影X线计算机廓清率
自动管电压选择技术在第3代双源CT大螺距主动脉CT血管成像扫描中的初步应用被引量:10
2017年
目的评价自动管电压选择技术在第3代双源CT大螺距心电门控主动脉CT血管成像(CTA)扫描中的应用情况。方法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法将59例临床行全主动脉CTA扫描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1)组1(n=31):采用自动管电压选择技术进行扫描,参考管电压为100 kV,参考管电流为288 m A;(2)组2(n=28):采用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进行扫描,管电压固定100 kV,参考管电流为288 m A。两组患者均在第3代双源CT上进行扫描,探测器准直为2×192×0.6 mm,旋转时间为0.25 s;采用大螺距心电门控扫描方式进行扫描,螺距3.0。两组患者均为静脉团注370 mg I/L的对比剂,后续生理盐水:组1对比剂和生理盐水的剂量及注射速率根据实际管电压值来设定;组2均注射对比剂45 ml,注射速度4.5 ml/s,后续50 ml生理盐水,注射速度5.0 ml/s。两组患者扫描均采用自动团注跟踪触发技术,选取主动脉起始部放置感兴趣区(ROI),ROI内平均CT值达到100 HU时自动触发扫描,延迟时间6 s。分别计算两组患者主动脉扫描的有效剂量(ED)、图像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并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结果组1扫描ED为(2.48±0.80)m Sv,较组2的(3.15±0.86)m Sv降低21.3%(t=-3.099,P=0.000)。两组患者在主动脉各部位(升主动脉、主动脉弓、腹主动脉起始部及腹主动脉分叉部位)的强化值、噪声、SNR和C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图像主观质量评价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1.41±0.50)分比(1.39±0.50)分;W=828.5,P=0.837]。结论与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相比,在第3代双源CT大螺距主动脉CTA扫描中采用自动管电压选择技术能够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显著降低辐射剂量。
孔令燕梁继祥薛华丹王怡宁王沄金征宇张大明陈瑾
关键词:主动脉CT血管成像大螺距图像质量
第3代双源CT在大螺距主动脉CT血管成像扫描中的初步应用被引量:10
2017年
目的评价第3代双源CT在大螺距主动脉CT血管成像(CTA)扫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方法将59例临床行全主动脉CTA扫描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1)组1(n=28):在第3代双源CT上进行扫描,探测器宽度为2×192×0.6 mm,旋转时间为0.25 s。(2)组2(n=31):在第2代双源CT上进行扫描,探测器准直为2×128×0.6 mm,旋转时间为0.28 s。两组患者均采用大螺距心电门控扫描方式进行扫描,螺距3.0,管电压100 kV,管电流采用自动调节技术,参考管电流为288 m A。患者均静脉团注370 mg I/ml的对比剂45 ml,注射速度4.5 ml/s,后续50 ml生理盐水,注射速度5.0 ml/s。扫描采用自动团注跟踪触发技术,选取主动脉起始部放置感兴趣区(ROI),ROI内平均CT值达到100 HU时自动触发扫描,延迟时间6 s。分别计算两组患者主动脉扫描的有效剂量(ED)、图像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并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结果组1扫描ED为(3.15±0.86)m Sv,较组2的(3.91±0.60)m Sv降低了19.44%(t=-3.989,P=0.000)。两组主动脉各部位的SNR及C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图像主观质量评分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1.39±0.50)分比(1.45±0.51)分;W=814.5,P=0.651]。结论与第2代双源CT相比,第3代双源CT进行大螺距主动脉CTA扫描能够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显著降低放射剂量。
梁继祥孔令燕金征宇王沄薛华丹王怡宁张大明陈瑾
关键词:主动脉CT血管成像大螺距图像质量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