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温昌明

作品数:168 被引量:770H指数:16
供职机构:南阳市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交通运输工程建筑科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50篇期刊文章
  • 14篇专利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57篇医药卫生
  • 1篇化学工程
  • 1篇建筑科学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45篇梗死
  • 44篇脑梗
  • 43篇血管
  • 43篇脑梗死
  • 31篇急性
  • 29篇动脉
  • 26篇取栓
  • 22篇缺血
  • 21篇卒中
  • 18篇血性
  • 18篇介入
  • 17篇细胞
  • 14篇颅内
  • 13篇机械取栓
  • 12篇神经功能
  • 12篇脑卒中
  • 10篇蛋白
  • 9篇动脉瘤
  • 9篇前循环
  • 9篇急性缺血

机构

  • 149篇南阳市中心医...
  • 20篇郑州大学
  • 5篇沈阳军区总医...
  • 5篇新乡医学院
  • 4篇兰州大学
  • 3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安徽省立医院
  • 2篇河南大学
  • 2篇武汉市第一医...
  • 2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河南省人民医...
  • 2篇皖南医学院弋...
  • 2篇扬州大学附属...
  • 2篇自贡市第一人...
  • 2篇湖北省第三人...
  • 1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广州市第一人...
  • 1篇桂林医学院附...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作者

  • 166篇温昌明
  • 116篇张保朝
  • 48篇孙军
  • 42篇汪宁
  • 42篇刘义锋
  • 28篇闻公灵
  • 24篇康梅娟
  • 20篇王彦平
  • 16篇陈笛
  • 14篇周静
  • 12篇王洁
  • 9篇汪宁
  • 8篇孙军
  • 7篇李平
  • 6篇杨钰
  • 5篇高毅
  • 5篇孙丽
  • 5篇张敬伟
  • 4篇冷玉芳
  • 4篇崔萍

传媒

  • 12篇中国实用神经...
  • 10篇中国老年学杂...
  • 6篇中国地方病防...
  • 6篇实用心脑肺血...
  • 5篇河南实用神经...
  • 4篇中华医院感染...
  • 4篇中国合理用药...
  • 3篇新中医
  • 3篇中西医结合心...
  • 3篇中华神经医学...
  • 3篇中国CT和M...
  • 3篇中国组织工程...
  • 2篇中国临床药理...
  • 2篇介入放射学杂...
  • 2篇中国现代医学...
  • 2篇中华神经外科...
  • 2篇中国药学杂志
  • 2篇中国临床医生...
  • 2篇中华老年医学...
  • 2篇重庆医学

年份

  • 7篇2024
  • 15篇2023
  • 22篇2022
  • 26篇2021
  • 16篇2020
  • 13篇2019
  • 11篇2018
  • 12篇2017
  • 15篇2016
  • 4篇2015
  • 5篇2014
  • 1篇2012
  • 4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6
  • 2篇2005
  • 4篇2004
  • 2篇2003
  • 3篇2002
  • 1篇2001
16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球囊导引导管近端血流控制技术在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中的作用被引量:13
2021年
目的探讨球囊导引导管(BGC)近端血流控制技术在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中的作用。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脑血管病科(33例)、南阳市中心医院神经科(18例)及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介入科(11例)采用机械取栓术治疗的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共62例,术中均采用BGC近端血流控制技术。其中颈内动脉合并大脑中动脉闭塞者36例,大脑中动脉水平段闭塞者26例。回顾性观察手术时间、血管的再通情况[采用脑梗死溶栓(TICI)分级标准评估]、手术相关并发症及术后90 d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结果62例患者的中位手术时间为94.0 min(P25和P75分别为53.0、129.3 min)。其中57例(91.9%)血管再通成功(TICI分级为2b~3级),5例(8.1%)失败。取栓次数≤2次者占65.8%(47/62),其中35.5%(22/62)1次取栓成功。51.6%(32/62)患者取栓术后置入支架。62例患者中,17例(27.4%)出现并发症,其中术中发生血栓栓塞事件7例(11.3%),术后出现症状性脑出血10例(16.1%);死亡8例(12.9%)。62例患者术后90 d内预后良好(mRS≤2分)者37例(59.7%),预后不良(mRS≥3分)者25例(40.3%)。结论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术中采用BGC近端血流控制技术手术时间短,血管再通率和首次血管再通率较高,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较低,术后90 d预后良好比率高。
李强周腾飞管民李钊硕温昌明王海波王子亮朱良付李天晓
关键词:脑梗死前循环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20例分析
2003年
张保朝温昌明
关键词:基底动脉尖综合征脑梗塞磁共振成像
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的影像学表现及其发病机制研究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的影像学表现及其发病机制。方法对50例经颅脑MRA或DSA确诊的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MCASC)患者进行研究,依据其头部弥散加权成像(DWI)和T_2W的改变对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分型并依据分型判断其发病机制。结果 50例患者共发现57条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未发现病灶的有6(占12.0%)个大脑半球,多发性脑梗死和单发脑梗死分别见于13(占22.8%)个和38(占66.7%)个大脑半球。脑分水岭梗死、流域性脑梗死、纹状体内囊梗死、半卵圆区脑梗死、多发性散在点状脑梗死(MSSI)、腔隙性脑梗死分别见于18(占31.6%)个、12(占21.1%)个、12(占21.1%)个、6(占10.5%)个、2(3.5%)个和1(1.8%)个大脑半球。结论 MCASC可引起各种类型的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脑分水岭梗死约占1/3,其主要发病机制为大动脉狭窄导致低灌注和动脉-动脉栓塞;流域性脑梗死约占1/5,其主要发病机制为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继发原位血栓形成;纹状体内囊梗死约占1/5,其主要发病机制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覆盖多条豆纹动脉开口;半卵圆区梗死、MSSI、腔隙性梗死等也可见到但较少见。半卵圆区梗死主要发病机制为动脉狭窄导致低灌注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覆盖豆纹动脉开口,动脉-动脉栓塞是MSSI的主要发病机制,高血压豆纹动脉透明变性是腔隙性梗死的主要发病机制。以上梗死类型可单发或混杂多发,多发脑梗死的主要发病机制为大动脉狭窄导致低灌注、原位血栓形成、粥样硬化斑块覆盖豆纹动脉开口、动脉-动脉栓塞等多因素同时存在并混杂作用。
温昌明张保朝
关键词:脑梗死大脑中动脉影像学发病机制
丹红注射液联合替罗非班对急性脑梗死患者NF-κB炎症信号通路及疗效的影响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探究丹红注射液联合替罗非班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核因子κB(NF-κB)炎症信号通路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19年8月于我院神经内科接受治疗的ACI患者12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n=65)和对照组(n=60)。对照组予以替罗非班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丹红注射液治疗,治疗时间均为2周。记录两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期间的用药安全性,并于治疗前后检测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及神经功能、炎症反应指标以及NF-κB p50、p65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治疗后,两组的NF-κB p50、p65 mRNA和蛋白均下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的炎症反应指标TNF-α、IL-8、IL-1β均下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的NHISS评分均下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的ADL评分均上升,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丹红注射液联合替罗非班治疗ACI能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炎症信号通路的活化及炎症因子释放有关。
康梅娟温昌明刘义锋孙军张保朝
关键词:丹红注射液替罗非班急性脑梗死疗效
冬凌草甲素通过LINC00707/miR-145-5p通路对MPP+诱导SK-N-SH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冬凌草甲素(oridonin)对MPP+诱导SK-N-SH细胞损伤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实验分为对照组、MPP+组、冬凌草甲素低、中、高浓度组、pcDNA组、pcDNA-LINC00707组、si-NC组、si-LINC00707组、MPP++si-NC组、MPP++si-LINC00707组、MPP++冬凌草甲素+pcDNA组、MPP++冬凌草甲素+pcDNA-LINC00707组。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Bcl-2、Bax蛋白表达;乳酸脱氢酶(LDH)试剂盒检测细胞上清液中LDH释放量;丙二醛(MDA)试剂盒、谷胱甘肽(GSH)试剂盒分别检测细胞MDA、GSH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LINC00707和miR-145-5p表达水平;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检测LINC00707和miR-145-5p的靶向关系。结果冬凌草甲素低、中、高浓度处理后,MPP+诱导的SK-N-SH细胞中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Bcl-2表达水平显著升高,Bax表达水平显著降低,LDH水平升高,MDA含量显著降低,GSH含量显著升高,LINC00707表达水平显著降低,miR-145-5p表达水平显著升高,且呈浓度依赖性(P<0.05)。LINC00707靶向调控miR-145-5p,抑制LINC00707表达抑制MPP+诱导SK-N-SH细胞凋亡和氧化应激;过表达LINC00707逆转了冬凌草甲素对MPP+诱导SK-N-SH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结论冬凌草甲素可抑制MPP+诱导SK-N-SH细胞凋亡和氧化应激,其机制可能与LINC00707和miR-145-5p有关。
康梅娟张保朝温昌明刘义锋孙军
关键词:冬凌草甲素帕金森病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临床分析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subclavian steal syndrome,SSS)的临床特点及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33例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SSS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血管内介入治疗情况,分析临床特点及血管内介入治疗效果。结果临床症状以发作性眩晕最常见,共24例(73%);体征以双上肢脉搏、血压不一致最常见,共33例(100%),神经系统体征以Romberg征(+)最常见,共21例(63%);危险因素高血压最多见,共18例(54%);合并冠心病9例(27%);颈部血管超声、头颈联合MRA、CTA均是理想的首选检查手段;33例中15例(45%)为左锁骨下动脉病变,18例(55%)为右侧,6例仅行球囊扩张术,27例成功置入支架30枚,所有病例术后患侧前向血流均恢复,均无急性期并发症,临床症状体征减轻或消失。结论 SSS的临床特点为双上肢脉搏、血压不一致及非特异性的发作性后循环缺血的症状体征,血管内介入治疗是较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温昌明王新凯张保朝
关键词: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血管内介入治疗
Solitaire AB支架取栓治疗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被引量:2
2017年
脑栓塞即栓塞性脑梗死,为临床常见脑血管病,其中心源性脑栓塞最为常见,约占脑栓塞的95%([1]),且致残致死率极高。静脉溶栓治疗为常用治疗方案,但出血转化率高,血管再通率低,不利于预后。研究发现([2,3]),急性脑梗死患者行血管内取栓治疗可有效疏通血管,改善临床症状,但用于心源性脑栓塞临床鲜有研究。本研究探讨Solitaire AB支架取栓治疗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汪宁张保朝温昌明闻公灵刘义峰王彦平康梅娟周静刘圆方
关键词:取栓术SOLITAIRE脑栓塞心源性出血性脑梗死血管再通
吡格列酮通过下调Toll样受体/核因子-κB信号通路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研究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组织中Toll样受体(TLR)4和核转录因子(NF)-κB及对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影响,探讨吡格列酮对脑组织损伤的保护作用和机制。方法用线栓法制备大鼠中动脉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将60只雄性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生理盐水干预组、吡格列酮(15 mg/kg)治疗组。脑缺血再灌注24 h后,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法,观察大鼠的行为学评分;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试验测定脑梗死体积;酶联免疫吸附(ELASA)技术测定血清中IL-6和TNF-α含量;免疫组化技术测定脑组织TLR4和NF-κB蛋白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测定脑组织TLR4和NF-κB mRNA表达。结果与生理盐水干预组相比,吡格列酮治疗组神经功能评分显著降低(P<0.05),脑梗死体积显著减少(P<0.05),血清中IL-6和TNF-α含量显著降低(P<0.05),脑组织中TLR4和NF-κB蛋白和mRNA表达显著下调(P<0.05)。结论吡格列酮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作用机制可能与其下调TLR4/NF-κB信号转导通路并降低血中炎症反应相关因子IL-6和TNF-α的含量有关。
孙军温昌明张保朝闻公灵周静
关键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吡格列酮白细胞介素-6
依达拉奉注射液联合血栓通冻干粉治疗老年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被引量:43
2016年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血栓通治疗老年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78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9例和试验组39例。对照组予以静脉滴注血栓通冻干粉针200 mg qd+静脉滴注胞磷胆碱钠0.25 g qd;试验组予以静脉滴注血栓通冻干粉针200 mg qd+静脉滴注依达拉奉30 mg bid。2组患者均治疗14 d。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和治疗后缺氧诱导因子-1(HIF-1)、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流动力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7.18%(34/39例)和74.36%(29/39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血清HIF-1分别为(713.63±115.72),(924.68±118.92)ng·m L^(-1);Caspase-3分别为(11.02±1.62),(12.08±1.68)ng·m L^(-1);TNF-α分别为(8.26±1.19),(11.53±1.78)pg·m L^(-1);全血高切黏度分别为(4.26±0.61),(4.63±0.65)m Pa·s-1;全血低切黏度分别为(11.38±1.72),(12.78±1.64)m Pa·s-1;血浆黏度分别为(1.23±0.18),(1.46±0.21)m Pa·s-1;纤维蛋白原分别为(2.72±0.33),(3.05±0.36)g·L^(-1);NIHSS评分分别为(7.36±1.08),(9.63±1.49)分;Barthel指数分别为(59.32±8.53),(51.78±7.3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以胃肠道反应和皮疹为主,且试验组和对照组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69%和10.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胞磷胆碱钠联合血栓通相比,依达拉奉联合血栓通治疗老年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相当,但后者能显著降低老年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HIF-1、Caspase-3、TNF-α水平,改善血流动力学。
康梅娟张旖旎张保朝温昌明
关键词:依达拉奉胞磷胆碱钠老年性脑梗死血流动力学
免疫抑制剂对重症肌无力患者调节性T细胞及辅助性T细胞水平的影响被引量:3
2016年
重症肌无力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病率为77~150/100万,患者神经一肌肉接头处传递功能障碍,部分或全身骨骼肌表现出易疲劳和无力,常伴有斜视、眼皮下垂、表情淡漠、吞咽困难、软颈、构音困难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呼吸肌麻痹或球麻痹,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本研究观察了免疫抑制剂对55例重症肌无力患者调节性T细胞及辅助性T细胞水平的影响。
周静温昌明孙军汪宁刘义峰王彦平张保朝
关键词:重症肌无力调节性T细胞免疫抑制剂细胞水平呼吸肌麻痹
共17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