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思勇
- 作品数:10 被引量:64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长QT综合征一家系的遗传学定位研究被引量:1
- 2002年
- 目的 寻找中国人长QT综合征 (LQTS)的遗传易感位点 ,选择并确立LQTS患者症状前诊断的短串联重复序列 (shorttandemrepeats ,STR)和单核苷酸多态性 (singlenucleotidepolymorphism ,SNP) ,初步建立LQTS遗传学诊断方法。方法 采集一个LQTS家系四代共 37个成员 ,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方法扩增位于KCNQ1、HERG基因内的SNP(K5 46、K36 7、H489、和H5 6 4)和位于KCNQ1、HERG、和SCN5A基因邻近的STR (D11S132 3、D11S2 36 2、D11S1318、D7S6 36、D7S2 46 1、D7S182 4、D3S12 98、D3S176 7、D3S110 0、D4S15 6 4) ,所得产物经 6 %~ 10 %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后进行等位基因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或直接测序。结果 通过单倍体分析排除LQT1、LQT3、和LQT4位点 ,初步确定该LQTS家系的致病基因位于LQT2位点。HERG基因全部外显子的直接测序结果表明 7名患者均出现相同的HERG基因单碱基转换 (CGA2 5 87TGA) ,与之相对应的编码氨基酸由精氨酸 (Arg)突变为终止密码子TGA ,即R86 3X。结论 STR和SNP单倍体分析方法可以有效地区分正常及患病个体 ,确定LQTS致病基因的位点 ,可用于LQTS患者的症状前诊断。
- 滕思勇马丽娟董颖雪叶珏杨延宗惠汝太
- 关键词:长QT综合征家系遗传学
- HERG基因新突变与家族性QT延长综合征被引量:10
- 2002年
- 目的 对一祖孙四代的QT延长综合征 (LQTS)家系进行临床研究及分子遗传学分析 ,并揭示该家系成员基因型与基因表型之间的关系。方法 搜集整理先证者及该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 ,采用PCR SSCP进行基因突变位点的初步检测 ,并应用直接测序的方法进行验证。结果 该家系2 6例中达到临床诊断标准者 6例 ,可疑诊断 1例。其共同的心电图特征为 :QTc≥ 0 46s,T波宽大双峰 ,U波明显。基因检测结果表明 ,7例成员HERG基因的 10号外显子均出现一个新的单碱基的转换突变 (CGA2 5 87TGA) ,该无义突变导致快速激活延迟整流性钾通道 (IKr) ,缺失了 2 96个氨基酸。结论 该研究发现了LQTS一个新的致病基因突变位点 ,并验证了LQTS 2型患者的心电图特点。推测该家系中致病基因携带者心电图U波的出现可能同IKr蛋白质C末端的缺失有关。
- 董颖雪杨延宗林治湖滕思勇林春霞马丽娟刘金秋李世军惠汝太
- 关键词:QT延长综合征HERG基因基因突变
- 家族性混合型高脂血症与脂蛋白脂酶基因的连锁分析被引量:4
- 2002年
- 目的 探讨脂蛋白脂酶基因与家族性混合型高脂血症是否连锁 ,以期发现家族性混合型高脂血症遗传易感位点。方法 从北京地区搜集 1 2个 (81人 )家族性混合型高脂血症家系选择脂蛋白脂酶基因及其附近的微卫星遗传标记 (LPLGZ1 4/1 5与D8S2 82 )进行连锁分析。结果 GENEHUNTER软件包多点连锁分析显示微卫星遗传标记最大LODscore(HLOD)值如下 :HLODLPLGZ1 4/1 5=- 8 9及HLODD8S2 82 =- 1 0 5。结论 中国北京地区家族性混合型高脂血症家系提示 。
- 裴卫东李丽宋雷荆志成张健郑维越滕思勇陆立鹤蔡明清陈敬洲刘力生惠汝太徐荣赵晓雯
- 关键词:脂蛋白脂酶基因遗传易感基因脂质代谢异常
- 心房颤动患者KCNQ1、KCNE1和KCNE4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研究被引量:31
- 2005年
- 目的心房颤动(房颤)与缓慢型延迟整流钾离子流(IKS)密切相关,该研究探讨房颤与IKS相关基因KCNQ1、KCNE1及KCNE4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关联分析,入选汉族对象,房颤病例142例,社区对照120例,病区对照118例。选择亚洲人群特异的非同义SNPKCNQ1P448R、KCNQ1R519H、KCNQ1G643S、KCNE1G38S及KCNE1D85N,对KCNE4基因进行测序,以发现可能存在的SNP。采用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法确定基因型。结果KCNQ1P448R、KCNQ1R519H、KCNQ1G643S、KCNE1G38S及KCNE1D85N在汉族社区人群中的频率(少见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079、0、0·042、0·317、0·004,未证实这些SNP与房颤相关。在KCNE4基因中发现E145D多态,在汉族社区人群中频率高达0·271,LOGISTIC回归分析与房颤显著相关(OR=1·66,P=0·044)。结论KCNQ1P448R、KCNQ1R519H、KCNQ1G643S、KCNE1G38S及KCNE1D85N多态性与房颤无关,KCNE4E145D与房颤有关,其对IKS的功能影响值得进一步研究。
- 曾治宇浦介麟谭琛滕思勇陈剑虹宿少勇周晓阳张澍李一石王方正顾东风
- 关键词:心房颤动钾通道基因
- 长QT综合征相关基因新突变G52R-KCNE1的功能研究被引量:7
- 2004年
- 目的 了解长QT综合征相关基因新突变G52R-KCNE1的功能。方法 采用交叠PCR方法体外制备突变体G52R-KCNE1,并克隆到原核细胞表达载体中;体外合成RNA、显微注射入卵母细胞,在卵母细胞中共表达野生型KCNQ1(WT-KCNQ1)、野生型KCNE1(WT-KCNE1)和突变体G52R-KCNE1,采用标准双电极电压钳了解突变体的功能。结果 突变体G52R-KCNE1不能放大WT-KCNQ1通道的电流强度;当WT-KCNE1和G52R-KCNE1等量注射时,G52R-KCNE1可降低WT-KCNQ1/WT-KCNE1通道约50%的电流强度,而不影响该通道的激活动力学。结论 位于跨膜区第52位的甘氨酸对维持KCNE1的功能非常重要;突变体G52R-KCNE1明显抑制WT-KCNE1通道的功能,这可能是突变基因携带者心肌细胞复极化延缓,QT间期延长的分子电生理机制。
- 滕思勇马丽娟浦介麟林春霞柴咏平Olaf惠汝太
- 关键词:KCNQ1长QT综合征携带者显微注射
- 长QT综合征相关基因新突变R863X-HERG的功能研究被引量:8
- 2004年
- 目的 R863X是在国人长QT综合征家系中发现的一个新的HERG基因无义突变,本研究旨在探讨R863X-HERG的功能。方法 采用PCR方法制备突变体R863X-HERG,并克隆到真核细胞表达载体中;用CHO细胞表达系统及全细胞膜片钳电生理技术研究突变体的功能。结果 实验表明R863-HERG基因单独表达时不能形成有功能的离子通道,而突变体R863X同野生型HERG共表达时,通道的电流密度降低约30%,且HERG WT/R863X通道的电压依赖性失活过程加速。结论突变体R863X亚基自身不能装配成有功能的通道,但可和野生型HERG亚基形成有功能的HERG通道异聚体,改变通道的门控特性。HERG蛋白C末端可能在通道装配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 马丽娟滕思勇董颖雪浦介麟林春霞杨延宗林治湖惠汝太
- 关键词:长QT综合征全细胞膜片钳HERG通道电生理技术真核细胞表达载体
- I_(kr)/HERG钾离子通道被引量:3
- 2002年
- 快速延迟整流钾电流I_(kr)在心脏动作电位复极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HERG基因编码心脏快速延迟整流钾电流I_(kr)kr,HERG基因突变可引起LQT综合征,另外I_(kr)/HERG通道是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靶点,其他一些化学结构不同的药物也可阻断该通道,引起QT间期延长,甚至发展成获得性心律失常。对HERG通道结构和功能的研究,LOT相关的HERG突变体功能的改变,与HERG通道作用β亚基的认识,以及对HERG通道和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有助于清楚认识I_(kr)在心律失常中的作用机制,并设计合理的治疗药物调节I_(kr)电流,有效治疗LQT综合征及其它相关的心律失常。
- 马丽娟滕思勇惠汝太
- 关键词:IKRHERG长QT综合征
- 核纤层蛋白A/C基因Glu82Lys突变与扩张型心肌病被引量:4
- 2002年
- 目的 检测中国人家族性扩张型心肌病核纤层蛋白A/C(Lamin A/C)基因突变情况。方法对1个扩张型心肌病家系进行核纤层蛋白A/C、基因突变扫描,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核纤层蛋白A/L’基因1~12号外显子,测序检测突变。对照为60例正常人及9例无明显家族史的扩张型心肌病伴传导阻滞病人。结果 该家系先证者第1号外显子PCR产物测序分析表明该患者核纤层蛋白A/C基因第82密码子位置发生G→A转换,使谷氨酸(Glu)变为赖氦酸(Lys)。该患者临床表现劳力性呼吸困难、心动过缓、胸闷、夜间不能平卧,超声示左心室扩大,心电图显示Ⅲ°房室传导阻滞,现已安装起搏器治疗。患者母亲及哥哥皆有相似临床症状且都已于40余岁心衰死亡,其家属有多人死于相同症状。结论 核纤层蛋白A/C基因Glu82Lys错义突变位于核纤层蛋白的杆状结陶域,有氨基酸的极性改变,该突变表型呈现症状重,发病早,预后差的临床特点,台并Ⅱ-Ⅲ°传导阻滞,提示该突变是致扩张型心肌病的恶性突变。
- 郑维越宋雷姚焰黄晓红邹玉宝王继征滕思勇张芊惠汝太
- 关键词:家族性扩张型心肌病基因突变
- 高脂血症家族遗传因素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聚集性研究被引量:2
- 2001年
- 目的 探讨高脂血症家族遗传因素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个体聚集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遗传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分析高脂血症先证者一级亲属与二级亲属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个体聚集性。其中 ,家族性混合型高脂血症家系15个 (共 93人 )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家系 11个 (共 94人 )。结果 超重、高收缩压、高舒张压、高apoB血症、高血糖、低水平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这 6种高危因素中 ,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个体聚集性随着先证者亲属亲缘系数的下降而下降 (P <0 0 1)。结论 高脂血症家族遗传因素对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聚集起着重要作用。
- 裴卫东张健何冉宋雷申振河滕思勇何国宝郑维越吴锡桂惠汝太刘力生
- 关键词:高脂血症家族遗传因素心血管病
- 心脏糜蛋白酶A基因-1903AA基因型延缓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发病被引量:2
- 2006年
-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ACE)16内含子的插入/缺失(I/D)、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型基因(AGTR1)1166A/C、醛同酮合成酶基因(CYP11B2)-344C/T、心脏糜蛋白酶A基因(CMA)-1903A/G、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TNFα)-308G/A和C蛋白β3亚单位基因(GNB3)825C/T等多态对HCM临床表型的影响。对象和方法研究对象为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就诊的93例无血缘关系的HCM病人,82例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人作为正常研究对照。设计特异引物,PCR扩增包含ACE I/D、AGTR1 1166A/C、CYP11B2-344C/T、CMA-1903A/G、GNB3 825C/T、TNF-α- 308G/A等多态的目的片断,根据PCR产物的长度或PCR产物限制性酶切后的长度来判定上述多态。结果4.3%的HCM患者携带CMA-1903AA基因型,其发病(65.5±7.9岁,n=4)晚于携带AG (37.3±12.5岁,n=36,P<0.01)和GG(40.1±15.3岁,n=53,P<0.01)基因型的HCM患者。ACE I/D、AGTR1 1166A/C、CYP11B2-344C/T、GNB3 825C/T、TNF-α-308G/A等多态不影响HCM表型。结论携带CMA-1903AA基因型的HCM患者发病明显晚于AG和GG基因型的患者,可能AA基因型具有保护作用。
- 邹玉宝周宪梁王继征宋雷王志民甄一松荆志成吴格茹王虎郑维越滕思勇张伟丽惠汝太
- 关键词:肥厚型心肌病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