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勇

作品数:10 被引量:66H指数:4
供职机构:湖北医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襄阳市科技计划研究与开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湖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然科学总论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3篇动脉
  • 3篇缺血
  • 3篇脑梗
  • 3篇脑梗死
  • 3篇梗死
  • 2篇胆汁淤积
  • 2篇胆汁淤积症
  • 2篇动脉粥样硬化
  • 2篇血管
  • 2篇血性
  • 2篇妊娠
  • 2篇妊娠期
  • 2篇妊娠期肝内胆...
  • 2篇妊娠期肝内胆...
  • 2篇围产
  • 2篇围产儿
  • 2篇颅内
  • 2篇肝内
  • 2篇肝内胆汁
  • 2篇肝内胆汁淤积

机构

  • 6篇湖北医药学院...
  • 4篇湖北医药学院

作者

  • 10篇王勇
  • 4篇曹治华
  • 4篇王普清
  • 4篇王安平
  • 4篇王璞
  • 3篇王守安
  • 3篇周佩洋
  • 3篇刘焦枝
  • 2篇刘翠
  • 2篇丁志刚
  • 2篇李光
  • 2篇黄瓅
  • 2篇王立莎
  • 2篇柳娟娟
  • 2篇宋金辉
  • 2篇郝世胜
  • 1篇陈华先
  • 1篇朱磊
  • 1篇冯玉华
  • 1篇张贵斌

传媒

  • 2篇脑与神经疾病...
  • 2篇中华医学会2...
  • 1篇中国动脉硬化...
  • 1篇中风与神经疾...
  • 1篇放射学实践
  • 1篇海南医学
  • 1篇湖北医药学院...
  • 1篇教育进展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6
  • 4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缺血事件复发及其危险因素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缺血事件复发和危险因素。方法连续登记神经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或TIA患者,CTA检查发现颅内动脉主干狭窄患者入组;对入组患者进行定期随访,按有无脑血管事件复发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主要观察指标:(1)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2)责任动脉供血区新的卒中;(3)服药依从性。结果符合入选标准的颅内动脉狭窄患者142例,121例(85.2%)完成随访,1年内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发生16例(13.2%),其中12例(75%)复发位于病变血管同侧。单因素分析显示:未规律服用他汀类药(P=0.017)、糖尿病(P=0.017)和动脉重度狭窄(P=0.030)在复发组和未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未规律服用他汀类药物(OR=3.719,P=0.005)、糖尿病(OR=1.842,P=0.029)和动脉重度狭窄(OR=1.503,P=0.045)与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脑卒中复发明显相关。结论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脑卒中复发率较高;有糖尿病、动脉重度狭窄和未规律服用他汀类药的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有更高的卒中复发风险。
王普清王安平曹治华王璞陈华先宋金辉黄瓅周佩洋王守安王勇
关键词: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预后
成人烟雾病颅内出血部位及原因的MSCTA分析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通过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探讨成人烟雾病(MMD)颅内出血的部位及原因。方法:搜集30例年龄>30岁的出血性MMD患者的临床及MSCTA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中脑叶出血6例,丘脑、基底节区出血15例,脑室内出血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4例。MSCTA表现为①本组患者颈内动脉分叉以上均有不同程度的狭窄闭塞:双侧大脑中动脉狭窄闭塞20例,单侧10例;双侧大脑前动脉狭窄闭塞25例,单侧3例;双侧大脑后动脉狭窄闭塞7例,单侧3例;双侧颞浅动脉狭窄2例,单侧3例。②脑底动脉环、基底节区及病变血管周围异常增生血管网形成28例。③侧支代偿供血:大脑后动脉扩张形成软脑膜吻合支代偿22例;前交通动脉增粗,由健侧代偿供血10例;眼动脉扩张5例;颈外动脉分支动脉扩张形成穿膜支与颅内软脑膜动脉吻合8例。④合并脑动脉瘤形成11例。⑤脑出血与侧支循环的关系:15例丘脑、基底节区出血及5例脑室出血患者均见异常增生血管网;6例脑叶出血患者见软脑膜侧支代偿丰富,其中1例枕叶出血与大脑后动脉瘤破裂有关。结论:MMD出血以丘脑、基底节区及脑室出血多见。异常增生血管、扩张的侧支代偿动脉及动脉瘤破裂是脑出血的主要原因。
王立莎朱磊张悦李光王勇
关键词:烟雾病颅内出血血管造影
症状性后循环动脉狭窄患者的脑梗死模式研究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探寻症状性后循环动脉狭窄患者的脑梗死模式和脑卒中机制。方法发病后48 h内行MR弥散成像(DWI)证实在椎基底动脉(VBA)供血区有急性梗死灶的患者,根据患者病史、临床特征结合头颈部血管成像检查,按相关标准分为动脉粥样硬化组和心源性脑栓塞组,并对两组的脑梗死模式进行比较。结果共收集症状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115例,其中动脉主干狭窄>50%的脑梗死患者58例(50.4%),心源性脑栓塞患者10例(8.7%)。动脉粥样硬化组最常见狭窄部位是椎动脉V4段(51.7%),其次是基底动脉中段及VBA接合处(41.4%)。多发性梗死在动脉粥样硬化组和心源性脑栓塞组分别为60.3%和70%(P=0.820);双侧梗死在两组分别为43.1%和50%(P=0.951);基底动脉终末支的远端梗死在两组分别为50%和70%(P=0.408)。结论后循环动脉病变以颅内段为主;多发性梗死是后循环动脉狭窄患者脑梗死的重要特征;动脉-动脉性栓塞是多发性脑梗死患者脑卒中的重要病理机制。
王普清刘焦枝王勇柳娟娟曹治华王安平王璞郝世胜丁志刚
关键词:脑梗死脑栓塞后循环
64层CT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被引量:25
2012年
目的采用64层CT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形态、性质等特征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收集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00例,其中有脑缺血性事件患者48例,无脑缺血性事件患者52例;使用64层CT检测颈动脉斑块的形态、性质特征。结果脑缺血事件组共发现斑块113个,其中软斑块、钙化性斑块和混合性斑块分别占35.4%、30.1%和34.5%;无脑缺血性事件组共发现斑块78个,其中软斑块、钙化性斑块和混合性斑块分别占21.8%、51.3%和26.9%;3种斑块在两组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混合性斑块中,两组以软斑块为主的混合性斑块分别占64.1%和23.8%,2组构成比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显著(P<0.01)。100例中共发现有斑块溃疡的病例10例,其中有脑缺血事件组8例,无脑缺血事件组2例,经统计学处理,2组溃疡斑的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64层CT可以准确地显示颈动脉斑块性质和形态学特征;软斑块和以软斑块为主的混合性斑块以及溃疡斑块更容易引起缺血性脑血管事件。
王普清王勇王安平曹治华宋金辉黄瓅周佩洋王守安
关键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缺血性脑血管病
双侧小脑梗死模式的探讨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寻双侧小脑梗死的模式和机制。方法经MRI弥散成像(DWI)证实急性期小脑梗死的患者,根据梗死灶的分布将患者分为单侧小脑梗死组(UCI)和双侧小脑梗死组(BCI),并对两组的人口学特征、血管分布、小脑以外梗死灶以及病因进行了比较。结果因急性卒中入院的115例后循环脑梗死患者中,56例为小脑梗死或小脑合并其它部位梗死,其中单侧小脑梗死36例(64.3%),双侧小脑梗死20例(35.7%)。基线资料比较显示,脑卒中史(P=0.002)、纤维蛋白元水平(P=0.036)和入院时NIHSS评分(P=0.001)在双侧小脑梗死组明显高于单侧小脑梗死组。按血管分布区划分,小脑后下动脉(PICA)供血区小脑梗死发生率最高,且更多发生单侧小脑梗死(P=0.006);而双侧小脑梗死更常见于PICA+小脑上动脉(SCA)供血区(P=0.004)。双侧小脑梗死组合并小脑以外梗死灶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单侧小脑梗死组(P=0.002),特别是合并幕下梗死灶常见(P=0.022)。在卒中机制上,双侧小脑梗死以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更多见(P=0.041),责任动脉病变主要是在椎动脉V4段、V4段与BA接合处的重度狭窄或闭塞。结论双侧小脑梗死并不少见,常见于PICA+SCA供血区;大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动脉源性栓塞是其卒中重要机制之一。
王普清刘焦枝王勇柳娟娟曹治华王安平王璞郝世胜丁志刚
关键词:小脑梗死动脉粥样硬化
微助教联合PBL教学模式在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教学中的应用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索微助教联合以探讨问题(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为主的教学模式在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教学中的应用分析。方法:湖北医药学院第四临床学院2017级医学影像学五年制本科全体学生共48人,随机分为三组:传统教学模式(Lecture-Based Learning, LBL)组、PBL教学模式组、微助教 + PBL教学模式组,每组16人。3组授课教师相同并以中枢神经系统这一章节教学大纲授课。结果:授课结束后对三组学生的理论测试成绩、讨论过程表现及医学影像学客观结构化临床技能考试(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 OSCE)进行比较分析,在理论成绩方面,微助教 + PBL组和LBL组之间、微助教 + PBL组和PBL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武夏夏李贝何志兵王勇
关键词:PBL医学影像学教学效果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早期病变的三种影像学特点及敏感性比较被引量:22
2012年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早期病变的X线平片、CT和低场MRI影像学特点及敏感性。方法回顾分析本院诊治的23例患者的X线平片、MRI及螺旋CT的影像资料,比较三种检测方法的影像学特点和敏感性。结果三种不同影像学检测方法相比,MRI检测率最高。结论 X线平片早期诊断效果较差,MRI与螺旋CT相比,可清晰显示骶骼关节病变情况,对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起到了明确诊断的作用,且检出率评估高于CT扫描。
李光刘焦枝王勇王立莎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X线MRI
不同发病时间的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围产儿不良结局的比较
刘翠王勇
尿激肽原酶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血流动力学及神经功能的影响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利用CT灌注成像(CTP)分析人尿激肽原酶1(Human urine kallikrein,HUK1)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血流动力学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筛选69例符合要求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按2∶1比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基础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片0.1 g/d,氯吡格雷片75 mg/d);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增加注射用HUK1(0.15 p NA U),行静脉滴注,1次/d,连用3周。治疗前及治疗3周后行CTP检查,观察病变区CTP检测参数(相对脑血流量r CBF、相对脑血容量r CBV及相对达峰时间r TTP);记录入院24 h内及治疗3周患者的NIHSS评分,随访3个月时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mRS评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3周后观察组梗死灶半暗带r CBF(0.84±0.17)、r CBV(0.89±0.25)及r TTP(1.29±0.37)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灌注参数差异有显著性(P<0.05);NIHSS评分(3.48±5.69)优于治疗前(11.71±5.62)及对照组(4.98±5.04)(P<0.01);治疗3月后随访mRS评分(1.58±1.77)优于对照组(2.36±1.52)(P<0.05)。结论:HUK1可以增加缺血区域的血流量,促进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大脑侧支循环的建立,并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日常生活能力。
冯玉华任自敬王璞王守安周佩洋王勇张贵斌
关键词:CT灌注成像血流动力学侧支循环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围产儿不良结局的高危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围产儿不良结局的高危因素.方法 收集在成都大学附属医院住院分娩ICP的病例.回顾性分析522例ICP病例的产科因素与围产儿不良结局之间的关系.结果 单因素分析发现发病时间、高TBA、高ALT...
刘翠王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