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安平

作品数:7 被引量:44H指数:3
供职机构:湖北医药学院附属襄阳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襄阳市科技计划研究与开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湖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4篇动脉
  • 3篇缺血
  • 3篇颅内
  • 3篇脑梗
  • 3篇脑梗死
  • 3篇梗死
  • 2篇动脉狭窄
  • 2篇动脉粥样硬化
  • 2篇血管
  • 2篇血管病
  • 2篇血性
  • 2篇症状
  • 2篇缺血性脑血管
  • 2篇缺血性脑血管...
  • 2篇颅内动脉
  • 2篇颅内动脉狭窄
  • 2篇脑血
  • 2篇脑血管
  • 2篇脑血管病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机构

  • 7篇湖北医药学院...
  • 1篇武汉大学

作者

  • 7篇王普清
  • 7篇王安平
  • 5篇曹治华
  • 5篇周佩洋
  • 4篇王守安
  • 4篇王璞
  • 4篇王勇
  • 4篇宋金辉
  • 3篇陈华先
  • 3篇黄瓅
  • 2篇丁志刚
  • 2篇刘焦枝
  • 2篇柳娟娟
  • 2篇郝世胜
  • 1篇黄栎
  • 1篇张兆辉
  • 1篇李小龙
  • 1篇曹志华
  • 1篇姜珊
  • 1篇杨浩

传媒

  • 2篇脑与神经疾病...
  • 1篇中国动脉硬化...
  • 1篇中风与神经疾...
  • 1篇临床神经病学...
  • 1篇数理医药学杂...
  • 1篇中华老年心脑...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运动症状和嗅觉及经颅多普勒超声在帕金森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探讨运动症状评估、嗅觉检测、经颅多普勒超声以及三者联合在帕金森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帕金森病患者50例(帕金森病组),并选取性别相同、年龄相当的非帕金森病患者50例(对照组),分别采用帕金森病统一评定量表、T&T标准嗅觉检测、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技术评估非对称运动、嗅觉功能和黑质回声,分析嗅觉障碍和黑质强回声的影响因素,并分别计算3种方法以及它们联合诊断帕金森病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结果帕金森病组非对称运动症状、嗅觉障碍、黑质强回声比例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P<0.01);嗅觉障碍与帕金森病程、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运动症状评估、嗅觉检测、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0.0%,78.0%,78.4%;58.0%,74.0%,69.0%;90.5%,81.3%,80.9%。而联合用于帕金森病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38.1%,97.9%,94.1%。结论运动症状、嗅觉检测、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有利于帕金森病诊断,而将三种方法联合应用则可提高诊断的特异性。
张兆辉姜珊王普清周佩洋杨浩王安平
关键词:帕金森病嗅觉
症状性后循环动脉狭窄患者的脑梗死模式研究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探寻症状性后循环动脉狭窄患者的脑梗死模式和脑卒中机制。方法发病后48 h内行MR弥散成像(DWI)证实在椎基底动脉(VBA)供血区有急性梗死灶的患者,根据患者病史、临床特征结合头颈部血管成像检查,按相关标准分为动脉粥样硬化组和心源性脑栓塞组,并对两组的脑梗死模式进行比较。结果共收集症状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115例,其中动脉主干狭窄>50%的脑梗死患者58例(50.4%),心源性脑栓塞患者10例(8.7%)。动脉粥样硬化组最常见狭窄部位是椎动脉V4段(51.7%),其次是基底动脉中段及VBA接合处(41.4%)。多发性梗死在动脉粥样硬化组和心源性脑栓塞组分别为60.3%和70%(P=0.820);双侧梗死在两组分别为43.1%和50%(P=0.951);基底动脉终末支的远端梗死在两组分别为50%和70%(P=0.408)。结论后循环动脉病变以颅内段为主;多发性梗死是后循环动脉狭窄患者脑梗死的重要特征;动脉-动脉性栓塞是多发性脑梗死患者脑卒中的重要病理机制。
王普清刘焦枝王勇柳娟娟曹治华王安平王璞郝世胜丁志刚
关键词:脑梗死脑栓塞后循环
颅内外动脉并发狭窄导致的脑梗死模式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颅内外动脉并发狭窄导致的脑梗死的模式。方法用CT血管成像(CTA)检测18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颅内外动脉的狭窄情况;MR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确定患者的脑梗死模式:单发或多发性脑梗死,穿动脉梗死(PAI)、皮质支梗死(PI)、分水岭梗死(BZI)、大面积脑梗死。比较并发狭窄与非并发狭窄患者的脑梗死模式。结果 CTA示颅内外动脉并发狭窄69例,其中串联狭窄49例、非串联狭窄20例;非并发狭窄99例;无狭窄17例。颅内外动脉并发狭窄组的多发性脑梗死、PAI+PI+BZI的比率(55.1%,20.3%)显著高于非并发狭窄组(34.3%,5.1%)(均P<0.01);而单发小PAI的比率(24.6%)显著低于非并发狭窄组(48.5%)(P<0.01)。并发狭窄组中串联狭窄亚组的多发性脑梗死(65.3%)及PAI+PI+BZI(26.5%)的比率显著高于非串联狭窄亚组(30%,5%)(P<0.05~0.01);而单发小PAI的比率(14.3%)显著低于非串联狭窄亚组(50.0%)(P<0.01)。结论颅内外动脉并发狭窄导致的脑梗死以多发性梗死及PAI+PI+BZI的模式多见。
王普清王安平曹志华陈华先宋金辉黄栎周佩洋王守安李小龙
关键词:颅内外动脉脑梗死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缺血事件复发及其危险因素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缺血事件复发和危险因素。方法连续登记神经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或TIA患者,CTA检查发现颅内动脉主干狭窄患者入组;对入组患者进行定期随访,按有无脑血管事件复发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主要观察指标:(1)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2)责任动脉供血区新的卒中;(3)服药依从性。结果符合入选标准的颅内动脉狭窄患者142例,121例(85.2%)完成随访,1年内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发生16例(13.2%),其中12例(75%)复发位于病变血管同侧。单因素分析显示:未规律服用他汀类药(P=0.017)、糖尿病(P=0.017)和动脉重度狭窄(P=0.030)在复发组和未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未规律服用他汀类药物(OR=3.719,P=0.005)、糖尿病(OR=1.842,P=0.029)和动脉重度狭窄(OR=1.503,P=0.045)与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脑卒中复发明显相关。结论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脑卒中复发率较高;有糖尿病、动脉重度狭窄和未规律服用他汀类药的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有更高的卒中复发风险。
王普清王安平曹治华王璞陈华先宋金辉黄瓅周佩洋王守安王勇
关键词: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预后
64层CT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被引量:25
2012年
目的采用64层CT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形态、性质等特征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收集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00例,其中有脑缺血性事件患者48例,无脑缺血性事件患者52例;使用64层CT检测颈动脉斑块的形态、性质特征。结果脑缺血事件组共发现斑块113个,其中软斑块、钙化性斑块和混合性斑块分别占35.4%、30.1%和34.5%;无脑缺血性事件组共发现斑块78个,其中软斑块、钙化性斑块和混合性斑块分别占21.8%、51.3%和26.9%;3种斑块在两组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混合性斑块中,两组以软斑块为主的混合性斑块分别占64.1%和23.8%,2组构成比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显著(P<0.01)。100例中共发现有斑块溃疡的病例10例,其中有脑缺血事件组8例,无脑缺血事件组2例,经统计学处理,2组溃疡斑的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64层CT可以准确地显示颈动脉斑块性质和形态学特征;软斑块和以软斑块为主的混合性斑块以及溃疡斑块更容易引起缺血性脑血管事件。
王普清王勇王安平曹治华宋金辉黄瓅周佩洋王守安
关键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缺血性脑血管病
双侧小脑梗死模式的探讨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寻双侧小脑梗死的模式和机制。方法经MRI弥散成像(DWI)证实急性期小脑梗死的患者,根据梗死灶的分布将患者分为单侧小脑梗死组(UCI)和双侧小脑梗死组(BCI),并对两组的人口学特征、血管分布、小脑以外梗死灶以及病因进行了比较。结果因急性卒中入院的115例后循环脑梗死患者中,56例为小脑梗死或小脑合并其它部位梗死,其中单侧小脑梗死36例(64.3%),双侧小脑梗死20例(35.7%)。基线资料比较显示,脑卒中史(P=0.002)、纤维蛋白元水平(P=0.036)和入院时NIHSS评分(P=0.001)在双侧小脑梗死组明显高于单侧小脑梗死组。按血管分布区划分,小脑后下动脉(PICA)供血区小脑梗死发生率最高,且更多发生单侧小脑梗死(P=0.006);而双侧小脑梗死更常见于PICA+小脑上动脉(SCA)供血区(P=0.004)。双侧小脑梗死组合并小脑以外梗死灶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单侧小脑梗死组(P=0.002),特别是合并幕下梗死灶常见(P=0.022)。在卒中机制上,双侧小脑梗死以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更多见(P=0.041),责任动脉病变主要是在椎动脉V4段、V4段与BA接合处的重度狭窄或闭塞。结论双侧小脑梗死并不少见,常见于PICA+SCA供血区;大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动脉源性栓塞是其卒中重要机制之一。
王普清刘焦枝王勇柳娟娟曹治华王安平王璞郝世胜丁志刚
关键词:小脑梗死动脉粥样硬化
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和部位与危险因素的关系Logistic回归分析
2011年
目的:探讨血管危险因素与颅内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和狭窄部位的相关性。方法:以64排CTA作为检测手段,142例患者纳入研究,将狭窄率在中度、重度及闭塞的患者作为观察组,而血管正常及轻度狭窄(≤29%)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将16个因素在观察组和对照组之间行对比分析,并对危险因素与狭窄部位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观察组高血压史(P=0.00)、糖尿病史(P=0.008)、脑卒中史(P=0.008)的构成比明显高于对照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梗塞史、高血压史是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对危险因素与狭窄部位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有血脂异常史的患者更易在前后循环同时出现狭窄;而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脑梗死史、长期吸烟史、长期饮酒史与狭窄部位并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脑梗塞史、高血压史是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有血脂异常史的患者更易在前后循环同时出现狭窄。
曹治华王安平陈华先宋金辉王璞黄瓅周佩洋王守安王普清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颅内动脉狭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