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童健

作品数:10 被引量:1H指数:1
供职机构:江汉大学文理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农业科学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语言文字
  • 2篇哲学宗教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汉语
  • 2篇中华文化
  • 2篇伽蓝
  • 2篇文化
  • 2篇洛阳伽蓝记
  • 2篇范围副词
  • 2篇佛教
  • 2篇佛经
  • 2篇副词
  • 2篇《洛阳伽蓝记...
  • 2篇败露
  • 1篇训诂
  • 1篇音韵
  • 1篇咏梅
  • 1篇语词
  • 1篇语义
  • 1篇语义指向
  • 1篇语音
  • 1篇语音史
  • 1篇日化

机构

  • 9篇江汉大学
  • 1篇武汉大学

作者

  • 9篇童健
  • 2篇万辰
  • 1篇张延成

传媒

  • 7篇江汉大学文理...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菏泽学院学报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百年来与佛教有关的音韵研究综述
2012年
百年来的佛教音韵研究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1912~1948,论著数量虽不多,但都很有分量,特别是利用梵汉对音材料来研究汉语古音理论的提出,对当时和后代学者启发很大。第二时期1949~1978年,论著的数量、质量远远不如前后两个时期。第三时期1979~2011年,论著成果丰硕,其中俞敏的《后汉三国梵汉对音谱》具有代表性。这一时期的研究方法更为完善,创获甚多,如古音构拟的研究就大大向前提进了一大步。
童健万辰
关键词:汉语语音史佛经梵汉对音
范围副词“凡”的起源和发展
2011年
范围副词“凡”分为作主题标志的“凡1”和表“总共”的“凡2”。“凡2”最早见于西周铭文;“凡1”最早见于《诗经》,是“凡2”的用法和引申。春秋战国时期,“凡1”使用较为广泛,而“凡2”沉寂。两汉、三国时期。两种“凡”使用范围都更为广泛,且频率也相当。这说明:近,它承袭三国两汉;远,“凡l”承《诗经》,“凡2”承西周铭文。现今“凡1”传承,“凡2”消失。
童健
关键词:汉语词汇范围副词《洛阳伽蓝记》
大陆赴台僧人和台湾佛教的“祖国化”
2014年
台湾佛教本是祖国佛教的支脉。日本统治时期,日本佛教与日本政府相结合,对台湾佛教实行镇压、拉拢、诱惑等手段,淡化台湾佛教徒的民族意识,迫使台湾佛教日本化。二战后,大陆赴台僧人,用恢复佛教会、传戒、办佛教刊物、办慈善文化教育事业等方式,使台湾佛教祖国化。台湾佛教徒主张统一反对台独,应历史地看待台湾佛教会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依附蒋氏政权时发表的反共言论。
童健
关键词:台湾佛教
汉文佛典词汇研究现状述要
2013年
通过建立数据库和计量统计,从综论模式、词汇学模式、训诂与文献整理模式三方面综述近年来佛典词汇研究的成果,发现目前佛典词汇和语言研究应重视对佛典语料性质所决定的特殊语言现象和规律的探索并注重语言学理论的指导,注意理论总结,佛典训诂研究尚需加强。
张延成童健
关键词:佛经佛典词汇学训诂
“人物”“国家”等词语的辨正
2011年
古书中的一些词语,目前的教材和字典、词典所释不尽确切。本文对几个词语的意义进行了辩正。如“人物”之“物”。非指物而指人;“国家”之“家”,其意义与“国”同;“刑断”之“刑”非用刑,而与“断”同义;“败露”之“败”不是败坏,实同“露”,即暴露之意;“蛇蟮”即“蟮”,非蛇或蟮;“所宜”之“所”为“宜”义,是同义复合词;“畅茂”之“畅”与“长”同,而非旺盛之义。
童健
关键词:词义辨析败露
《洛阳伽蓝记》中范围副词“皆”的研究
2010年
《洛阳伽蓝记》是北魏时期作品,范围副词“皆”在该书中单独用70次,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范围副词。本文通过“皆”在该书中的句法分布、语义指向、历时比较这三个层面的论述,揭示出“皆”在该书中的语法特征,同时也揭示出范围副词“皆”从上古到南唐时期语法特征的发展、变化规律。
童健
关键词:《洛阳伽蓝记》句法分布语义指向
桃与中华文化被引量:1
2013年
桃木文化:桃木驱邪文化在春秋时就已盛行,最早记载为《左传》,这种驱邪文化源于远古的神荼、郁圣的传说。汉代以后,这种文化现象进一步发展,有桃人、桃印、桃符等,桃符后来发展为春联。桃花文化:桃花是深得历代诗人喜爱的题材,用桃花“碛面”的习俗从汉代一直延续到清代。《易纬》说桃花若迟开则不吉利。桃实文化:桃实在儒家文化中地位低下,不能用作祭品,孔子不用黍洗桃。但仙桃的地位极高,传说甚多,这些传说都源于《汉武帝内传》载西王母赠汉武帝仙桃的故事。从古至今祝寿献“寿桃”是西王母赠仙桃故事的遗迹。
童健
关键词:桃文化桃符
古汉语教学中同义复合词误解探析
2020年
古汉语教学中对一些常用的同义复合词容易误释,其原因在于对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的误解。如“所宜”之“所”非助词或代词,其意义是“宜”;“刑断”之“刑”非“动刑”或“用刑”,而是“断”;“败露”之“败”不是败坏而是“露”;“畅茂”之“畅”意思是“长,美丽高大”。
童健
关键词:败露
梅与中华文化
2012年
梅实在春秋时代用作祭祀、调料,作调料的最早可靠记载是《左传》,这种文化现象一直延续到明清。在南北朝以前,梅的文化功能主要体现于果实,侧重实用价值;南北朝以后,梅的文化功能主要体现于花,侧重观赏价值。梅花在南北朝以前未引人注意,《诗经》、屈原赋未提到梅花,至南北朝才进入梁简文帝等文人作品。此后,爱梅花之风逐渐浓厚。文人咏梅花唐以前为数甚少,到宋代猛然骤增,仅陈从古就写了八百首,并涌现了一些流传千古的名诗名句。梅在宋代正式成为“岁寒三友”之一。日本爱梅风习是从中国移植过去的。
万辰童健
关键词:梅花咏梅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