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海霞
- 作品数:12 被引量:4H指数:1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血啉甲醚光动力疗法治疗眼部新生血管、脉络膜肿瘤的实验研究
- 张风杨庆松高丽琴周海英熊颖纪海霞严伟李彬
- 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包括临床常见的眼科致盲病症,如角膜碱烧伤及沙眼所致的角膜血管翳、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或视网膜静脉阻塞引起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
- 关键词:
- 关键词:脉络膜新生血管脉络膜肿瘤光动力学治疗
-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以眼科症状为首诊一例
- 2006年
- 纪海霞张风
- 黄斑营养不良的自发荧光照相观察
- 2010年
- 目的初步探讨自发荧光照相在黄斑营养不良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共收集黄斑营养不良13例(男性8例,女性5例)。常规临床检查手段包括现病史及家族史询问、视力检查、裂隙灯前节检查、间接眼底镜检查、彩色眼底像、荧光血管造影和自发荧光照相,其中部分患者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接受了视网膜电流图、眼电图、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检查。对上述患者的彩色眼底像、荧光血管造影和自发荧光照相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归纳黄斑营养不良自发荧光图像特征。结果病变区在488 nm自发荧光下呈现与彩色眼底照相与眼底荧光造影所见病变部位相应的低荧光区域,低荧光区域的大小、低荧光的程度与疾病病程和视力损害程度呈现一定相关性。7例患者在黄斑病变区周围可见宽窄不同的环形高荧光条带,提示病变进展的倾向。2例在黄斑区外呈现广泛的高自发荧光,患者否认夜盲症状,视网膜电流图显示为重度的视锥细胞功能损害和轻度的视杆细胞功能损害,提示可能是锥-杆细胞营养不良的早期阶段。红外自发荧光(820 nm)均可以见到上述病灶的显影。结论自发荧光照相作为一种新的无创性检查手段,在黄斑营养不良的诊疗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马凯纪海霞严伟熊颖张风刘宁朴
- 关键词:自发荧光黄斑营养不良
- 血啉甲醚光动力治疗在眼部新生血管、脉络膜肿瘤的实验研究
- 张风杨庆松高丽琴周海英熊颖纪海霞严伟李彬
- 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包括临床常见的眼科致盲病症,如角膜碱烧伤及沙眼所致的角膜血管翳、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或视网膜静脉阻塞引起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
- 关键词:
- 关键词: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脉络膜肿瘤光动力疗法血啉甲醚
- 一种基于眼底检查影像的血管分割方法、装置和系统
-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眼底检查影像的血管分割方法、装置和系统,旨在通过应用计算机视觉、图像处理技术、神经网络算法和医学影像分析相结合,实现基于眼底照片或OCT实现对视网膜小血管和毛细血管的自动分割,提高了血管分割的效率和准确...
- 严棽棽周海英纪海霞余海澄
-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光动力治疗后微视野的改变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研究低剂量光动力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眼治疗前后与最佳矫正视力相比微视野计监测视网膜功能的作用。方法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收集2011年3月4日至2011年7月28日就诊于北京同仁眼科医院接受低剂量光动力治疗(PDT)的CSC患者34例(34眼)。在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进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光相干断层扫描(OCT)评价,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进行微视野计中心12度和固视稳定性评价。对两种检查方法治疗前后的检查结果进行X。检验,对治疗前后检查结果进行前后对照的单因素方差分析,对BCVA与微视野视网膜敏感度相关性进行线性相关分析检测。结果治疗后12个月BCVA为(85.5±6.8)个字母,较治疗前的(78.1±6.9)个字母明显提高(t=78.05,P〈0.01)。治疗后3个月微视野敏感性为(17.2±2.1)dB,较治疗前的(14.1±3.8)dB明显提高(t=19.28,P〈0.01)。治疗后12个月OCT检测黄斑中心厚度为(239.221.0)lxm,较治疗前的(432.7+142.5)μm明显减小(t=18.34,P〈O.01)。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BCVA的变化与微视野敏感度变化经Mann—Whitney秩和检验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z=1.191,P〉0.05)。经线性相关检测,治疗前(r=-0.5,P〈0.05)、后(r=-0.6,P〈0.05)患眼BCVA结果与微视野平均敏感度相关,而OCT黄斑中心区厚度与微视野敏感度无相关性(r=O.01和0.002,P均〉0.05)。结论低剂量PDT治疗可以有效地提高CSC患眼的BCVA、促进黄斑区视网膜下液吸收,改善黄斑区视网膜敏感度。微视野黄斑区视网膜敏感度检查在辅助BCVA随访评价CSC患眼治疗后黄斑区视功能变化中有较好的作用。
- 焦璇赵萌周海英熊颖纪海霞张风
- 关键词:微视野检查
- 一种基于眼底检查影像的血管分割方法、装置和系统
-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眼底检查影像的血管分割方法、装置和系统,旨在通过应用计算机视觉、图像处理技术、神经网络算法和医学影像分析相结合,实现基于眼底照片或OCT实现对视网膜小血管和毛细血管的自动分割,提高了血管分割的效率和准确...
- 严棽棽周海英纪海霞余海澄
- 黄斑中心凹旁渗出性血管异常复合体的临床及多模影像学特点分析
- 2023年
- 目的分析黄斑中心凹旁渗出性血管异常复合体(PEVAC)的临床特点及多模影像学特点。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011-2022年北京同仁医院PEVAC患者14例(14眼)。方法回顾患者的病历资料。主要指标彩色眼底像、FFA及OCTA的影像学特点;OCTA中不同部位包括中心凹处、中心凹旁、旁中心、2 mm直径范围的血流密度。结果14例(14眼)中女性9例,平均年龄(63.21±6.69)岁。均为单眼发病。有糖尿病病史者2例,高血压病史者4例。彩色眼底照相可见7例红色点状病灶,9例黄白色硬性渗出,5例黄色点状病灶,1例伴有少许出血。FFA表现为拱环周瘤样高荧光稍渗漏;高荧光病灶平均(1.47±0.74)个;其中18个病灶位于拱环颞侧,4个位于拱环鼻侧;瘤样高荧光距离拱环中心的平均距离为(690.68±168.68)μm。OCT上类圆形病灶分布在视网膜内层,未破坏外界膜进入视网膜外层。8例行OCTA检测者中1例浅层视网膜血管层内探及血流信号,7例深层视网膜血管层探及血流信号。浅层及深层视网膜黄斑区不同部位血管密度,患眼及健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PEVAC发生于老年人,更常发生于旁中心凹区域拱环颞侧的视网膜内层,为单个或多个大动脉瘤样异常,常伴有渗出性改变,很少伴有出血,可在深层或浅层毛细血管层检测到异常血流信号。
- 莫宾杨晓晗纪海霞焦璇周海英刘武
- 儿童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的眼底自身荧光表现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观察儿童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的眼底自身荧光(FAF)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临床资料完整、年龄5~14岁之间的遗传性视网膜疾病患儿的FAF检查结果。其中,Best卵黄样病变8例16只眼,Stargardt病3例6只眼,视锥细胞营养不良3例6只眼,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RP)5例10只眼,x连锁青少年型视网膜劈裂症3例6只眼。仔细询问现病史及家族史,行视力、裂隙灯显微镜眼前节检查,间接眼底镜检查,彩色眼底像和FAF照相,其中部分患儿接受了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视网膜电流图、眼电图、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对上述患儿的FAF结果特征进行归纳总结,并与其眼底照相和/或FFA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3例Stargardt病患儿的6只眼及3例视锥细胞营养不良患儿的6只眼FAF检查显示黄斑区可见对称性的圆形、近圆形弱荧光或荧光缺如区,2例视锥细胞营养不良患儿的4只眼及1例Stargardt病患儿的2只眼可见弱荧光或荧光缺如区外缘环以强荧光;Best卵黄样病变患儿黄斑区可见一个强度均匀或不均匀的强FAF病灶;RP患儿后极部视网膜FAF增强,黄斑区周围可见宽度不等的环形强荧光带,拱环区FAF正常;3例X连锁青少年型视网膜劈裂症患儿中5只眼中心凹部位FAF检查可见蜂窝或颗粒状强荧光。结论Stargardt病及视锥细胞营养不良患儿黄斑区为近圆形弱荧光,部分病变区外缘环以强荧光;Best卵黄样病变患儿黄斑区为强度均匀或不均匀的强FAF病灶;RP患儿后极部视网膜FAF增强,拱环区FAF正常,黄斑区周围可见宽度不等的环形强荧光带;X连锁青少年型视网膜劈裂症患儿中心凹部位为蜂窝或颗粒状强荧光。
- 曹绪胜马凯纪海霞彭晓燕
- 关键词:眼疾病荧光荧光素血管造影术
- 光动力疗法治疗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的临床观察
- 周海英张风纪海霞熊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