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谭红娜

作品数:47 被引量:479H指数:13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0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7篇医药卫生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20篇乳腺
  • 14篇肿瘤
  • 12篇淋巴
  • 12篇成像
  • 11篇乳腺癌
  • 11篇腺癌
  • 11篇淋巴结
  • 11篇磁共振
  • 10篇前哨
  • 10篇前哨淋巴结
  • 10篇腺肿瘤
  • 10篇磁共振成像
  • 8篇造影
  • 8篇乳腺肿
  • 8篇乳腺肿瘤
  • 6篇体层摄影
  • 6篇体层摄影术
  • 5篇影像
  • 5篇乳腺癌前哨淋...
  • 5篇癌前

机构

  • 21篇复旦大学附属...
  • 18篇郑州大学第一...
  • 6篇复旦大学上海...
  • 1篇复旦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余姚市人民医...
  • 1篇溧阳市中医院
  • 1篇郑州大学第五...

作者

  • 38篇谭红娜
  • 18篇彭卫军
  • 15篇高剑波
  • 15篇顾雅佳
  • 9篇肖慧娟
  • 8篇毛健
  • 6篇王博
  • 6篇唐峰
  • 6篇李瑞敏
  • 6篇沈茜刚
  • 4篇钱敏
  • 4篇刘杰
  • 4篇梁盼
  • 4篇杨学华
  • 4篇杨犇龙
  • 3篇胡晓欣
  • 3篇王升平
  • 3篇侯平
  • 3篇汪晓红
  • 3篇吴炅

传媒

  • 7篇中华放射学杂...
  • 4篇中国医学计算...
  • 4篇临床放射学杂...
  • 2篇当代医学
  • 2篇中华肿瘤杂志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放射学实践
  • 2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国癌症杂志
  • 1篇介入放射学杂...
  • 1篇国外医学(临...
  • 1篇郑州大学学报...
  • 1篇中华肺部疾病...

年份

  • 1篇2018
  • 3篇2017
  • 3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 4篇2012
  • 6篇2011
  • 6篇2010
  • 7篇2009
  • 1篇2007
4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颈部淋巴结转移瘤的影像学评价被引量:3
2007年
头颈部恶性肿瘤最常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转移性淋巴结的正确诊断对肿瘤临床分期、治疗方案选择、治疗效果及预后评价意义重大。就颈部转移性淋巴结检出的各种影像学检查技术的现状及进展作一综述。
谭红娜顾雅佳
关键词:颈部淋巴结转移
甲状腺乳头状癌的CT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被引量:59
2009年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和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TMC)CT表现与病理表现的相关性,以及与非乳头状甲状腺癌(N—PTC)CT表现异同,评价CT在明确PTC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病理证实的229例PTC264个病灶、42例PTMC57个病灶和36例N—PTC41个病灶的术前CT表现,与术后镜下病理表现相对照。对所获数据进行行X列表χ^2检验。结果(1)在PTC中,25.4%(67/264)的病灶和2.9%(24/828)的转移性淋巴结出现囊性改变;囊性变伴明显强化的乳头状壁结节仅在PTC及其转移淋巴结中出现,且分别占囊性病灶和淋巴结的31.3%(21/67)和37.5%(9/24),组织学均显示纤维组织形成的囊壁及其内突起的乳头状肿瘤组织。(2)75.2%(112/149)的PTC和33.3%(5/15)的PTMC钙化形式表现为多发小颗粒状钙化及细钙化,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病灶边界清晰与否、被膜受侵犯及钙化表现在PTC和N—PT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PTC病灶强化率不如N—PTC,36.6%(94/257)的PTC和54.1%(20/37)的N—PTC增强病灶表现为明显强化,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5.1%(172/229)PTC病例和52.8%(19/36)N—PTC病例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其中80.8%(139/172)的PTC病例和57.9%(11/19)N—PTC病例转移至Ⅵ区淋巴结,PTC与N-PTC发生颈部淋巴结和Ⅵ区淋巴结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4)骨、肺等远处转移不常见,但相对PTC(5/229),N—PTC(5/36)更易发生(P〈0.01)。结论出现钙化的PTC和PTMC病灶,其钙化形式表现不同;与N—PTC比较,乳头状壁结节,增强后强化相对不明显,以及易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在PTC更常见。
谭红娜顾雅佳彭卫军杨文涛黄丹
关键词:甲状腺肿瘤病理学
甲状腺髓样癌和滤泡癌的CT-病理研究被引量:7
2009年
目的:探讨甲状腺髓样癌(MTC)、滤泡癌(FTC)的CT表现与病理的相关性,评价CT在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病理证实的21例25个MTC、15例FTC的CT表现与病理特征。结果:①平扫时两者密度、边界及钙化形式无统计学差异(P=0.444,P=0.139,P=0.325)。②增强扫描显示两者边界表现不同,MTC(17/22)较FTC(6/15)不清晰(P=0.038)。病理显示MTC多无包膜且呈浸润性生长,而FTC则包膜完整或仅有局部包膜侵犯。③4个MTC和3个FTC由平扫时的密度均匀变为增强后的不均匀,病理基础前者肿瘤中含有淀粉样物质,而后者则为胶原组织。④边界清晰与否在增强前后发生变化的4个MTC和5个FTC均与肿瘤有无包膜及血供丰富程度相关。⑤MTC(18/21)较FTC(1/15)更易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P<0.001)。结论:CT平扫与增强扫描对鉴别甲状腺髓样癌和滤泡癌有意义,CT特征与病理改变密切相关。
谭红娜胡晓欣顾雅佳彭卫军杨文涛黄丹
关键词:甲状腺肿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CT表现(附27例报告)被引量:10
2011年
目的分析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CT表现,旨在提高对腹膜后肿瘤的认识,评价CT在明确腹膜后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患者的CT表现,并与病理结果对照。对所得结果进行Fishersχ2检验。结果 (1)27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CT定位准确性为85.2%(23/27),定性准确性为66.7%(18/27)。(2)恶性肿瘤多表现为不规则形(51.9%,14/2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468,P=0.000);而边界、密度及有无强化,二者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所有的良性后腹膜肿瘤对周围组织器官均表现为推压改变,而93.3%(14/15)的恶性肿瘤病变则表现为周围组织器官受侵,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262,P=0.000)。(3)脂肪肉瘤因CT像上可出现脂肪密度影较易诊断(100%,7/7);嗜铬细胞瘤多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中心区域囊性改变(100%,5/5)。结论 CT能较准确定位和定性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脂肪肉瘤和嗜铬细胞瘤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
马俊锋谭红娜彭卫军
关键词:肿瘤
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显像的动物实验及临床应用研究
第一部分:VX2兔乳腺癌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显像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建立VX2兔乳腺癌动物模型,并评价其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sentinelLymphNode,SLN)显像中应用的可行性。材料和方法:采...
谭红娜
关键词:前哨淋巴结活组织检查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淋巴造影术
非产后期乳腺炎的MRI表现分析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分析非产后期乳腺炎的MRI表现,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病理证实为乳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及MRI表现。结果:增强后1例呈肿块样强化,29例(96.7%)表现为非肿块样强化。其中区域样强化者17例,段样强化7例,局灶性强化3例,线样及弥漫性强化各1例;65.5%(19/29)的病变内部强化表现为簇环状强化,呈不均匀强化、树枝状及斑点状强化者分别占24.1%(7/29)、6.9%(2/29)和3.5%(1/29)。30例中,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呈Ⅰ型、Ⅱ型和Ⅲ型的百分比依次为40%、50%和10%。14例合并淋巴结肿大,其中13例临床出现炎症表现;2例单纯乳头凹陷,3例单纯皮肤增厚,乳头凹陷伴皮肤增厚者2例,其中5例临床出现炎症反应。所有病变的BI-RADS分类均在4以上,且分类为4a、4b、4c和5的病灶依次占53.3%、20%、20%和17.8%。若以BI-RADS分类4b及以上为可疑恶性病灶,MRI诊断乳腺炎的误诊率为46.7%(14/30)。结论:区域样分布的病变内部呈多发簇环状强化和增强后动态曲线呈I型或II型是非产后期乳腺炎较常见的MRI表现,伴淋巴结肿大或乳头凹陷的患者临床多有炎症反应提示。乳腺炎的MRI误诊率较高,诊断时需结合临床。
孙东方谭红娜彭卫军严洋朱晖刘海泉毛健
关键词:乳腺炎症磁共振成像病理学
MR淋巴造影显影兔VX2乳腺癌模型内乳前哨淋巴结被引量:8
2018年
目的探讨MR淋巴造影(MR-LG)显影兔VX2乳腺癌内乳前哨淋巴结(SLN)的可行性。方法将75只新西兰大白兔分别建立兔VX2乳腺癌(肿瘤组)及炎性(炎症组)实验动物模型,并对其行MR-LG检查,检查后进行淋巴结清扫术。记录内乳SLN及淋巴管的显示情况,分析影响其显像的因素。结果实验兔建模成功率为97.33%(73/75);MR-LG对内乳SLN及淋巴管的显示率分别为15.94%(11/69)和75.36%(52/69),其在肿瘤组与炎症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肿瘤组内乳SLN显示与未显示实验兔间体质量,肿瘤生长时间,肿瘤长径,腋窝SLN数目、大小及阳性数目,内乳淋巴管显影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内乳淋巴管显示与未显示实验兔间肿瘤大小及腋窝SLN数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MR-LG检出内乳SLN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假阴性率及假阳性率分别为76.81%(53/69)、39.13%(9/23)、95.65%(44/46)、60.86%(14/23)和4.35%(2/46)。结论 MR-LG可有效显像兔VX2乳腺癌模型内乳SLN及淋巴管。
王攀鸽谭红娜王博肖慧娟高剑波
关键词:乳腺肿瘤内乳淋巴结前哨淋巴结淋巴造影
数字化乳腺摄影的临床应用价值被引量:14
2009年
目的探讨数字化乳腺摄影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按顺序抽取接受数字化乳腺摄影和传统屏片乳腺摄影检查的各500例患者的影像资料,就其图像病变显示率、摄片质量及照射剂量进行对比评价。结果(1)数字化乳腺摄影与传统屏片乳腺摄影对病变显示率的比较如下:微小钙化分别为26%和11.2%(P=0.000),肿块分别为15.2%和10.8%(P=0.039),结构扭曲分别为18%和8.8%(P=0.000),皮肤、乳头影改变分别为4.8%和1.8%(P=0.00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照射剂量及重检率比较:数字化乳腺摄影照射剂量较传统屏片乳腺摄影减少,因设备因素引起的重检率为0;传统屏片乳腺摄影因设备因素引起的重检率为1.4%。结论数字化乳腺摄影检查技术及图像的病变显示率均优于传统屏片乳腺摄影。数字化乳腺摄影系统操作简便、成像快捷、辐射较低,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沈茜刚顾雅佳唐峰毛健郑晓静谭红娜
关键词:数字化X线摄影乳腺
硬化性乳腺病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
硬化性乳腺病(Sclerosing adenosis),是乳腺腺病的一种类型,主要是由性激素不平衡引起的既非炎症又非肿瘤的病变。病理学表现为乳腺小叶内管泡呈腺瘤样增生,伴有小叶间纤维组织的增生,且增生的纤维组织伸人小叶内...
彭卫军谭红娜
关键词:影像诊断
低剂量CT胸部扫描最佳噪声指数及适应迭代重建权重的选择分析被引量:18
2015年
目的 探讨基于体质指数(BMI)低剂量CT胸部扫描最佳噪声指数(NI)与自适应迭代重建(ASIR)权重组合的选择.方法 收集自2014年5至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体检科行胸部CT平扫的健康体检者200名,随机分为常规剂量组(A组NI15结合30% ASIR)和三个低剂量组(B组NI25结合40% ASIR、C组NI30结合50% ASIR、D组NI35结合60% ASIR),每组50名;BMI(kg/m2)分为三组:BMI< 18.5组、18.5≤BMI≤25组和BMI> 25组.基于BMI比较低剂量组与常规剂量组信噪比(SNR)、对比信噪比(CNR)、剂量容积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剂量(ED)及各组主观评分.SNR、CNR、CTDIvol、DLP及ED各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医师对图像一致性检验用Kappa分析.结果 SNR、CTDIvol、DLP及ED随着噪声指数的升高逐渐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名医师主观评分的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888.BMI< 18.5 kg/m2时四组主观评分均在3分以上;18.5 kg/m2≤BMI≤25 kg/m2组在ABC组中主观评分均在3分以上.BMI> 25 kg/m2组在AB组中主观评分均在3分以上.结论 当BMI< 18.5 kg/m2时,选择NI35结合60% ASIR;18.5 kg/m2≤BMI≤25 kg/m2时,选择NI30结合50% ASIR;BMI> 25 kg/m2时,选择NI25结合40%ASIR为最佳参数组合既可以明显降低辐射剂量又可保证图像质量.
肖慧娟侯平刘杰高剑波谭红娜梁盼蒲实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