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周血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对多发性骨髓瘤诊断和疗效监测、预后评估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 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ymphocyte-to-monocyte ratio,LMR)对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诊断价值及其疗效监测、预后评估意义。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濮阳市安阳地区医院MM患者60例,于化疗前后检测外周血LMR水平;并选取同期就诊者60例作为对照组,收集外周血LMR数据;对比MM患者与对照组LMR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LMR对MM的诊断效能;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价,分为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部分缓解(partial remission,PR)、疾病进展(progression disease,PD)等,观察MM患者化疗前后LMR变化;根据LMR中位数将MM患者分为高LMR组(LMR≥3.69)与低LMR组(LMR<3.69),比较两组临床特征差异,并对比两组生存状况。结果 MM患者化疗前外周血LMR为(3.62±1.1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85±0.74),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CR、PR组患者化疗后LMR相比化疗前升高(P<0.05),PD组化疗后LMR相比化疗前降低。低LMR组β_(2)微球蛋白≥3.5 mg/L、乳酸脱氢酶≥245 U/L和ISS分期为Ⅲ期的比例相比高LMR组更高(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低LMR组中位OS为28.4个月,高LMR组中位OS为52.1个月,两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LMR(HR=2.365)、LDH(HR=5.781)均是MM患者OS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外周血LMR在初诊MM患者诊断和疗效监测上均有临床意义,且是预后的独立预测指标。
- 郭芳许肖冰赵艳秋
- 关键词:淋巴细胞单核细胞
- 不同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老年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的效果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不同用药剂量治疗老年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于安阳地区医院收治的80例老年ITP患者为受试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与B组,每组40例。A组给予小剂量利妥昔单抗100 mg/m2静脉滴注,每周1次;B组给予标准剂量利妥昔单抗375 mg/m2静脉滴注,每周1次。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血象[血小板计数(PLT)、白细胞计数(WBC)]、血清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样细胞因子(IL-33)]、淋巴细胞亚群分泌因子[γ干扰素(IFN-γ)、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水平变化,并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PLT、WBC均较治疗前显著上升,且两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IL-33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IFN-γ、HMGB1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过程中,B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发生率为17.5%(7/40),高于A组[5.00%(2/40)],但组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老年ITP患者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疗效确切且安全性较好。
- 赵艳秋郭芳程莹
- 关键词:利妥昔单抗Γ干扰素高迁移率族蛋白B1
- CD4^+/CD8^+水平与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疾病转归的关系
- 2020年
- 目的分析CD4^+/CD8^+水平与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疾病转归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8年9月濮阳市安阳地区医院收治的AA患者70例作为AA组,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61例为对照组,对比两组CD3^+、CD8^+、CD4^+/CD8^+水平。给予AA组免疫抑制治疗,并根据治疗6个月后预后情况分为缓解患者、未缓解患者,比较不同预后CD3^+、CD8^+、CD4^+/CD8^+水平。结果AA组血清CD3^+、CD4^+/CD8^+水平低于对照组,血清CD8^+水平高于对照组(均P<0.05)。缓解患者血清CD3^+、CD4^+/CD8^+水平高于未缓解患者,血清CD8^+水平低于未缓解患者(均P<0.05)。结论可通过检测血清CD3^+、CD8^+、CD4^+/CD8^+水平,指导再生障碍性贫血疾病临床鉴别诊断、制订治疗方案及评估预后效果。
- 赵艳秋
- 关键词:再生障碍性贫血CD4^+CD8^+疾病转归
- 司坦唑醇联合环孢素A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效果分析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探讨司坦唑醇联合环孢素A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21年10月濮阳市安阳地区医院收治的62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将纳入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1例。对照组采用司坦唑醇,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环孢素A。比较两组临床疗效、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血红蛋白(Hb)水平、白细胞计数(WBC)、辅助性T细胞(Th细胞)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6.77%,30/31)高于对照组(74.19%,23/31),P<0.05;治疗后,观察组CD4^(+)、CD3^(+)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Hb、WBC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Th1/Th2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45%,2/31)与对照组(9.68%,3/31)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司坦唑醇联合环孢素A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可提高临床疗效,调节Th1/Th2表达,改善免疫功能,促进外周血指标恢复正常,并具有用药安全性。
- 郭芳许肖冰赵艳秋
- 关键词:再生障碍性贫血司坦唑醇环孢素A
-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联合检测血清VEGF和sPD-L1对疗效及预后评估价值的研究被引量:4
- 2019年
- 目的:探讨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可溶性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sPD-L1)联合检测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者疗效、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7年8月收治的AML患者96例作为病例组,同期68例健康体检者为健康对照组。比较两组间及不同FAB分型AML患者间血清VEGF、sPD-L1水平。病例组均采取1个疗程诱导化疗,比较不同疗效患者血清VEGF、sPD-L1水平。治疗后随访6个月,依据患者临床结局将其分为死亡患者及存活患者,比较其血清VEGF、sPD-L1水平。结果:病例组血清VEGF、sPD-L1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病例组不同FAB分型患者血清VEGF、sPD-L1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不同疗效患者血清VEGF、sPD-L1水平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完全缓解患者上述指标水平低于部分缓解及未缓解患者,部分缓解患者低于未缓解患者(P<0.05);病例组存活患者血清VEGF、sPD-L1水平低于死亡患者(P<0.05)。结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血清VEGF、sPD-L1水平均呈高表达,且高水平的血清VEGF、sPD-L1预示患者治疗效果和临床结局较差,因此可将其作为AML疗效、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
- 王改锋张琰王升杨卫东郭芳赵艳秋
- 关键词: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疗效评估
- 影响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预后的多因素Logsitic研究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观察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治疗效果,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可能因素。方法收集濮阳市安阳地区医院收治的100例成人ITP患者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治疗方式等因素,并分析上述因素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100例成人ITP患者中治愈68例,显效9例,好转1例,无效22例;与成人ITP患者预后有关的可能因素包括患者年龄、病程、治疗前血小板计数(PLT)、治疗后PLT峰值以及治疗方案(P<0.05),其中病程[OR=1.037,P=0.046,95%CI(1.001, 1.074)]、治疗前PLT[OR=1.811, P=0.036, 95%CI(1.042, 3.148)]、治疗后PLT峰值[OR=9.670, P=0.001, 95%CI(2.586,36.165)]是影响成人ITP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患者病程、治疗前PLT、治疗后PLT峰值可能是影响成人ITP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 赵艳秋郭芳程莹
- 关键词:预后
- 儿童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儿依从性与疗效的关系
- 2010年
- 目的了解1型糖尿病患儿依从性情况及其对疾病控制的影响。方法自设问卷调查2000—2009年确诊的35例1型糖尿病患儿并结合病历查阅回顾。结果依从性好的患儿疗效好于依从性差者(X^2=4.15,P〈0.05)。结论糖尿病患儿依从性与疾病控制情况有密切关系,提高患儿的依从性利于提高疗效,医护人员应加强糖尿病患儿的宣教力度。
- 郭爱萍赵艳秋
- 关键词:糖尿病依从性疗效
- 伊曲康唑对白血病患者化疗期间真菌感染的治疗效果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分析伊曲康唑在白血病患者化疗期间真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医院2014年3月-2017年1月收治的218例白血病化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感染预防方案对其进行感染预防,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伊曲康唑注射液,比较两组患者化疗前、完成化疗疗程后的中性粒细胞数、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真菌感染率及死亡率。结果两组患者化疗完成后,中性粒细胞计数均较化疗前显著降低(P<0.05),hs-CRP、PCT、IL-6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中性粒细胞计数、hs-CRP、PCT及IL-6分别为(40.22±4.56)%、(14.53±2.46)mg/L、(1.28±0.20)mg/L、(7.26±1.22)ng/ml,对照组以上指标分别为(32.61±4.15)%、(63.65±6.47)mg/L、(3.14±0.31)mg/L、(16.79±2.35)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真菌感染率为0.92%,显著低于对照组8.26%(P<0.05);对照组死亡率为2.75%显著高于观察组0.92%(P<0.05)。结论白血病患者化疗期间给予包含伊曲康唑的抗菌药物方案预防患者真菌感染可明显降低真菌感染率,伊曲康唑治疗对大部分真菌感染患者有效。
- 张琰王改锋王升郭芳杨卫东赵艳秋
- 关键词:白血病化疗期间真菌感染伊曲康唑注射液真菌感染率
- 地西他滨联合CAG方案治疗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效果被引量:5
- 2021年
- 目的分析地西他滨联合阿柔比星+阿糖胞苷+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CAG)方案治疗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效果。方法抽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0月安阳地区医院高危MDS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30例)与单一组(30例),单一组采用CAG方案治疗,联合组采用地西他滨联合CAG方案治疗。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后血常规、T淋巴细胞亚群(CD3^(+)、CD8^(+))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表达、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表达,比较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联合组总缓解率(93.33%)高于单一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均较治疗前增高,且联合组高于单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D-1^(+)CD3^(+)T、PD-1^(+)CD8^(+)T表达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联合组低于单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TLA-4^(+)CD3^(+)T、CTLA-4^(+)CD8^(+)T表达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联合组低于单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67%)与单一组(13.33%)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西他滨联合CAG方案治疗高危MDS患者效果显著,可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中PD-1、CTLA-4表达,改善血常规水平,且未明显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可为临床治疗高危MDS患者提供科学依据。
- 赵艳秋郭芳杨卫东
- 关键词:地西他滨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CAG方案
- IgG型多发性骨髓瘤化疗后免疫球蛋白重/轻链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被引量:8
- 2018年
- 目的探讨Ig G型多发性骨髓瘤(MM)化疗后免疫球蛋白重/轻链(HLC)表达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Ig G型MM化疗后完全缓解(CR)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化疗后单克隆免疫球蛋白HLC检测结果、复发情况与生存情况,明确HLC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70例化疗后CR患者的血清蛋白电泳与免疫固定电泳M蛋白检测结果均为阴性。HLC检测发现r HLC异常21例,r FLC异常18例。r HLC正常与r HLC异常患者以及r FLC正常与r FLC异常患者在年龄、性别、Durie/Salmon分期、ISS分期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共7例复发,5例死亡。Cox回归分析显示r HLC与r FLC对患者无病生存时间无影响(P﹥0.05);r HLC为总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P﹤0.05),而r FLC对总生存时间则无影响(P﹥0.05)。结论 Ig G型MM化疗后r HLC异常患者的生存时间会受到影响,HLC检测有助于预后判断。
- 杨卫东王升赵艳秋陈院朝
-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IGG型化疗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