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囊虫
  • 5篇囊虫病
  • 5篇脑囊虫
  • 5篇脑囊虫病
  • 5篇虫病
  • 2篇吡喹酮
  • 2篇细胞
  • 2篇淋巴
  • 2篇淋巴细胞
  • 2篇阿苯达唑
  • 1篇亚群
  • 1篇皮疹
  • 1篇中西药结合
  • 1篇中西药结合治...
  • 1篇西药结合
  • 1篇细胞亚群
  • 1篇细胞亚群变化
  • 1篇淋巴细胞亚群
  • 1篇免疫
  • 1篇免疫功能

机构

  • 5篇山东省寄生虫...

作者

  • 5篇邵国林
  • 4篇徐宏秀
  • 3篇刘玉冰
  • 2篇徐静
  • 1篇尹克霞
  • 1篇徐靖
  • 1篇刘岩
  • 1篇杨艳君
  • 1篇孔庆安
  • 1篇张敬举
  • 1篇徐红秀
  • 1篇葛凌云
  • 1篇霍海英

传媒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国寄生虫病...
  • 1篇地方病通报
  • 1篇中国预防医学...
  • 1篇中国热带医学

年份

  • 1篇2003
  • 3篇2002
  • 1篇1995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中西药结合治疗脑囊虫病的临床研究
2002年
目的 探讨中西药结合治疗脑囊虫病的效果。方法 1.吡喹酮单剂,按20mg/kg.d×6d(每日每公斤体重20mg,分3次服用,共服6d)或10mg/kg.d×12d给药,间隔2~3个月后重复第一疗程。2.阿苯达唑单剂,按15mg/kg.d×15d给药,间隔2~3个月后重复第一疗程。3.干芜散单剂,每次1.56g,每d3次,连续服用1年。4.吡喹酮、阿苯达唑联合用药,第一疗程给予阿苯达唑20mg/kg.d×12d。后续吡喹酮30mg/kg.d×12d,间隔2~3个月后据第一疗程服药反应和囊尾蚴感染轻重给予吡喹酮30mg/kg.d×12d或50mg/kg.d×12d,2~3个月后再给予吡喹酮50mg/kg.d×12d。5.干芜散、吡喹酮、阿苯达唑联合用药,首先服用干芜散单剂6个月,后按4方法服用吡喹酮、阿苯达唑,另外间隔期间继续服用干芜散。结果 1~5种疗法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9.2%,80.0%,69.6%,97.8%和94.8%,按X2检验,1.2.3种疗法的总有效率无差异(P>0.05),4.5种疗法的总有效率亦无差异(P>0.05),但4.5种疗法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1.2.3种(P<0.005),且第5疗法与第4疗法相比杀虫反应大大减轻。结论 中西药结合治疗脑囊虫病不仅能明显提高总有效率,而且可大大减轻杀虫反应的发生。
徐宏秀刘玉冰尹克霞徐靖邵国林
关键词:中西药结合脑囊虫病吡喹酮阿苯达唑
吡喹酮、阿苯达唑治疗脑囊虫病出现过敏性皮疹75例分析被引量:2
1995年
吡喹酮、阿苯达唑治疗脑囊虫病出现过敏性皮疹75例分析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济宁272133)徐红秀,葛凌云,杨艳君,邵国林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刘岩吡喹酮(PQT)及阿苯达唑(ALB)作为一种广谱抗寄生虫药物,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PQT治疗慢性血吸虫...
徐红秀葛凌云杨艳君邵国林刘岩
关键词:脑囊虫病吡喹酮阿苯达唑过敏性皮疹
抗寄生虫治疗对脑囊虫病患者T淋巴细胞影响的观察
2002年
为研究抗寄生虫治疗对囊尾蚴感染者 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采用吡喹酮、阿苯达唑、干芜散三种药物治疗脑囊尾蚴感染患者 30例 ,同时用碱性磷酸酶桥联酶标法 (APAAP)检测治疗前后该病患者 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 ,结果发现治疗前囊尾蚴感染病人 CD3+ ,CD4 + ,CD8+淋巴细胞百分比及 CD4 / CD8比值分别为 5 8.12± 6 .0 3,33.2 3± 4 .0 9,2 8.0 1± 2 .32和 1.31± 0 .19;治疗后分别为 6 8.32± 6 .0 3,38.0 7± 5 .89,2 7.91± 3.0 2和 1.4 2± 0 .2 8,已趋于正常 ,表明囊尾蚴感染患者 CD3+ ,CD4 +淋巴细胞百分比明显降低 ,CD4 / CD8比值亦降低 ,说明囊尾蚴感染可导致患者免疫功能低下 ,免疫调节机能紊乱 ,呈免疫抑制状态 ,当脑囊尾蚴感染患者接受合理有效的抗囊虫治疗后 ,随着体内囊尾蚴的逐渐死亡 ,CD3+ ,CD4
徐宏秀张敬举徐静刘玉冰邵国林
关键词:脑囊虫病T淋巴细胞
脑囊虫病的CT表现被引量:5
2003年
目的 :探讨脑囊虫病患者不同时期囊尾蚴脑CT影像表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材料和方法 :搜集经手术和临床证实的脑囊虫病 5 2 2例 ,并对脑CT影像表现进行分型。结果 :5 5 3例脑囊虫病的CT表现如下 :Ⅰ急性脑炎型 3 5例 ;Ⅱ特征性多发小囊伴偏心头节型 13 8例 ;Ⅲ囊虫性小脓肿型 84例 ;Ⅳ单发大囊与小囊并存型 41例 ;Ⅴ多发结节状或环状增强型 13 4例 ;Ⅵ钙化型 63例 ;Ⅶ脑室囊虫型 2 7例。结论 :CT可直接显示囊尾蚴 ,反映其病理改变和演变过程 ,对脑囊虫病的定位、定性及定量判定具有重要价值。另外 ,脑CT分型可预测患者预后及指导临床用药。
徐宏秀邵国林徐静刘玉冰
关键词:脑囊虫病CT
脑囊虫病治疗前后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的研究被引量:1
2002年
目的 研究脑囊虫病患者治疗前后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 采用碱性磷酸酶桥联酶标法(APAAP)检测治疗前、后该病患者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 治疗前脑囊虫病患者CD_3^+、CD_4^+、CD_8^+淋巴细胞百分率及CD_4/CD_8比值分别为58.12±6.03、33.23±4.09、28.01±2.32、1.31±0.19,显示CD_3^+、CD_4^+淋巴细胞百分率明显降低,CD_4/CD_8比值亦降低。治疗后分别为68.32±6.03、38.07±5.89、27.91±3.02、1.42±0.28,均已趋于正常。结论 囊尾蚴感染可导致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免疫调节功能紊乱,呈免疫抑制状态。当脑囊尾蚴感染患者接受合理有效的抗囊虫病治疗后,随着体内囊尾蚴的逐渐死亡,患者免疫功能恢复正常。
徐宏秀邵国林孔庆安霍海英
关键词:脑囊虫病淋巴细胞亚群免疫功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