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郝明

作品数:107 被引量:563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震行业科研专项中国地震局地震科技星火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2篇期刊文章
  • 22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02篇天文地球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3篇地壳
  • 32篇地震
  • 28篇形变
  • 20篇青藏高原
  • 20篇GPS
  • 16篇北缘
  • 14篇地壳运动
  • 14篇东北缘
  • 14篇断层
  • 10篇地壳形变
  • 9篇青藏高原东北...
  • 9篇滑动速率
  • 9篇垂直形变
  • 7篇地壳垂直运动
  • 7篇震后
  • 6篇单点定位
  • 6篇地震活动
  • 6篇断层滑动
  • 6篇断层滑动速率
  • 6篇形变特征

机构

  • 104篇中国地震局
  • 8篇长安大学
  • 4篇西安科技大学
  • 4篇陕西工业职业...
  • 4篇南方海洋科学...
  • 3篇防灾科技学院
  • 3篇北京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山大学
  • 2篇中国地震局兰...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国家测绘地理...
  • 1篇宁夏回族自治...
  • 1篇中国有色金属...
  • 1篇国家测绘地理...

作者

  • 107篇郝明
  • 45篇王庆良
  • 40篇崔笃信
  • 25篇胡亚轩
  • 24篇季灵运
  • 23篇李煜航
  • 21篇秦姗兰
  • 15篇王文萍
  • 10篇李长军
  • 8篇周琳
  • 6篇张希
  • 6篇刘立炜
  • 4篇瞿伟
  • 4篇甘卫军
  • 4篇王雄
  • 4篇祝意青
  • 3篇梁伟锋
  • 3篇朱良玉
  • 3篇贾鹏
  • 3篇张勤

传媒

  • 25篇大地测量与地...
  • 13篇地球物理学报
  • 5篇地震地质
  • 5篇地震研究
  • 4篇国际地震动态
  • 4篇测绘科学
  • 3篇武汉大学学报...
  • 3篇工程勘察
  • 3篇地震工程学报
  • 3篇2014年中...
  • 2篇科学通报
  • 2篇测绘工程
  • 2篇地震学报
  • 2篇地震科学进展
  • 2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中国地质
  • 1篇北京测绘
  • 1篇灾害学
  • 1篇地球科学(中...
  • 1篇地球科学与环...

年份

  • 2篇2024
  • 5篇2023
  • 5篇2022
  • 4篇2021
  • 7篇2020
  • 7篇2019
  • 8篇2018
  • 4篇2017
  • 6篇2016
  • 5篇2015
  • 13篇2014
  • 10篇2013
  • 6篇2012
  • 4篇2011
  • 6篇2010
  • 6篇2009
  • 4篇2008
  • 5篇2007
10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海南三维形变特征及东北缘小震活动机理浅析
胡亚轩王庆良王建华胡久常季灵运郝明
琼东北缘现今地壳三维运动特征分析
海南岛多火山,距海口仅约l5km的马鞍岭一雷虎岭火山群存在潜在喷发危险;1605年琼州发生7.5级大震,造成72个村庄陆陷沉海,东寨港地区震后至今仍继续沉陷.海南及邻区小震活动频繁,多发生在北部湾、陵水东面海域和东方近海...
胡亚轩郝明季灵运王庆良
关键词:GPSINSAR地壳运动
大别山及其周边现今垂直形变研究被引量:2
2018年
基于1980年、2005年和2015年3期区域精密水准网观测资料,利用线性动态平差模型计算获取大别山地区水准网长期垂直运动速度场图像。研究发现,淮河平原地表下沉较为严重,大别山呈现弱隆升趋势运动,长江谷地边缘地区较大别山区呈现明显的隆升运动。跨郯庐断裂带水准剖面结果显示,垂直运动与地形呈负相关和弱相关。
宋尚武王庆良郝明周琳刘立炜胡亚轩
GPS水平运动负位错反演揭示的全国主要构造断裂应变积累动态演化
<正>Matsu’ura负位错模型[1]认为受现今地壳运动驱动下的各活动地块间的相对运动在地块边界处有可能受到部分阻碍。假设每个块体边界下部的塑性区可自由滑动,其上部的弹脆性区却因摩擦阻力等因素限制了这种相对运动从而导致...
张希崔笃信郝明唐红涛
文献传递
鄂尔多斯地块周缘垂直形变场负位错反演与应变积累研究被引量:2
2019年
利用鄂尔多斯地块及其周缘1970~2014年的垂直形变速率场资料,借助负位错反演研究该区域长期应变积累。结果表明,地块东北缘山西断陷带中北段年均能量积累增量、剪应力强度都较高,西南缘六盘山断裂与渭河断裂西段次之;山西断陷带中南段至晋陕交界处年均剪应力强度较高且显示一定程度的能量积累;西秦岭构造区尤其西秦岭北缘断裂西段、晋冀蒙交界区也反映一定程度的能量积累特性。
张希刘立炜郝明白卓立
关键词:垂直形变场负位错模型反演
青藏高原东北缘上地幔各项异性及其动力学解释
各向异性反映上地幔变形状态,地形变观测可以获得地壳运动与变形,二者相结合就可以研究壳一幔耦合状态,进一步研究岩石圈变形的动力学机制。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认为青藏高原之下相对较软的物质向东南方向运动,在遇到鄂尔多斯块体之下...
崔笃信胡亚轩季灵运郝明王文萍
关键词:上地幔各向异性动力学机制青藏高原东北缘
基于精密水准数据的青藏高原东缘现今地壳垂直运动与典型地震同震及震后垂直形变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发生在新生代早期的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间的碰撞不仅形成了喜马拉雅造山带,还造就了一个以独特的地势高度、地貌、地质环境、自然环境等特征而闻名于世的青藏高原.自19世纪中期普拉特和艾利等创立地壳均衡论以来,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化及隆升机制的问题一直就是国际大陆动力学理论研究的核心和前缘热点.目前,已有许多学者提出了各种动力学模型试图解释青藏高原的隆升、演化之谜,这些模型和模式的提出对我们理解青藏高原的隆升机制起到了积极的启发和推动作用.不同的隆升机制会在青藏高原周缘尤其是东缘地区产生完全不同的形变模式.因此,研究青藏高原东缘三维地壳形变可为高原深部结果和动力学演化过程提供重要的定量数值边界条件,有助于理解高原隆升的地球动力学机制.
郝明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缘地壳形变共和地震
海南岛现今三维地壳运动与断裂活动性研究被引量:11
2018年
海南岛曾发生1605年琼山7.5级大震,现今小震多分布在东北缘的南北向地震条带及九所—陵水断裂中东段,马鞍岭—雷虎岭火山群具有潜在喷发危险.新构造运动包括垂直与水平运动.本文采用2009—2014年多期GNSS观测资料及1970s、1990s、2013年精密水准资料揭示现今地壳运动特征及断裂活动性,结果表明水平运动以SEE向为主,与华南地块运动一致;南北向小震条带附近以左旋拉张为主,基线变化表明运动具间歇性.岛北部垂直运动在1970s表现为以海口—屯昌为界的东升西降,以王五—文教断裂为界的南北两侧分段性差异运动.1970s—1990s年环岛水准资料揭示相对秀英港水准基点,点位以上升运动为主,且西南相对东北上升,地壳以继承性运动为主.其中琼北垂直运动与1970s相反.1990s—2013年资料揭示点位运动趋势与上一时段相反,主要为文昌—琼海—万宁一带上升和其他测点的相对下沉.由形变及地球物理等研究结果推测东北缘小震由铺前—博鳌断裂活动引起.马袅—铺前断裂以北盘下降为主;九所—陵水断裂东段活动大于西段.地震、形变等资料表明现今火山活动平静.
胡亚轩郝明秦姗兰季灵运宋尚武
关键词:地震火山
基于水准数据的芦山7.0级地震震间期和同震位移场特征被引量:11
2014年
利用1985-2010年跨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的精密水准观测,并消除2008年汶川地震同震变形的影响,获取了龙门山断裂带南段震间期的地壳垂直形变场.结果表明,双石-大川断裂(龙门山前山断裂)和新开店断裂(大邑断裂南段)之间的芦山地块处于正、负垂直形变梯度带相交的区域,说明该区域在芦山地震前25年内已闭锁.根据2010-2013年穿过震区的水准观测数据,同时消除震前近3年的地壳垂直变形,得到了芦山地震同震垂向位移.同震位移场揭示距离震中最近的达多35水准点最大同震位移达到198.4 mm(相对马雅165基),西北盘(上盘)相对东南盘(下盘)向上运动,显示发震断层以逆冲错动为主.对比芦山地震垂向同震变形和震间期变形,可发现该地震符合弹性回跳学说,芦山地块震间期积累的弹性应变能(位移亏损)在震时得到弹性回跳释放.
郝明王庆良刘立炜史旗
关键词:龙门山断裂带
中国东西部地区震后形变有效松弛时间研究被引量:4
2011年
顾及脆性转换带上的断层蠕动及其深部黏滞流对震后地表位移的影响,对5次大地震的震后垂直位移进行了最小二乘反演,并估计了有效松弛时间。反演结果表明,中国东、西部地震的有效松弛时间差异很大,其中唐山地震的有效松弛时间最长(10.3年),邢台地震次之(4.4年),而西部通海、炉霍、共和等3次地震的有效松弛时间则仅为2年多。究其原因,可能主要是由于中国东部和西部地区上地壳厚度不同以及下地壳、上地幔黏滞系数的差异所致。
郝明王庆良占伟李煜航
关键词:震后形变地壳厚度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