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钱立平

作品数:68 被引量:540H指数:14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5篇胃癌
  • 25篇细胞
  • 16篇肿瘤
  • 15篇基因
  • 12篇结肠
  • 12篇溃疡
  • 12篇活性
  • 10篇凋亡
  • 10篇端粒
  • 10篇端粒酶
  • 9篇榄香烯
  • 9篇细胞凋亡
  • 8篇端粒酶活性
  • 8篇粘膜
  • 8篇黏膜
  • 8篇癌细胞
  • 7篇幽门螺
  • 7篇幽门螺杆菌
  • 7篇胃癌细胞
  • 7篇胃粘膜

机构

  • 57篇复旦大学
  • 13篇复旦大学上海...
  • 11篇上海医科大学...
  • 4篇南京中医药大...
  • 4篇南通医学院
  • 3篇第二军医大学
  • 3篇上海交通大学...
  • 3篇安徽省铜陵县...
  • 3篇江苏大学附属...
  • 2篇上海医药工业...
  • 2篇上海医科大学...
  • 2篇山东省立医院
  • 2篇上海第二医科...
  • 1篇上海医科大学
  • 1篇上海市第一人...
  • 1篇上海第二医科...
  • 1篇上海第二医科...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张家口医学院
  • 1篇浙江大学

作者

  • 68篇钱立平
  • 48篇林庚金
  • 20篇范钰
  • 17篇李华
  • 12篇许祖德
  • 12篇陈坚
  • 7篇钟良
  • 6篇孙大裕
  • 5篇徐三荣
  • 5篇蒋晓芸
  • 5篇刘珊林
  • 5篇徐康
  • 4篇颜吉丽
  • 4篇刘懿
  • 4篇郭学良
  • 4篇丁伟群
  • 3篇袁耀宗
  • 2篇崔建华
  • 2篇张德中
  • 2篇关明

传媒

  • 24篇复旦学报(医...
  • 7篇上海医学
  • 4篇胃肠病学
  • 4篇中华消化杂志
  • 3篇世界华人消化...
  • 3篇蚌埠医学院学...
  • 2篇国外医学(消...
  • 2篇中国新药与临...
  • 2篇新医学
  • 2篇胃肠病学和肝...
  • 2篇上海医科大学...
  • 1篇上海医药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消化内镜...
  • 1篇临床消化病杂...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中国实用内科...
  • 1篇生物物理学报
  • 1篇宁波医学
  • 1篇北京中医药大...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9
  • 4篇2008
  • 5篇2007
  • 2篇2006
  • 5篇2004
  • 8篇2003
  • 6篇2002
  • 20篇2001
  • 1篇2000
  • 3篇1999
  • 5篇1998
  • 1篇1997
  • 3篇1995
6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RNAi沉默Polo-like kinase-1基因表达对大肠癌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polo-like kinase-1(PLK1)基因对大肠癌细胞增殖和端粒酶活性的影响。方法根据PLK1基因序列特点,设计并用化学方法合成小干扰核糖核酸分子(small interfering RNA,si RNA),转染人大肠癌SW480细胞后,分别采用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PLK1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分别采用MTT法和TRAP-ELISA方法检测PLK1基因转染对大肠癌细胞增殖和端粒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所设计的5个si RNA均能明显抑制大肠癌SW480细胞PLK1 mRNA水平,以P4效果最好。以P4转染处理大肠癌细胞后,PLK1 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明显下调,且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MTT和TRAP-ELISA方法检测发现,P4si RNA转染组细胞增殖和端粒酶活性明显受到抑制,且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P<0.05,P<0.05)。结论PLK1基因对大肠癌细胞增殖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以PLK1 si RNA转染处理大肠癌细胞,可明显抑制大肠癌细胞的恶性增殖,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端粒酶活性有关。
倪国华范钰陈坚钱立平林庚金陈功星丁佳逸郑树
关键词:大肠肿瘤小干扰RNA端粒酶
β-榄香烯对不同分化程度胃癌细胞株端粒酶活性及细胞凋亡的影响被引量:19
2001年
目的:探讨β-榄香烯治疗胃癌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四唑蓝(MTT)比色法、端粒重复扩增(TRAP)-微孔板杂交法、光镜检查和DNA末端原位标记染色法(TUNEL)研究β-榄香烯对胃癌细胞株SGC-7901(中分化)、MKN-45(低分化)和MKN-28(高分化)的细胞毒作用及其对端粒酶活性、细胞形态学变化和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β-榄香烯对不同分化程度的胃癌细胞均具有较强的细胞毒作用;其抗癌作用与抑制端粒酶活性和诱导凋亡有关。β-榄香烯抑制端粒酶活性及诱导凋亡的效果与作用时间、浓度及细胞分化程度相关。结论:β-榄香烯对胃癌细胞具有很强的细胞毒作用,这一作用与抑制端粒酶活性和诱导凋亡有关。
范钰林庚金钱立平许祖德李华朱行颜吉丽
关键词:末端转移酶脱噬作用细胞凋亡
银杏叶提取物阻断大鼠胃黏膜癌前期病变的疗效及其抗氧化作用被引量:8
2007年
目的观察银杏叶提取物对大鼠胃黏膜癌前期病变发生发展的干预效果及其抗氧化作用。方法将80只4周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癌前病变模型组,银杏叶提取物低、高剂量组,每组20只,以喂饲100μg/mLMNNG溶液的方法制备大鼠胃黏膜癌前期病变的动物模型。在制备大鼠胃黏膜癌前期病变模型过程中采用不同浓度的银杏叶提取物对治疗组进行干预(低剂量组每天0.5mg/kg,高剂量组每天1.5mg/kg),共20周。第30周末,处死所有大鼠,观察胃黏膜组织病理学变化、测定结构异型指数和核腺比、血清及胃组织总超氧化物歧化酶及丙二醛。结果与癌前病变模型组比较,银杏叶提取物低、高剂量组肠化生、异型增生发生率低,结构异型指数和核腺比低于癌前病变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银杏叶提取物干预组T-SOD活力增加而MDA含量下降(P<0.01)。结论银杏叶提取物能够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有效地阻断胃黏膜癌前期病变的发生发展。
蒋晓芸钱立平郑晓娟夏玉叶蒋义斌孙大裕
关键词:胃癌前期病变银杏叶提取物丙二醛
RNAi沉默中期因子基因表达对结肠癌细胞凋亡和化疗敏感性的影响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观察中期因子(midkine,MK)基因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 RNA)对结肠癌细胞增殖、凋亡和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影响。方法设计合成MKsi RNA,转染结肠癌SW620细胞。细胞分5组:空白对照组,脂质体对照组和3.125nmol/L、6.25nmol/L、12.5nmol/L的si RNA干预组。于不同时间收获细胞。分别以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MK的mRNA及蛋白表达,分别通过caspase-3和TUNEL检测结肠癌细胞凋亡,以MTT法检测100μg/L伊立替康(CPT-11)对各组肿瘤细胞的生长抑制率。结果si RNA可有效抑制SW620结肠癌细胞MK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肠癌细胞caspase-3活性增高,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TUNEL结果显示,凋亡细胞明显增多,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MTT结果显示:CPT-11对各组细胞均有抑制作用,以12.5nmol/L的最为明显,而各对照组细胞无明显差异。结论MKsi RNA可诱导结肠癌细胞凋亡和增加化疗药物的敏感性。
陈坚范钰蒋蔚茹钱立平林庚金
关键词:结肠肿瘤凋亡化疗敏感
肿瘤坏死因子与溃疡性结肠炎被引量:12
2001年
丁伟群林庚金徐三荣钱立平
关键词:肿瘤坏死因子溃疡性结肠炎免疫组化法结肠疾病
双气囊小肠镜在68例小肠疾病诊断中的价值被引量:20
2006年
目的评价双气囊小肠镜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及安全性和耐受性。方法 2003年5月至2005年7月,对68例经常规检查无异常发现、疑患小肠疾病患者进行双气囊小肠镜检查,其中不明原因反复消化道出血39例、不完全性小肠梗阻7例、慢性腹痛14例、慢性腹泻8例。结果 68例患者中, 3b例经口进镜,25例经肛进镜。7例患者分别经口及经肛进镜检查。除3例因肠腔狭窄中止进镜外,其余病例均能检查1/2-3/4的小肠,7例患者结合经口及经肛途径完成全小肠检查。68例患者中41例检出阳性病灶,总阳性率为60.3%;其中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阳性率为62.6%(26/39),不完全性小肠梗阻阳性5例,慢性腹痛阳性率为43%(6/14),慢性腹泻阳性4例。除11例经口进镜者行异丙芬静脉全身麻醉外,其他经口及经肛进镜患者均能耐受整个检查,未出现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双气囊小肠镜是一种对小肠疾病诊断价值较高、安全可靠的检查手段。
钟良钱立平刘懿丁伟群孙大裕
关键词:双气囊小肠镜小肠疾病
胃癌病灶周围注射超微活性炭对淋巴结的显色效果被引量:12
2004年
目的观察胃癌病灶周围注射超微活性炭后局部淋巴结的黑染效果,指导胃癌手术淋巴结的清扫。方法43例胃癌患者术前或术中肿瘤周围注射超微活性炭,82例胃癌未接受注射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其清扫淋巴结的数目、黑染淋巴结数、淋巴结黑染与注射活性炭时间的关系、淋巴结转移情况,并观察副作用的发生。结果活性炭组每例患者清扫的淋巴结数(34枚±13枚)明显高于对照组(16枚±9枚),主要是清扫的N2淋巴结数明显最多(25枚±9枚∶8枚±4枚);活性炭组黑染度为603%,N1淋巴结的黑染度(713%)高于N2(563%);局部组织内注射超微活性炭,2d后淋巴结的黑染效果才较满意;黑染淋巴结中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阳性率(268%)明显高于未黑染淋巴结(33%)及对照组(184%);局部组织注射超微活性炭未见严重副作用发生。结论肿瘤周围局部注射超微活性炭是一种有效、易行和安全的方法,对胃癌淋巴结清扫有指导作用。
黄广建陈忠清张延龄张群华刘懿钱立平陈坚倪泉兴
关键词:淋巴结注射胃癌肿瘤病灶
β-榄香烯诱导结肠癌Lovo细胞凋亡的作用被引量:19
2003年
目的 研究 β 榄香烯诱导结肠癌细胞的凋亡作用 ,探讨其治疗结肠癌的作用机制。 方法 选择 β 榄香烯诱导结肠癌细胞凋亡 ,采用光镜、琼脂糖凝胶电泳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及细胞周期。Fura 2荧光复合技术测结肠癌细胞内 [Ca2 +]i浓度。结果 β 榄香烯对结肠癌细胞增殖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β 榄香烯能够诱导结肠癌凋亡。在结肠癌细胞凋亡过程中 ,胞内 [Ca2 +]i明显升高 ,以凋亡早期更为明显。 1h时为 ( 2 5 6.18± 8.85 )nmol/L ,明显高于对照组 ( 12 7.81± 5 .18)nmol/L(P <0 .0 1)。结论 β 榄香烯对结肠癌细胞生长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与诱导凋亡有关。Ca2 +在 β
黄富春范钰林庚金钱立平许祖德李华
关键词:Β-榄香烯结肠癌LOVO细胞细胞凋亡分子机制
8例散发性胃类癌的临床分析及免疫组化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为进一步提高对胃类癌的认识,有助于今后对该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将华山医院2000-2005年以来经胃镜及术后病理证实且临床资料完整的8例胃类癌病例予以分析总结。对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内镜下表现、病理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血清肿瘤标志物、手术方式及术后生存情况作统计分析。结果胃类癌的早期临床表现隐匿,3/8的病例是因体检或胃窦炎例行随访胃镜时发现的。4/8首发症状为消化道出血,未见伴有类癌综合征。8例标本Chromograin A、CK、NSE免疫组化染色均为阳性。7例患者血清CEA、CA19-9、CA72-4、CA125、CA50、TSGF有一项以上不同程度的升高。所有患者均行内镜下黏膜大块切除术或胃癌根治术,目前7例尚存活。结论加强体检和内镜随访是早期发现胃类癌的根本办法。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及特殊免疫组化染色可为诊断提供有力的支持。内镜下黏膜大块切除术或胃癌根治术可改善患者的预后。
陈坚倪万流唐峰周仲文钱立平钟良
关键词:胃类癌免疫组化预后
多西紫杉醇体外抑制血管生成的作用被引量:23
2003年
目的 探讨多西紫杉醇在细胞和器官水平抗血管生成的作用和机制。方法 采用四唑盐比色实验(MTT)、内皮细胞迁移和小管形成实验、大鼠动脉环培养等方法检测药物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HUVEC)的增殖、迁移、小管形成和大鼠动脉环血管生成的作用。以上实验均分为空白对照组和多西紫杉醇的溶剂对照、0 .0 5、0 .1、0 .2、0 .5、1.0ng/mL 7个组。 结果 ①各组MTT的平均吸光度值分别为 0 .3 0 7± 0 .0 7、0 .3 0 5±0 .0 8、0 .3 0 1± 0 .0 5、0 .2 98± 0 .0 6、0 .2 5 1± 0 .0 4、0 .2 2 4± 0 .0 5、0 .2 0 5± 0 .0 2 ;②每高倍镜下发生迁移的细胞数量各自为 44 .3 6± 4.8、42 .2 8± 5 .2、3 7.75± 4.6、2 8.65± 3 .6、15 .5 9± 2 .1、10 .82± 1.3、7.43± 0 .6;③平均小管形成长度依次为 192 .3 6± 11.5 4、188.89± 7.5 9、175 .5 3± 11.5 4、166.78± 12 .3 5、15 1.62± 16.3 8、118.65± 11.5 8、78.93± 3 .67μm ;④大鼠动脉环第 13天新生血管数目依次为 10 1.0 0± 10 .8、97.88± 7.8、73 .0 0± 6.6、60 .88±5 .8、5 2 .2 5± 5 .3、3 3 .13± 2 .8、18.13± 1.3。以上 4项实验的空白和溶剂对照、MTT实验的前 4组之间的两两比较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P >0 .0 5 ) ,其余各组间两两比较?
郭学良王杰军高勇傅丽娜钱立平许青林庚金
关键词:多西紫杉醇体外抑制血管生成内皮细胞小管形成恶性肿瘤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