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兰

作品数:9 被引量:39H指数:4
供职机构: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技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篇农业科学

主题

  • 6篇粳稻
  • 5篇性状
  • 2篇稻穗
  • 2篇异交
  • 2篇异交性状
  • 2篇生育
  • 2篇生育期
  • 2篇水稻
  • 2篇株高
  • 2篇SSR
  • 1篇等位
  • 1篇等位变异
  • 1篇多态
  • 1篇多态性
  • 1篇多态性分析
  • 1篇性状基因
  • 1篇幼苗
  • 1篇杂交
  • 1篇杂交稻
  • 1篇生长环境

机构

  • 9篇南京农业大学
  • 2篇黑龙江大学
  • 2篇上海市农业科...
  • 1篇安徽省农业科...
  • 1篇江苏省农业科...

作者

  • 9篇陈兰
  • 8篇洪德林
  • 5篇江建华
  • 3篇牛付安
  • 2篇王洋
  • 2篇刘健
  • 2篇张红
  • 2篇刘强明
  • 2篇郭媛
  • 1篇周继华
  • 1篇袁勤
  • 1篇付淑换
  • 1篇吴燕
  • 1篇孙程
  • 1篇戴剑
  • 1篇赫英俊
  • 1篇张启武
  • 1篇程灿
  • 1篇陈杰丽

传媒

  • 5篇中国水稻科学
  • 2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植物遗传资源...

年份

  • 1篇2013
  • 4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水稻6个异交相关性状有利等位变异的发掘
我国每年种植的杂交籼稻面积为1600多万hm2,约占水稻种植总面积的52%,产量占稻谷总产的66%。我国粳稻年种植面积为828万hm2,占水稻总种植面积的27%,其中杂交粳稻种植面积仅是粳稻总种植面积的3%。与杂交籼稻相...
陈兰
关键词:水稻异交性状
4个两系杂交稻亲本的SSR多态性分析被引量:1
2011年
用52对SSR引物对以培矮64S为母本的4个两系杂交稻组合的5个亲本DNA多态性进行了分析,并以1个杂交粳稻86优8号作为对照。结果表明:46对引物能在7个亲本间扩增出多态性条带;8对引物能将4个两系杂交稻与对照杂交粳稻区分开,且在86优8号的亲本中具有多态性;可区分两优培九、两优108、培矮64S/E32、两优122和86优8号F1及其亲本的SSR引物分别为34、32、31、30和14对;有16对SSR引物可用于区分4个两系杂交组合F1和亲本,引物RM206和RM286可区分5个组合和各自的亲本。应用其中1对引物RM505对两优培九进行鉴定验证,结果表明该引物能准确区分两优培九及其亲本。根据本试验中引物的多态性和特异性结果,有多种途径可鉴别这4个两系杂交组合。可通过RM13(或RM206、RM286等)、RM224(或RM337)、RM234(或RM252、RM505和RM565)和RM25(或RM217、RM248和RM585)等4对引物将两优培九、两优108、培矮64S/E32和两优122分别加以鉴别。
戴剑洪德林吴燕陈兰
关键词:两系杂交稻SSR标记多态性
利用条件QTL定位发掘粳稻生育期和株高及单株有效穗数适用有利等位变异被引量:10
2011年
利用粳稻品种秀水79/C堡重组自交系群体的254个株系,在南京和泗洪两个环境条件下,对水稻生育期、株高和单株有效穗数进行非条件和条件QTL定位。结果表明,2种方法检测到的3个性状的QTL均以加性效应为主,上位性位点对表型解释率较小,加性位点和上位性位点均不存在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将生育期矫正到同一水平,检测到1个单株有效穗数适用有利等位变异RM80-160bp,加性效应为0.71。将单株有效穗数矫正到同一水平,检测到1个生育期性状适用有利等位变异RM448-240bp,加性效应为4.64。将株高矫正到同一水平,检测到1个单株有效穗数适用有利等位变异RM80-160bp,加性效应为0.62;1个生育期适用有利等位变异RM448-240bp,加性效应为3.89。利用这些适用有利等位变异改良目标性状不会对另外2个性状产生影响。
江建华赵其兵刘强明陈兰陈甫龙乔保健洪德林
关键词:粳稻生育期株高重组自交系
粳稻穗角性状优异等位变异的挖掘被引量:2
2013年
为了发掘控制粳稻穗角性状的优异等位变异和携带优异等位变异的载体材料,利用151个SSR标记对95份粳稻品种构成的自然群体进行了基因型鉴定,分析了SSR标记位点间连锁不平衡程度和群体结构,并采用TASSEL软件的一般线性模型对穗角性状与标记变异进行了关联分析。结果表明,151个标记的11 325种位点组合中,无论是共线还是非共线组合,都有一定程度的连锁不平衡存在,育成品种的连锁不平衡程度高于地方品种;自然群体由6个亚群组成;检测到了15个与穗角性状相关联的SSR标记,分布于除第4和第7以外的其余10条染色体上,其中,RM7598、RM3700、RM311和RM1125具有较大的表型变异解释率;并鉴定出23个控制穗角性状的优异等位变异以及7个携带这些优异等位变异的典型载体材料,其中,秀水04和秀水79携有较多的优异等位变异。
牛付安陈兰张红袁勤程灿周继华洪德林
关键词:粳稻
多环境下粳稻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条件和非条件QTL定位被引量:4
2012年
为了剖析粳稻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遗传基础,利用粳稻品种秀水79×C堡衍生的重组自交系群体,在3个环境下对全生育期、株高、单株穗数、每穗粒数、百粒重、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进行了非条件和条件QTL定位。共检测到43个主效QTL和29对上位性QTL。利用非条件QTL定位方法检测到37个主效QTL和26对上位性QTL。其中,籽粒产量定位到3个主效QTL qGY1.2、qGY7.1和qGY9,未检测到上位性QTL。利用条件QTL方法分别将全生育期、株高、穗数、每穗粒数、百粒重和生物产量各自调整到同一水平后,籽粒产量共检测到9个主效条件QTL和3对上位性QTL,其中3个主效QTL与非条件下定位到的相同。位于第9染色体长臂区间RM6570-RM5652的qGY9在非条件及全生育期、株高、穗数、粒数和百粒重调整到同一水平后均可检测到,但加性效应、贡献率并不相同,显示该区间来自C堡的片段能够增加株高、穗数和百粒重从而增加产量。通过条件方法在第3染色体长臂区间RM7097-RM448及第6染色体长臂区间RM162-RM5753上定位到的产量QTL增加籽粒产量的等位基因可以降低株高,缩短生育期。
刘健牛付安江建华孙程陈兰郭媛付淑换洪德林
关键词:粳稻数量性状基因座
太湖流域粳稻幼苗耐缺氧能力等位变异的发掘被引量:2
2011年
用91对SSR标记对太湖流域94份粳稻品种进行基因组扫描,分析基因组中等位变异偏分布;调查了水稻幼苗的缺氧反应指数,采用TASSEL软件的GLM方法对标记与幼苗耐缺氧能力进行关联分析;并以携带无效等位基因材料表型均值为对照,鉴别出携带有利等位变异的种质。检测到4个与幼苗耐缺氧能力关联的SSR位点。6个SSR优异等位变异为RM311-176bp、RM317-164bp、RM112-127bp、RM20-205bp、RM317-157bp和RM311-170bp,携带上述优异等位变异的品种为镇稻88、白芒糯、开青、有芒早稻、粗秆黄稻和C堡。
王洋陈兰洪德林
关键词:粳稻
利用基于条件表型值的关联分析发掘粳稻生育期和单株有效穗数有利等位变异被引量:3
2012年
发掘控制粳稻生育期和单株有效穗数的有利等位变异和携带有利等位变异的载体材料,为培育适应性广和产量竞争优势强的杂交粳稻组合提供遗传信息和育种材料。以94个粳稻品种构成的自然群体为试验材料,调查2个环境下各品种的生育期、单株有效穗数和株高,采用QGAStation软件中线性模型的方法进行条件表型值的转换,并利用TASSEL软件中的GLM进行生育期和单株有效穗数的基于非条件和条件表型值的关联分析。2个环境下共检测到34个与生育期和单株有效穗数相关联的SSR标记位点,其中15个与生育期关联,19个与单株有效穗数关联。RM8095-120bp、RM7102-176bp、RM72-170bp和RM72-178bp是与生育期关联的4个有利等位变异,其载体品种分别是红芒沙粳、日本晴、红芒沙粳和南农粳62401。将这些载体品种中的有利等位变异导入改良材料中,可缩短生育期2.03~9.93d。RM72-182bp是与单株有效穗数关联的有利等位变异,其载体材料为小青种。将小青种中的RM72-182bp条带导入改良材料中可以增加单株有效穗数3个左右。且利用上述载体材料中的有利等位变异改良目标性状时不会对另外2个性状产生影响。
江建华陈兰刘强明赫英俊洪德林
关键词:粳稻生育期株高
水稻6个异交相关性状的SSR关联分析被引量:16
2012年
从水稻核心种质和栽培品种中选取95个品种构成品种总群体,调查该群体6个异交相关性状。选用分布在水稻12条染色体上的93个SSR标记对这95个品种进行基因型鉴定。采用TASSEL软件中一般线性模型对标记与性状间的关联进行分析,发掘有利等位变异和相应载体品种。结果表明:品种总群体中6个异交性状的变异系数为9.9%~62.9%。共检测到22个与异交性状相关联的SSR分子标记,其中8个与剑叶角度相关联,2个与花丝长度相关联,4个与花药长度相关联,1个与柱头长度相关联,3个与柱头外露率相关联,9个与开颖角度相关联。发掘了一批携有优良等位变异且效应值较大的载体品种。携有RM480-197 bp和RM535-170 bp条带的‘无芒早稻’分别对增加剑叶角度和花丝长度效应最大。携有RM311-162bp条带的‘敲冰黄’对增加花药长度效应最大。携有RM498-187 bp条带的‘滇屯502选早’对增加柱头长度效应最大。携有RM206-150 bp条带的‘徐稻5号’对提高柱头外露率效应最大。携有RM311-159 bp条带的‘小白野稻’对增加开颖角度效应最大。这些有利等位变异及其载体品种可用作水稻异交性状遗传改良的亲本。
陈兰张红张启武江建华王洋陈杰丽洪德林
关键词:水稻异交性状SSR分子标记
4个环境下稳定表达的控制粳稻穗角性状的新位点被引量:6
2012年
在4个环境下种植直立穗粳稻品种秀水79与弯曲穗品种C堡及两者杂交后衍生得到的RIL群体254个株系并调查其穗角,运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穗角性状进行遗传分离分析;运用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QTLNetwork 2.0软件和基于多元回归模型的WinQTLcart 2.5软件的复合区间作图法,对穗角性状进行QTL定位。结果发现,1)穗角性状受两对主基因+多基因共同控制,以主基因遗传为主;2)QTLNetwork 2.0检测到8个控制穗角性状的加性QTL,解释表型变异的0.01%~39.89%;WinQTLcart 2.5检测到12个控制穗角性状的加性QTL,可解释表型变异的2.83%~30.60%。检测到的所有QTL分布于第4、5、6、7、9、11染色体上,其中分布于RM3700-RM3600和RM5652-RM410区间的两个主效位点qPA9.2和qPA9.5,以及分布于RM257-OSR28区间的qPA9.7在两种方法和4个环境下均检测到,减效等位基因来自秀水79;3)检测到8对加性×加性上位性互作位点,解释表型变异的0.36%~1.71%。检测到的各个加性和上位性位点均不存在显著的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
牛付安刘健郭媛陈兰江建华洪德林
关键词:粳稻生长环境QTL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