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红

作品数:9 被引量:36H指数:4
供职机构:南京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4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5篇性状
  • 5篇粳稻
  • 3篇异交
  • 2篇异交性状
  • 2篇杂种
  • 2篇杂种优势
  • 2篇QTL
  • 2篇QTL定位
  • 1篇单核体
  • 1篇蛋白
  • 1篇稻穗
  • 1篇豆芽
  • 1篇性状基因
  • 1篇异交率
  • 1篇制种
  • 1篇数量性状
  • 1篇数量性状基因
  • 1篇数量性状基因...
  • 1篇水稻
  • 1篇牛奶

机构

  • 9篇南京农业大学
  • 2篇安徽省农业科...
  • 1篇黑龙江大学
  • 1篇上海市农业科...
  • 1篇河西学院
  • 1篇北京奥瑞金种...

作者

  • 9篇张红
  • 5篇洪德林
  • 4篇江建华
  • 3篇牛付安
  • 2篇刘晓丽
  • 2篇陈兰
  • 1篇周继华
  • 1篇王洋
  • 1篇胡文德
  • 1篇张有富
  • 1篇袁勤
  • 1篇党小景
  • 1篇卢超
  • 1篇王盈盈
  • 1篇孙大运
  • 1篇王晓帅
  • 1篇刘强明
  • 1篇吉家曾
  • 1篇张启武
  • 1篇赵凯铭

传媒

  • 3篇中国水稻科学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作物学报

年份

  • 1篇2021
  • 2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2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粳稻杂种优势遗传基础剖析被引量:6
2012年
为了解控制粳稻产量相关性状及其中亲优势的基因作用类型,利用秀堡RIL群体及其2个回交(BCF1)群体对株高、生育期、单株有效穗数、穗长、每穗颖花数、结实率、一次枝梗数和二次枝梗数8个性状及其中亲杂种优势进行QTL定位。共检测到58个显著的主效QTL(M-QTL),单个M-QTL的贡献率变幅为3.3%~41.9%。77.6%的M-QTL表现为加性效应,15.5%的M-QTL表现为部分或完全显性效应,6.9%的M-QTL表现为超显性效应。共检测到90对显著的双基因上位性QTL(E-QTL)。在RIL群体中检测到44对E-QTL,单对E-QTL的贡献率变幅为1.7%~8.0%,平均3.7%。在XSBCF1群体中检测到27对E-QTL,其中利用BCF1表型值检测到16对E-QTL,单对E-QTL的贡献率变幅为12.7%~78.5%,平均29.2%;利用中亲优势值检测到11对E-QTL,单对E-QTL的贡献率变幅为15.0%~71.8%,平均40.1%。在CBBCF1群体中检测到19对E-QTL,其中利用BCF1表型值检测到12对E-QTL,单对E-QTL的贡献率变幅为2.7%~64.4%,平均30.1%;利用中亲优势值检测到9对E-QTL,单对E-QTL的贡献率变幅为21.7%~64.1%,平均40.0%。在CBBCF1群体中,利用BCF1表型值和中亲优势值都检测到的E-QTL有2对。上述结果表明上位性效应是粳稻秀堡组合杂种优势的主要遗传基础。
江建华刘强明卢超张红刘晓丽党小景牛付安Manamik Caleb BRERIA赵凯铭洪德林
关键词:粳稻杂种优势
粳稻穗角性状优异等位变异的挖掘被引量:2
2013年
为了发掘控制粳稻穗角性状的优异等位变异和携带优异等位变异的载体材料,利用151个SSR标记对95份粳稻品种构成的自然群体进行了基因型鉴定,分析了SSR标记位点间连锁不平衡程度和群体结构,并采用TASSEL软件的一般线性模型对穗角性状与标记变异进行了关联分析。结果表明,151个标记的11 325种位点组合中,无论是共线还是非共线组合,都有一定程度的连锁不平衡存在,育成品种的连锁不平衡程度高于地方品种;自然群体由6个亚群组成;检测到了15个与穗角性状相关联的SSR标记,分布于除第4和第7以外的其余10条染色体上,其中,RM7598、RM3700、RM311和RM1125具有较大的表型变异解释率;并鉴定出23个控制穗角性状的优异等位变异以及7个携带这些优异等位变异的典型载体材料,其中,秀水04和秀水79携有较多的优异等位变异。
牛付安陈兰张红袁勤程灿周继华洪德林
关键词:粳稻
城市消费者对碳标签牛奶的偏好及其异质性研究——基于选择实验法的分析
张红
大豆发芽富硒工艺及硒在豆芽中的分布研究
本文以大豆为原料,筛选适于富硒的大豆品种,采用亚硒酸钠浸泡、发芽过程中用去离子水定期喷雾的方式进行大豆富硒发芽,研究不同浸泡条件下豆芽的生长情况及其对硒的富集量的变化规律。通过培养条件的优化,得到有利于大豆生长及硒富集的...
张红
关键词:大豆豆芽
文献传递
黑木耳交配型的研究
该研究以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1a)沪3菌株为供试材料,通过原生质体单核化和单孢分离技术获得单核体,对黑木耳的交配型进行研究.结果如下:1.黑木耳沪3菌株的菌丝体能制备出较高浓度的原生质体;4.黑木...
张红
关键词:孢子单核体黑木耳
水稻6个异交相关性状的SSR关联分析被引量:16
2012年
从水稻核心种质和栽培品种中选取95个品种构成品种总群体,调查该群体6个异交相关性状。选用分布在水稻12条染色体上的93个SSR标记对这95个品种进行基因型鉴定。采用TASSEL软件中一般线性模型对标记与性状间的关联进行分析,发掘有利等位变异和相应载体品种。结果表明:品种总群体中6个异交性状的变异系数为9.9%~62.9%。共检测到22个与异交性状相关联的SSR分子标记,其中8个与剑叶角度相关联,2个与花丝长度相关联,4个与花药长度相关联,1个与柱头长度相关联,3个与柱头外露率相关联,9个与开颖角度相关联。发掘了一批携有优良等位变异且效应值较大的载体品种。携有RM480-197 bp和RM535-170 bp条带的‘无芒早稻’分别对增加剑叶角度和花丝长度效应最大。携有RM311-162bp条带的‘敲冰黄’对增加花药长度效应最大。携有RM498-187 bp条带的‘滇屯502选早’对增加柱头长度效应最大。携有RM206-150 bp条带的‘徐稻5号’对提高柱头外露率效应最大。携有RM311-159 bp条带的‘小白野稻’对增加开颖角度效应最大。这些有利等位变异及其载体品种可用作水稻异交性状遗传改良的亲本。
陈兰张红张启武江建华王洋陈杰丽洪德林
关键词:水稻异交性状SSR分子标记
粳稻制种相关性状及其杂种优势的分子遗传基础研究和863B遗传背景中A7444渐渗系群体构建
目前,我国杂交籼稻的种植面积已达1733万hm2,约占中国籼稻种植面积的80%,占中国水稻种植面积的一半以上。而杂交粳稻的发展却十分缓慢,粳稻年种植面积828万hm2,以常规粳稻为主,杂交粳稻所占比例不超过5%。不育系异...
张红
关键词:粳稻杂种优势QTL检测
粳稻8个异交相关性状及其中亲优势的QTL定位与遗传分析被引量:3
2013年
为探明控制粳稻异交相关性状及其中亲优势的基因作用类型,利用秀堡RIL群体及其2个回交(BCF1)群体对穗抽出度、剑叶长、剑叶角度、穗剑高度差、倒2叶长、倒2叶角度、穗与倒2叶(穗二)高度差和倒1节间长8个异交相关性状及其中亲优势进行QTL定位。3个群体中共检测到45个显著的主效QTL(M-QTL),单个M-QTL的贡献率变幅为1.5%~80.3%。73.3%的M-QTL表现为加性效应,4.5%的M-QTL表现为部分或完全显性效应,22.2%的M-QTL表现为超显性效应。3个群体中共检测到82对显著的双基因上位性QTL(E-QTL)。RIL群体中检测到43对E-QTL,单对E-QTL的贡献率变幅为1.0%~7.0%,平均2.7%。在以秀水79为父本、与秀堡RIL群体回交的后代(XSBCF1群体)中检测到16对E-QTL,其中利用BCF1表型值检测到11对E-QTL,单对E-QTL的贡献率变幅为11.2%~36.8%,平均21.0%;利用中亲优势值检测到6对E-QTL,单对E-QTL的贡献率变幅为33.1%~76.8%,平均55.0%。在以C堡为父本、与秀堡RIL群体回交的后代(CBBCF1群体)中检测到23对E-QTL,其中利用BCF1表型值检测到16对E-QTL,单对E-QTL的贡献率变幅为6.2%~60.0%,平均24.0%;利用中亲优势值检测到7对E-QTL,单对E-QTL的贡献率变幅为21.3%~44.4%,平均31.0%。上述结果表明,粳稻异交相关性状是由多位点控制的,基因对性状本身的作用类型以加性效应为主;粳稻异交相关性状中亲优势主要遗传基础为超显性效应和上位性效应。
张红江建华刘晓丽吉家曾牛付安张有富洪德林
关键词:粳稻异交性状
粳稻大剑叶角资源的发现及剑叶角度的遗传分析与QTL定位被引量:9
2012年
利用粳稻保持系863B(P1)与A7444(P2)进行配组,构建了P1、P2、F1、B1(F1/P1)、B2(F2/P2)和F26个世代,并对剑叶角度进行遗传分析。调查了P1与P2及BC1F1世代141个单株SSR标记基因型和剑叶角度,构建该组合的SSR标记连锁图谱并定位剑叶角度的QTL。该连锁图谱由79个多态位点构成,全长441.6cM,相邻标记的平均图距为5.6cM。主基因加多基因的遗传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剑叶角度受2对主基因+多基因控制,以主基因遗传为主。单标记分析显示有15个标记与剑叶角度呈极显著相关。利用两种分析软件WinQTLCart 2.5和QTL Network 2.0共同检测到2个控制剑叶角度的QTL(qFLA2、qFLA8)。qFLA2位于RM300-RM145区间,qFLA8位于RM6215-RM8265区间,这两个QTL增效等位基因都来自A7444。
胡文德张红江建华王盈盈孙大运王晓帅洪德林
关键词:粳稻异交率数量性状基因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