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泽
- 作品数:115 被引量:394H指数:13
-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技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 鉴定和检测多种羊泰勒虫的试剂盒及制备方法
- 本发明公开一种用于检测和鉴定对羊吕氏泰勒虫、羊尤氏泰勒虫、绵羊泰勒虫的多重PCR鉴定试剂盒。本发明的鉴定和检测多种羊泰勒虫的试剂盒中包括有三对特异性引物,它们分别是:羊吕氏泰勒虫上、下游引物,羊尤氏泰勒虫上、下游物和绵羊...
- 殷宏罗见勋李有全张晓刘志杰陈泽杨吉飞关贵全牛庆丽任巧云刘爱红刘军龙马米玲岺双庆何海宁
- 文献传递
- 羊源巴贝斯虫未定种甘肃敦煌株的发现被引量:1
- 2011年
- 采用动物接种法将采自甘肃敦煌的15只绵羊血液混合后感染1只除脾绵羊,感染后逐日做血涂片检查。结果显示,在感染后第10天的血片上出现了1种大型巴贝斯虫。虫体形态以双梨子形、单梨子形、圆形及卵圆形为主。在感染后第12天,感染羊体温升至41.1℃。染虫率达到0.125%,之后逐渐下降。无菌采集该羊血液,提取全血基因组,用梨形虫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全长18SrRNA基因,得到长约1 700bp的片段,将其克隆并测序(登录号:HQ730762),与GenBank中的其他巴贝斯虫的序列进行比较,发现其与新疆巴贝斯虫未定种的同源性最高,达到99.8%。本研究发现甘肃敦煌又是一个新疆羊巴贝斯虫未定种的疫源地。
- 马米玲关贵全苟惠天杨吉飞万玉林李有全刘爱红任巧云陈泽王朝文刘志杰罗建勋殷宏
- 关键词:绵羊血液RRNA聚合酶链反应
- 中国部分地区羊泰勒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分类鉴定被引量:34
- 2012年
- 【目的】调查近年来中国羊泰勒虫病的流行现状,并对其分离株进行分子分类学鉴定。【方法】对分离自2005—2011年间的羊血液基因组以及蜱基因组,依次用吕氏泰勒虫、尤氏泰勒虫和绵羊泰勒虫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对阳性样品进行18S rRNA基因的特异扩增和测序分析,并建立系统发育树。【结果】对所有羊血液基因组和蜱基因组的PCR扩增表明,在中国所调查的4省9县市,羊泰勒虫病的流行存在明显差异。甘肃省羊泰勒虫病的发病率和感染率较高,主要呈吕氏泰勒虫和尤氏泰勒虫混合感染,现场调查危害比较严重。新疆喀什仅存在绵羊泰勒虫,调查没有见到临床发病病例。在湖北样品中检测到吕氏泰勒虫,但未发现临床上发病病例。在云南样品中没有检测到羊泰勒虫及其发病病例。【结论】羊泰勒虫病在中国上述区域呈现不同程度的发病率和感染率,该研究为这些区域羊泰勒虫病的综合防治提供了参考依据。
- 李有全彭欲率刘志杰关贵全杨吉飞陈泽牛庆丽罗建勋殷宏
- 关键词:泰勒虫病
- 中国蜱类地理分布及区系分析被引量:70
- 2008年
- 利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中国蜱类的分布和地理区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蜱类呈点状和带状分布;蜱类在中国分布的聚类分析结果与中国的动物地理区划基本一致,但华北区及甘肃、安徽、河南、云南与中国大陆动物区系差异较大。因此,有必要对这些地区作进一步调查。
- 陈泽杨晓军杨晓红刘敬泽
- 关键词:蜱类聚类分析
- 白牦牛中无浆体病原的检测及分子特征分析
- 无浆体病(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是由媒介蜱传播的一类专性细胞内寄生菌引起的疾病。目前,引起无形体病的病原主要包括6种。其中,嗜吞噬细胞无形体能够感染人和多种宿主动物;边缘无浆体、牛无浆体和中...
- 杨吉飞刘志杰牛庆丽关贵全李有全陈泽罗建勋殷宏
- 关键词:无浆体病分子分类
- 文献传递
- 中国蜱类不同宿主类型的主成份分析和聚类分析
- 2008年
- 中国分布的蜱类宿主涉及爬行纲、鸟纲、哺乳纲等3纲20目,约130余种。主成份分析结果表明,9个主成份的累积贡献率仅达到70%以上,进一步的因子载荷分析发现只有极少数蜱类具有宿主特异性;聚类分析结果与其大致相同。因此,中国多数蜱类无明显的宿主特异性,宿主的生态特异性决定了蜱类的分布和宿主范围。
- 杨晓军陈泽杨晓红刘敬泽
- 关键词:蜱类主成份分析聚类分析
- 双芽巴贝斯虫Hsp20一新基因型的发现及生物学特性分析被引量:1
- 2019年
- 为了鉴定分离自甘肃永靖的1株双芽巴贝斯虫Hsp20基因型为一新基因型,参考双芽巴贝斯虫Hsp20核苷酸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对其进行扩增,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进行比对分析。结果显示,扩增获得了700 bp的核苷酸片段。与GenBank中公布的18种不同物种的氨基酸序列构建遗传发育树,结果表明本实验获得的双芽巴贝斯虫与美国株和中国新疆株的亲缘关系最近。对其氨基酸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发现在第31~85位点存在冗余,与公布的Hsp20氨基酸序列存在明显的差异。通过同源建模分析,发现该冗余致使Hsp20蛋白在第7号位形成1个环形结构,从而引起了第3号位的拉伸。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得出,获得的双芽巴贝斯虫甘肃株的Hsp20基因是一新基因型。该基因型的存在为更加准确诊断双芽巴贝斯虫病提供了依据。
- 曲志强张亮罗金陈泽任巧云刘文阁倪军许肖枫吴泽功罗建勋殷宏孙晓林孙晓林
- 关键词:双芽巴贝斯虫基因型生物学特征
- 一种马泰勒虫鉴别检测试剂盒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马泰勒虫鉴别检测的恒温扩增引物组、试剂盒及应用方法,所述检测引物包括一条交叉引物He‑1s2a、外围扩增引物He‑5a和He‑4s、FITC标记的探针引物He‑2a和生物素标记的探针引物He‑3a。利用本...
- 王锦明关贵全刘军龙高闪电刘爱红李有全田占成独军政任巧云罗金陈泽刘光远杨吉飞刘志杰殷宏罗建勋
- 文献传递
- 二十八种药物对亚洲璃眼蜱杀灭效果的观察被引量:6
- 2015年
- 为筛选高效、低毒、广谱的灭蜱药物,采用体外浸渍法,测定了28种药物在推荐浓度下对亚洲璃眼蜱饱血若蜱的杀伤效果,观察处理后3d内蜱的死亡率和40d内的蜕皮率。结果显示,28种药物中噻虫啉、毒死蜱、乙基多杀菌素、苦参碱、乙螨唑、高效氯氟氰菊酯、螺虫乙酯和灭幼脲对亚洲璃眼蜱饱血若蜱具有较好的杀伤效果,蜕皮率分别为0、0、24.33%、33.7%、36.06%、45.45%、51.49%和57.58%,而对照组——蒸馏水处理组和未处理组的蜕皮率分别为96.67%和100%。Duncan’s差异显著性比较结果表明,上述这8种药物处理组与对照组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特别是毒死蜱和噻虫啉在用药后第3天蜱的死亡率分别达到96.33%和48.33%。此外,其他药物处理组蜱的蜕皮率均高于60%。通过本试验,筛选获得例如乙基多杀菌素、苦参碱、噻虫啉等低毒环保且对亚洲璃眼蜱有较高杀伤效果的药物,为研制防控蜱的复方新制剂奠定了基础。
- 卢海燕关贵全任巧云陈泽罗金赵海龙孟庆玲罗建勋殷宏
- 关键词:死亡率
- 一株能防治牛羊腹泻病的菌株
- 本发明涉及公开一株可防治牛羊腹泻病的菌株。本发明菌株为枯草芽孢杆菌,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编号为CGMCC NO:15545。本发明的枯草芽孢杆菌可在草食动物饲养中的应用,也可在制备草食动...
- 李有全李禤关贵全刘军龙刘爱红王锦明殷宏罗建勋刘志杰独军政高闪电刘光远任巧云陈泽杨吉飞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