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万德成

作品数:9 被引量:73H指数:6
供职机构:北京科技大学高效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更多>>
相关领域:金属学及工艺一般工业技术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金属学及工艺
  • 7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5篇力学性能
  • 5篇力学性
  • 4篇高强钢
  • 3篇奥氏体
  • 3篇贝氏体
  • 3篇超高强
  • 3篇超高强钢
  • 2篇低温韧性
  • 2篇韧性
  • 2篇组织与力学性...
  • 2篇显微组织
  • 2篇船板钢
  • 2篇淬火
  • 1篇亚温淬火
  • 1篇中厚板
  • 1篇中厚板生产
  • 1篇碳钢
  • 1篇碳化物
  • 1篇中碳
  • 1篇中碳钢

机构

  • 9篇北京科技大学

作者

  • 9篇万德成
  • 7篇余伟
  • 7篇蔡庆伍
  • 4篇李晓林
  • 4篇董长征
  • 3篇武会宾
  • 3篇张杰
  • 2篇陈雨来
  • 2篇齐越
  • 2篇李亮
  • 1篇张志敏
  • 1篇孙广杰

传媒

  • 3篇材料热处理学...
  • 2篇钢铁研究学报
  • 1篇北京科技大学...
  • 1篇金属学报
  • 1篇金属热处理
  • 1篇材料工程

年份

  • 2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DQP工艺在高强韧中厚板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2011年
在轧后直接淬火的基础上,实施在线热处理已成为国内外生产高强韧中厚板的趋势。提出了直接淬火(DQ)+QP的在线热处理工艺思路,用于制造高强韧中厚板,简称DQP工艺,分析了这种工艺的技术特点,并以实例说明了DQP在线热处理工艺在开发高性能中厚板产品的作用。
万德成余伟李晓林蔡庆伍
关键词:中厚板
Mo和Ni对高强无碳化物贝氏体钢组织转变与力学性能的影响被引量:12
2013年
测定了不含Mo和Ni、含Ni和含Mo三种成分实验钢的CCT曲线,利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观察了连续冷却及轧后空冷条件下三种钢的显微组织变化,并对其力学性能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表明:添加少量Mo和Ni能有效延迟高强无碳化物贝氏体钢CCT曲线中高温铁素体相变,降低Ms点,促进贝氏体相变。Mo和Ni的添加可使实验钢轧后空冷组织由铁素体+粒状贝氏体+M/A混合组织转变为无碳化物贝氏体组织(BF+AR),Ni对贝氏体板条的细化作用比Mo显著,但组织中会出现少量粗大贝氏体;Mo对轧后相变过程中粗大贝氏体的形成有一定抑制作用,可使获得的无碳化物贝氏体组织均匀性更好。Mo和Ni均可有效提高高强无碳化物贝氏体钢的力学性能,其中Ni对抗拉强度的提升作用强于Mo,而Mo则更有利于冲击韧性的提高。含Ni的2#实验钢抗拉强度比不加Ni和Mo的1#实验钢提高252MPa,含Mo的3#实验钢-20℃下冲击吸收功比1#提高11J。
陈雨来董长征蔡庆伍万德成李亮齐越
关键词:MONI高强钢显微组织无碳化物贝氏体
常化后冷却工艺对1600MPa级超高强钢组织性能的影响被引量:6
2014年
为改善高强度钢的塑性和韧性,对中碳低合金马氏体高强度钢分别采用常化后空冷+回火和常化后控冷+回火工艺,研究常化后冷却工艺对钢中残余奥氏体及力学性能的影响.采用扫描电镜获得钢的组织形态,利用X射线衍射和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分析钢中残余奥氏体的体积分数、形貌和分布.发现两种工艺下均得到板条马氏体+残余奥氏体组织,残余奥氏体均匀分布在板条之间,随工艺参数不同,其体积分数在3%~10%变化.常化后加速冷却能显著细化马氏体板条,提高钢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100 MPa以上,冲击功下降4 J.残余奥氏体的体积分数随常化控冷终冷温度的升高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
余伟齐越李亮孙广杰万德成董长征
关键词:超高强钢马氏体残余奥氏体力学性能
热处理工艺对F550船板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被引量:4
2011年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力学性能实验方法,研究了不同热处理工艺对采用控轧控冷工艺生产的60mm厚F550船板钢的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完全淬火回火的热处理方式,经两相区的亚温淬火后回火,材料的综合力学性能更好,特别是低温韧性明显高于前者。完全淬火后回火得到的组织为单一贝氏体,而亚温热处理为贝氏体和细晶铁素体的两相组织。
李晓林余伟万德成张杰武会宾蔡庆伍
关键词:船板钢低温韧性
直接Q&P处理超高强钢的组织与力学性能被引量:3
2014年
为了改善超高强钢的塑韧性,采用轧后直接淬火到马氏体区等温配分的工艺,研究配分时间对中碳低合金超高强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260℃等温配分处理,钢的组织包括初生马氏体、新生马氏体和残留奥氏体,在等温过程中还有碳化物析出和等温马氏体形成。在等温配分过程中,碳由马氏体向奥氏体扩散处于主导地位,残留奥氏体含量不断增加,新生马氏体量减少,塑性和韧性提高。等温配分后期,由于碳化物不断析出消耗碳原子,导致扩散到奥氏体中的碳原子减少,残留奥氏体体积分数增加缓慢。析出相粒子在等温过程中没有明显长大,起到了抵抗马氏体软化的作用。等温60 min具有良好的强度和塑韧性能,抗拉强度1546 MPa、伸长率为15.3%,-20℃冲击功为27.5 J。
万德成陈雨来蔡庆伍
关键词:超高强钢力学性能残留奥氏体
超高强贝氏体钢的回火组织与力学性能被引量:13
2013年
观察并研究了250~600℃区间回火对超高强贝氏体钢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回火温度升高,抗拉强度不断降低,屈服强度先升高后降低,伸长率和冲击功则呈先升高后降低然后再升高变化规律。250~350℃回火,残留奥氏体分解速率缓慢,抑制了板条合并粗化,组织为板条贝氏体+稳定膜状残留奥氏体,析出相粒子尺寸细小,具有良好的强度和塑韧性。特别是在350℃回火时,板条内部有ε碳化物析出,以及位错移动所形成的位错胞状亚结构细化了晶粒,使其具有最佳强韧配合。450℃回火,残留奥氏体大量分解导致组织内部出现链状分布的渗碳体,引起回火脆性。600℃回火,残留奥氏体几乎全部分解,部分区域发生再结晶,塑性和韧性提高而强度明显降低,析出物明显粗化。力学性能的非单调变化归因于钢在回火过程中,既包括板条贝氏体和位错亚结构的回复、再结晶软化过程,也包括残留奥氏体分解与析出相的强化机制。
万德成蔡庆伍余伟董长征
关键词:超高强钢贝氏体回火力学性能
亚温调质对F550级船板钢低温韧性的影响被引量:10
2012年
研究F550级船板钢在820、850和910℃淬火,600℃回火条件下的热处理工艺对其低温韧性的影响。通过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实验方法,分析了组织中多边形铁素体以及M/A岛体积分数、M/A岛的形貌、尺寸及分布情况。结果表明:选择在亚温区850℃淬火后600℃回火试验钢的-80℃低温韧性最佳,达到220 J左右。在完全淬火区910℃淬火后回火,钢的主要组织为贝氏体,且大于2μm的M/A岛数量较多,这些M/A岛在晶间聚集或呈细条状或点列状分布在贝氏体铁素体板条间,这对钢的韧性起到破坏作用。经亚温处理后实验钢的组织为多边形铁素体和粒状贝氏体,铁素体细小且弥散分布。粒状贝氏体中的M/A岛体积分数较完全淬火低,且呈细小圆点状,弥散分布在贝氏体铁素体板条间,可以有效的阻止裂纹的扩展。
李晓林余伟朱爱玲武会宾万德成张杰
关键词:亚温淬火低温韧性贝氏体M
含Nb中碳钢加热过程中的奥氏体晶粒长大规律被引量:12
2013年
研究了加热温度(1000~1250℃)和保温时间(0.5~3.0 h)对一种高Si含Nb中碳钢奥氏体晶粒尺寸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随保温时间延长,加热温度低于1150℃,奥氏体晶粒尺寸增长缓慢;在1150℃以上温度加热,奥氏体晶粒长大趋势显著增加。通过对试验数据进行非线性回归建立了试验钢奥氏体晶粒长大规律的数学模型,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测值吻合很好。
万德成蔡庆伍余伟董长征张志敏
关键词: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奥氏体晶粒长大
淬火温度对550MPa级厚钢板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被引量:14
2012年
为了提高高强厚钢板低温韧性,对550 MPa级厚钢板进行了730—910℃淬火和600℃回火的热处理,研究不同淬火温度对其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亚温区淬火后回火,随淬火温度升高,试样强度和韧性均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淬火温度升高到完全奥氏体区,试样强度进一步升高,但韧性降低.760℃亚温淬火后回火,试样组织为粗大的多边形铁素体,大量呈长条状、针状M/A组元断续分布在铁素体基体和晶界上,严重恶化韧性,力学性能最差.相比完全奥氏体化淬火后回火,850℃亚温淬火后回火,试样具有最佳强韧配合,这是由于组织细化,铁素体的出现增加了大角晶界比例,以及存在大量均匀位错胞状亚结构和稳定薄膜状残余奥氏体引起的.
万德成余伟李晓林张杰武会宾蔡庆伍
关键词:厚钢板淬火温度显微组织力学性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