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文宗
- 作品数:8 被引量:85H指数:4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局部麻醉药佐剂在区域麻醉中的应用进展
- 2023年
- 完善的术后镇痛是加速康复外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周围神经阻滞可提高围手术期安全性、改善患者的满意度、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减轻术后疼痛。超声技术的应用可显著改善麻醉医师实施神经阻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绝大部分局部麻醉药物时效不足。其中,某些药物可延长局部麻醉药作用时间、增强周围神经阻滞的效果。局部麻醉药佐剂主要包括阿片类药物、α2受体激动剂、类固醇等,且神经毒性和组织损伤相关的不良事件较少。因此,深入研究局部麻醉药佐剂在区域麻醉中的风险获益比、优点和局限性,可以为疾病的治疗提供帮助。
- 薛小云支晓雁韩均德徐超倪文宗
- 关键词:神经阻滞区域麻醉
- 老年髋部手术应用不同无菌一次性喉罩全麻的比较及对术后镇痛的影响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 比较3种无菌一次性喉罩用于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身麻醉对老年髋部手术麻醉及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 以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150例老年髋部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驼人组、SLIPA组、可视组,分别给予驼人喉罩、SLIPA喉罩、可视喉罩用于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身麻醉,每组50例。比较3组麻醉效果及喉罩置入情况、呼吸功能指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患者术后各时间段的疼痛程度,并统计患者拔除喉罩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3组麻醉起效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麻醉阻滞持续时间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驼人组的下床活动时间短于SLIPA组、可视组(P<0.05),可视组喉罩置入成功所需时间长于驼人组、SLIPA组,喉罩首次置入成功率高于驼人组、SLIPA组(P<0.05);3组术前、放置喉罩后1 min(T_(1))、5 min(T_(2))、10 min(T_(3))、拔除喉罩时(T_(4))及术毕即刻的呼气末二氧化碳(EtCO_(2))、气道峰压(Peak)、血氧饱和度(SpO_(2))及术后VA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驼人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SLIPA组、可视组(P<0.05)。结论 3种无菌一次性喉罩用于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身麻醉对老年髋部手术麻醉及术后镇痛效果相当,其中驼人牌喉罩可降低拔除喉罩时呛咳发生率,可视性喉罩可提高喉罩置入成功率。
- 邢秀花符先先倪文宗于姗姗
- 关键词:髋骨折
- 酮咯酸氨丁三醇联合舒芬太尼用于下肢骨折手术患者术后镇痛的研究被引量:19
- 2020年
- 目的比较酮咯酸氨丁三醇联合舒芬太尼与单纯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PCIA)对下肢骨折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及术后常见并发症。方法前瞻性纳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和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2017年6~9月收治的37例择期行下肢骨折手术的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舒芬太尼组(S组,n=17)和酮咯酸氨丁三醇联合舒芬太尼组(K组,n=20)。术后均采用PCIA作为主要镇痛方式,两组患者的PCIA参数设置相同。记录术后即刻、2 h、4 h、8 h、12 h、18 h、24 h、36 h、48 h静息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活动VA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记录各时间点舒芬太尼用量,并比较术后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S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为(13.66±1.96)h,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发生率分别为29.41%、11.76%、29.41%。K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为(7.68±1.02)h,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发生率分别为10.00%、5.00%、10.00%。两组患者术后即刻、2 h、4 h、8 h、12 h、18 h、24 h、36 h、48 h的静息VAS评分、活动VAS评分、镇静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组相比,K组患者术后2 h、4 h、8 h、12 h、18 h、24 h、36 h、48 h的舒芬太尼用量均减少,恶心发生率较低,K组患者的排气时间早于舒芬太尼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酮咯酸氨丁三醇联合舒芬太尼PCIA在下肢骨折手术患者中能发挥良好的镇痛镇静效果,节省了阿片类药物的用量,且有助于减少恶心发生率、促进患者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可安全用于术后镇痛。
- 倪梦雅陈潇潇倪文宗张弩崔德荣
- 关键词:下肢骨折手术静脉自控镇痛酮咯酸氨丁三醇舒芬太尼
- 地塞米松对俯卧位术后咽喉疼痛的预防性作用被引量:4
- 2020年
- 目的探索地塞米松对全身麻醉俯卧位手术术后咽喉疼痛(postoperative sore throat, POST)的预防性作用。方法选择拟行全身麻醉下腰椎手术的患者共计240例,性别不限,年龄18~65岁,ASA分级Ⅰ级或Ⅱ级,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A组)、地塞米松5mg组(B组)和地塞米松10mg组(C组),每组各80例。全身麻醉诱导前15min分别静脉注射生理盐水,5、10mg地塞米松,观察术后2、6、24、48h POST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观察术后声音嘶哑和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结果术后2、6、24h时,B组(静止痛分别为18%、23%和13%;吞咽痛分别为22%、28%和15%)和C组(静止痛分别为12%、15%和8%;吞咽痛分别为15%、18%和10%)POST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静止痛分别为36%、42%和25%;吞咽痛分别为40%、49%和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2、6、24、48h,B组和C组术后POST疼痛VAS分值明显小于A组(P<0.05),且相比于B组,C组术后2、6、24h咽喉吞咽痛疼VAS分值更低(P<0.05)。术后2、6、24、48h,B组(29%、24%、21%、12%)和C组(19%、16%、13%、8%)术后声音嘶哑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49%、45%、37%、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B组(21%)和C组(13%)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结论术前预防性静脉注射5mg或10mg地塞米松可有效降低全身麻醉俯卧位手术后咽喉疼痛、声音嘶哑和恶心呕吐的发生率,而10mg地塞米松可更加有效地减轻POST的严重程度。
- 徐成张慧文周全红陆捷倪文宗
- 关键词:地塞米松俯卧位手术恶心呕吐
- 老年患者单侧下肢手术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剂量的选择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用于老年患者单侧下肢闭合性骨折内固定手术的剂量。方法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学会分级为Ⅰ~Ⅲ级且年龄≥65岁的老年患者60例,采用Dixon的up-and-down序贯法,第1例老年患者的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剂量设定为15mg,如阻滞完善则下1例患者的罗哌卡因剂量减少1个梯度(2.5mg),阻滞不全则下1例患者的罗哌卡因剂量增加1个梯度,直至研究结束。应用Probit回归分析计算罗哌卡因用于老年患者下肢手术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的局部麻醉药剂量及95%可信区间(CI)。记录术中、术后不良反应及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情况。结果老年患者行单侧下肢闭合性骨折内固定手术的罗哌卡因最高剂量为17.5mg,50%的老年患者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下行下肢手术有效的局部麻醉药剂量(ED50,即最低有效剂量)为12.07mg(95%CI为10.93~13.29mg),95%的老年患者有效的局部麻醉药剂量(ED95)为16.77mg(95%CI为14.95~21.90mg),99%的老年患者有效的局部麻醉药剂量(ED99)为18.71mg(95%CI为16.30~25.78mg)。15.03mg对应85%的有效率,16.08mg对应92%的有效率。所有患者术中均未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围术期未出现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术后出现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后头痛1例,经对症治疗后快速缓解。结论在老年患者下肢手术中应用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是安全的,选择15mg的剂量可基本满足老年患者下肢手术的麻醉需要。
- 杨永刚严海倪文宗葛东明
- 关键词: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老年患者下肢手术
- 超声引导下连续股神经阻滞在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镇痛中的应用被引量:45
- 2012年
- 目的研究超声引导下连续股神经阻滞(CFB)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在静脉吸入复合全身麻醉下完成单侧TKA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超声引导下CFB组(试验组)和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CIA)组(对照组),每组20例。记录各组患者在术后不同时间点静息及运动状态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不同时间段吗啡消耗量及其相关不良反应、总体满意度等指标。结果试验组在术后各时间点静息及运动状态时的疼痛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值均<0.01)。试验组在各时间段吗啡用量及72h总用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值分别<0.01、0.05)。试验组在术后1、2、4h的股四头肌肌力显著弱于对照组(P值均<0.01)。试验组的阿片类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85%(P<0.01)。试验组的总体满意率为9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0%(P<0.01)。结论超声引导下的CFB能有效缓解TKA术后疼痛,减少阿片类镇痛药物的使用量及相关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 倪文宗李颖川王爱忠
- 关键词:股神经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镇痛超声
- 七氟醚复合丙泊酚麻醉对MCI大鼠胫骨骨折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及机制被引量:9
- 2020年
- 目的探讨七氟醚复合丙泊酚对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大鼠胫骨骨折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方法 2019年选取5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七氟醚组、丙泊酚组、复合麻醉组(各14只)。对照组仅切开皮肤后缝合,其他3组以结扎双侧颈总动脉法制备MCI大鼠模型,然后将模型制备成功的七氟醚组3%七氟醚吸入3 h;丙泊酚组尾静脉输注丙泊酚3 h(40 mg/kg),复合麻醉组吸入1. 7%七氟醚并给予丙泊酚(20 mg/kg),3 h。然后在骨折切开复位固定术后7 d,做旷场实验、Y迷宫实验测定大鼠认知功能,测定海马CA1区计数神经元存活数量。采用免疫荧光法和Western blot法测定海马核不均一性核糖核蛋白A2(hnRNP A2)与γ-氨基丁酸A型受体α1亚基膜蛋白(GABAA-α1)的表达。结果 4组旷场实验的活动总路程、中央区活动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 0. 05);Y迷宫实验中,七氟醚组、丙泊酚组新异臂停留时间百分比低于对照组和复合麻醉组(P <0. 05),但对照组与复合麻醉组、七氟醚组与丙泊酚组差异无显著性(P>0. 05)。七氟醚组、丙泊酚组海马CA1区存活的神经元数目比低于对照组和复合麻醉组(P <0. 05),对照组和复合麻醉组、七氟醚组与丙泊酚组差异性无显著性(P <0. 05);与对照组比较,七氟醚组、丙泊酚组和复合麻醉组的hnRNP A2表达上调(P <0. 05),七氟醚组、丙泊酚组GABAA-α1表达下调,复合麻醉组差异无显著性;与复合麻醉组比较,七氟醚组、丙泊酚组的hnRNP A2表达上调,GABAA-α1表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七氟醚复合丙泊酚麻醉不会加重MCI大鼠胫骨骨折术后认知功能,其机制可能与七氟醚复合丙泊酚麻醉稳定GABAA-α1的表达、上调hnRNP A2表达有关。
- 倪梦雅陈潇潇倪文宗
- 关键词:七氟醚丙泊酚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术后
- 浮针埋线疗法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观察被引量:4
- 2009年
- 目的观察浮针埋线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60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浮针埋线组(n=32,以18G套管针在皮下运针并埋线治疗)和对照治疗组(n=28,将18G套管针置入皮下后,仅以采用相同运针手法进行治疗而不做皮下埋线)。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3 d、7 d以及14 d对患者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身体机能状态(PS)和患者满意度(PPS)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指标进行评价。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浮针埋线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各时点疼痛强度、身体机能状态和患者满意度评分呈明显下降(P〈0.05);与对照治疗组相比,浮针埋线组患者治疗后各时点疼痛强度、身体机能状态和患者满意度评分亦呈明显下降(P〈0.05-0.01)。不良反应:浮针埋线组及对照治疗组分别出现5例和1例皮下出血。结论浮针埋线疗法对患者疼痛程度和生活质量均有显著改善作用。
- 陆捷倪文宗姜桢
- 关键词:神经痛埋藏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