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刁垠泽

作品数:46 被引量:156H指数:8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0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 6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7篇医药卫生
  • 2篇机械工程
  • 2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生物学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26篇颈椎
  • 14篇手术
  • 11篇颈椎后
  • 9篇骨化
  • 8篇韧带
  • 8篇韧带骨化
  • 8篇纵韧带
  • 8篇先天
  • 8篇后纵韧带
  • 8篇后纵韧带骨化
  • 7篇后路
  • 7篇畸形
  • 6篇先天性
  • 6篇脊柱
  • 6篇侧凸
  • 5篇前路
  • 5篇颈椎后凸畸形
  • 5篇颈椎前路
  • 5篇后凸
  • 5篇后凸畸形

机构

  • 46篇北京大学第三...
  • 1篇威海市立医院
  • 1篇保定市第一中...
  • 1篇江门市五邑中...
  • 1篇北京市昌平区...
  • 1篇北京大学国际...
  • 1篇兵器工业北京...

作者

  • 46篇刁垠泽
  • 40篇孙宇
  • 31篇潘胜发
  • 30篇张凤山
  • 27篇周非非
  • 27篇陈欣
  • 23篇王少波
  • 20篇张立
  • 16篇刘忠军
  • 8篇夏天
  • 6篇刘晓光
  • 5篇李危石
  • 5篇张立
  • 4篇张一龙
  • 3篇党耕町
  • 3篇马庆军
  • 2篇姜亮
  • 2篇于淼
  • 2篇陈安富
  • 2篇韦峰

传媒

  • 10篇中国脊柱脊髓...
  • 7篇中华骨科杂志
  • 4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中华骨与关节...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脊柱外科杂志
  • 1篇组织工程与重...
  • 1篇骨科临床与研...
  • 1篇中国康复医学...
  • 1篇第7届长征脊...

年份

  • 3篇2023
  • 4篇2022
  • 2篇2021
  • 3篇2020
  • 3篇2019
  • 5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6
  • 4篇2015
  • 7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09
  • 1篇2006
4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目标基因测序技术检测后纵韧带骨化致病基因突变
目的 建立目标基因测序技术,对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患者的11个已知致病基因进行突变筛查,探讨OPLL与致病基因突...
陈欣张凤山潘胜发王少波张立刁垠泽周非非赵衍斌刘晓光刘忠军孙宇
关键词:后纵韧带骨化致病基因
一期前后联合入路截骨矫形治疗先天性颈椎侧凸被引量:9
2016年
目的:探讨一期前后路联合入路半椎体切除、环形截骨矫形术治疗先天性颈椎侧凸畸形的可行性、安全性,评价其初步疗效。方法:2009年12月~2013年11月应用一期前后路联合入路半椎骨切除、环形截骨矫形术治疗13例颈椎半椎体畸形导致的先天性颈椎侧凸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资料,观察临床效果。统计神经根、脊髓、椎动脉、硬膜囊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对比分析术前和术后颈椎CT冠状面重建图像上颈椎侧凸结构曲线和颈椎或者上胸椎的代偿曲线(Cobb角)。结果:13例患者中男8例,女5例。年龄5~15岁(9.2±3.4岁)。11例接受一期前路截骨、后路截骨矫形内固定融合、前路内固定融合术;2例接受一期前路截骨、后路截骨矫形内固定融合术,术后Halovest支具固定3个月。手术时间210.520min(324±92min),m血量150~1000ml(585±319m1)。5例术后出现凸侧神经根刺激症状,4例在术后6个月时完全缓解,1例在术后24个月时肱三头肌肌力仍为3级。随访24—60个月(30.0±12.4个月),颈椎侧凸结构曲线Cobb角由术前9°-45°(28.3°±11.0°)矫正至0°~25°(6.9°±7.8°),矫正率为44.4%~100%[(78±24)%];颈椎或者上胸椎的代偿曲线Cobb角由术前0°-25°,(21.8°±5.8°)矫正至3°-23°(5.5°±4.3°),矫正率为8%~75%[(37±33)%]。末次随访时,患者头颈肩部外观显著改善。结论:采用一期前后路联合入路半椎体切除、环形截骨矫形术治疗先天性颈椎侧凸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初步临床及影像学效果满意。
孙宇张凤山潘胜发张立于淼刁垠泽陈欣周非非赵衍斌
关键词:半椎体
颈椎椎板成形术后脊髓后移的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21
2013年
目的探讨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后脊髓后移的影响因素及其规律。方法2008年2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压迫性颈脊髓病患者经筛选后43例纳入本研究,均接受C3-C7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男32例,女11例;年龄33-78岁,平均57.9岁。脊髓型颈椎病伴发育性颈椎管狭窄30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13例。门轴侧关节突螺钉锚定法2l例,保留门轴侧肌肉韧带复合体的钛缆悬吊法22例。术前、术后3个月颈椎中立位MRI正中矢状面测量各节段代表脊髓及硬膜囊后移的参数:脊髓前缘后移,脊髓后缘后移,硬膜囊前缘后移,硬膜囊后缘后移;将齿突与T1椎体后下角的连线定义为E线,其长度为E值,从每个基准点向E线作垂线,每个垂线段的长度为Px(x=l-6),得到代表每个节段局部曲度的参数下100×Px/E);以颈椎曲度指数(curvature index,CI)表示颈椎整体曲度。对以上参数进行线性相关分析。结果硬膜囊前缘后移在不同水平无明显变化,脊髓前缘后移、脊髓后缘后移与硬膜囊后缘后移则随所处节段小同而相应发生变化,且三者的变化具有一致性。脊髓后缘后移最大值位于C5,6水平,但G5,6水平脊髓后缘后移与CI无相关性。相关分析表明脊髓后缘后移与硬膜囊后缘后移呈高度线性相关,与(100×Px/D)具有较低的相关性。结论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脊髓的后移程度与同水平硬膜囊的后移程度高度相关,与局部曲度相关性较弱,与颈椎整体曲度无相天性。
刁垠泽孙宇王少波张凤山潘胜发刘晓光刘忠军
关键词:颈椎脊髓压迫症脊髓
一期前后路楔形椎切除环形截骨术在先天性斜颈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采用一期前后路联合入路楔形椎切除、环形截骨矫形术治疗由于颈椎侧凸畸形或颈胸椎联合侧凸畸形导致的先天性斜颈,探讨手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观察初步临床效果.方法:先天性斜颈是指小儿出生时就存在斜颈,主要原因是由于颈椎或者...
孙宇张凤山潘胜发刁垠泽陈欣
关键词:斜颈
密歇根手功能简表评估平山病患者手功能障碍状况的研究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探讨密歇根手功能简表评估平山病患者手功能障碍状况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2011年8月至2016年12月间接受手术治疗的27例平山病患者纳入研究。均为男性;年龄13~27岁,平均(19.0±3.3)岁。手术节段包括C4~C7节段18例,C3~C6节段6例,C4~C6节段2例,C5~T1节段1例。应用密歇根手功能简表评估平山病患者手功能障碍状况及其手术后疗效,并采用颈椎X线片观察内植物情况。对于术后随访时密歇根手功能简表中未明显改善的维度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并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随访时间12~84个月,平均(41.1±20.2)个月。颈椎X线显示所有病例随访期间内固定位置满意,未见内固定松动或断裂。术前密歇根手功能简表6个维度中5个维度(整体功能、自我满意度、外观、日常生活能力、工作或学习)评分较低,其中整体功能评分最低。末次随访时密歇根手功能简表总分及其中4个维度较术前有明显改善,总分由术前(38.44±5.83)分提高至(43.19±4.47)分,整体功能由术前(5.19±1.36)分提高至(6.37±1.15)分,自我满意度由术前(5.56±1.22)分提高至(6.60±1.05)分,日常生活能力由术前(6.33±1.84)分提高至(7.60±1.47),工作或学习由术前(6.85±1.75)提高至(7.67±1.3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外观和疼痛两个维度手术前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据文献报道术前病程、发病年龄、受累肢体可能影响平山病患者术后的疗效,故将此3项因素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病程长度为外观维度的危险因素,术前病程长度的最佳预测阈值为1.75年。结论颈椎前路手术治疗平山病患者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密歇根手功能简表可以用来评估平山病患者术前手功能障碍状况和手术疗效。
赵衍斌张一龙孙宇王少波张立张凤山潘胜发刁垠泽陈欣周非非
关键词:脊髓压迫症肌萎缩
颈椎前路椎间撑开复位器
一种颈椎前路椎间撑开复位器,用于颈椎前路手术中的颈椎撑开复位,包括:复位器,用于与待复位的颈椎椎体连接,并通过垂直方向的连续移动带动所述椎体调整复位以实现对所述椎体顺列的校正;撑开器,与所述复位器连接,通过调整所述复位器...
刁垠泽王少波孙宇刘忠军
文献传递
颈椎后路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术中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9
2018年
目的 :探讨颈椎后路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的术中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6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颈椎组住院接受颈椎后路手术的患者,患者主要诊断包括脊髓型颈椎病、颈椎外伤、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等。筛选出术后发生SSI的病例(SSI组)。再从未感染的患者中按1∶4的比例随机抽取对应数量的患者作为对照(非感染组)。收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术前改良JOA(m JOA)评分、术前诊断、手术方式、内科合并症情况、体质量指数(BMI)、吸烟史、术中出血量、术中放置引流管数量、术中回输血量、手术节段以及手术时间等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进行二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与SSI相关的术中危险因素,并进一步使用受试者工作曲线分析确定危险因素的临界值。结果:10年间共有3720例患者在我院骨科颈椎组接受颈椎后路手术,手术方式主要包括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侧块螺钉固定术、颈后路椎管后壁切除+侧块螺钉固定术。其中13例患者发生SSI,发生率为0.35%(13/3720),女3例,男10例,年龄为58.38±2.52岁。从未发生SSI的患者中随机抽取5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非感染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术前m JOA评分、术前诊断、手术方式、内科合并症情况、BMI、术中输血量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吸烟、术中出血量、术中放置引流管数量、手术节段以及手术时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将有统计学差异的五个因素纳入二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为颈椎后路术后SSI的独立术中危险因素;其临界值分别为180ml及84.5min。结论:术中出血量多、手术时间长,术后发生SSI的风险高。
张一龙孙宇王少波张立张凤山潘胜发刁垠泽陈欣周非非赵衍斌袁晓宁
关键词:颈椎后路手术手术部位感染
多发颈椎不连综合征的影像学特点与外科诊疗策略
2021年
目的:分析多发颈椎不连综合征(multilevel cervical disconnection syndrome,MCDS)的影像学特点及外科诊疗策略。方法:2004年3月~2021年6月,我院收治MCDS患者共7例,男性3例,女性4例;年龄5~46岁(中位年龄12岁)。7例MCDS患者中,平均椎体发育不良节段数3.6±1.3个节段,平均椎弓不连节段数5.7±1.5个节段,局部后凸角平均-92.2°±20.2°,C2-7 Cobb角平均-68.6°±31.0°,T1倾斜角(T1 slope,T1S)平均-12.5°±12.5°,后凸顶点位于C4节段1例,C5节段5例,T1节段1例;术前改良日本骨科学会评分(mJOA评分)8.5~14分(平均12.6±2.1分),其中1例患者伴有吞咽困难。记录患者预矫形方式及手术方式,入院时、预矫形后、术后及末次随访影像学参数,神经功能及并发症。结果:1例术前接受颅骨牵引,3例接受平衡悬吊牵引,3例接受联合牵引,经术前牵引预矫形后,局部后凸角矫正率为60.8%。1例接受手术松解、Halo-vest外固定治疗,1例接受前路矫形内固定手术,1例接受后路矫形固定融合术,4例接受前-后联合手术治疗,手术固定6.0±2.1个节段,2例患者出现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接受翻修手术。术后随访时间6~84个月(41.2±32.0个月),末次随访局部后凸角平均-27.9°±11.6°,矫正率69.7%,C2-7 Cobb角平均-13.3°±28.4°,T1S平均4.9°±17.9°;术后mJOA评分10.5~17分(15.7±2.3分),改善率78.3%。对比手术前后临床及影像学指标,mJOA评分、C2-7后凸角、局部后凸角及T1S有统计学差异。结论:MCDS影像学上主要表现为前方椎体发育不良伴多节段椎弓不连,继发严重后凸畸形。治疗策略可采取术前牵引预矫形并前路多节段椎体切除重建、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
夏天孙宇潘胜发周非非刁垠泽陈欣赵衍斌张凤山张立王少波
第2至第7颈椎与第3至第7颈椎椎板成形术后脊髓前间隙的MRI测量比较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 了解第2至第7颈椎(C2~7)椎板成形术对脊髓前间隙(ACS)的影响,并与传统的第3至第7颈椎(C3~7)椎板成形术比较,为合理的向头侧扩大减压范围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8年2月至201 1年10月行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57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减压节段的不同分为C3~7组(32例)和C2~7组(25例).比较各组手术前后神经功能、颈肩痛以及颈椎曲度;测量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MRI上C2~3至C7 ~T1各节段ACS数值.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后神经功能均有显著改善,颈肩痛程度及颈椎曲度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3~7组在C2~3及C3~4水平上ACS分别为6.13 mm(95% CI:5.71 ~6.55)和6.60 mm(95% CI:6.10 ~7.11),与之相比,C2~7组在C2~3及C3~4水平上ACS分别增加2.5 mm和2.1 mm,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在C4~5及以下水平ACS无明显差异.结论 与传统的C3~7单开门椎板成形术相比,向头侧扩大减压至C2,可以在C2~3及相邻的C3~4水平获得更大的ACS;当C3~4水平脊髓前方致压物在中矢径>6.10 mm时,行C3~7减压可能造成该水平脊髓减压不充分,应考虑向头侧扩大减压范围.
刁垠泽孙宇王少波张凤山潘胜发刘晓光刘忠军
关键词:颈椎脊髓磁共振成像脊髓压迫症
脊柱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与治疗——附36例报告被引量:14
2011年
目的:探讨脊柱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的诊断与外科治疗方法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脊柱MM患者36例的临床资料,平均年龄为55.5岁(34~78岁)。患者均有局部疼痛;伴有神经功能损害25例。26例行CT引导下穿刺活检,24例病理诊断为骨髓瘤,1例为淋巴瘤,1例为软骨组织;5例手术取得病理;5例通过骨髓穿刺涂片诊断。16例化疗(其中4例有难以控制的骨痛,神经损害轻或进展缓慢者辅以放疗,1例行骨髓移植),其中9例伴神经功能损害,7例脊柱不稳定(因骨质疏松严重或一般状况差而不宜手术);16例神经损害严重或进展迅速、脊柱不稳定者手术治疗(15例行化疗者中3例辅以放疗,1例行骨髓移植;2例行两次手术),其中14例伴神经功能损害,13例脊柱不稳定;2例放弃治疗;2例因失访而治疗不详。结果:32例获随访,平均随访31.5个月(2~108个月),20例存活,12例死亡,死亡者平均存活19.4个月(2~40个月)。化疗者6例死亡,1例失访,9例存活;存活者中3例伴神经功能损害,其中1例仅化疗,神经功能无明显改善;2例放疗+化疗,神经功能均有改善;5例脊柱不稳定,4例仅化疗,其中1例压缩骨折进一步加重,1例行放疗+化疗,症状缓解,但无随访影像学资料;7例患者化疗平均9.1个月后,病灶区未见明显成骨反应。16例手术者4例死亡,1例失访,11例存活,存活者中9例伴神经功能损害,其中77.8%(7/9)有神经功能改善;11例术前脊柱不稳定者,平均随访45.9个月,脊柱保持稳定;一期手术存活者有9例,3例前路,3例后路,3例前后联合入路,随访52个月(5~108个月),各手术入路患者临床效果相似。结论:CT引导下病灶穿刺活检是确诊MM的安全、有效的手段。放疗与手术均可改善MM患者的神经功能,但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脊柱不稳定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姜亮袁伟刘晓光柳晨刁垠泽韦峰刘忠军党耕町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脊柱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