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比较射频消融术和椎间孔镜下椎间盘摘除术治疗椎间盘源性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10年8月~2012年5月收治的腰椎椎间盘源性痛患者16例,其中男9例,女7例,平均年龄37.5岁(26~49岁)。均采用C形臂X线机引导下椎间盘穿刺。10例采用射频消融术治疗,6例采用椎间孔镜下椎间盘摘除术的方法。观察手术时间、疼痛改善情况以及术后疼痛复发情况。疼痛改善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法评估。结果射频消融术的手术时间平均为34 min,VAS评分由术前的7.5分降至术后的0.8分,有3例术后半年内再次出现疼痛。椎间孔镜下椎间盘摘除术的手术时间平均为78.8 min,VAS评分由术前的7.7分降至术后的1.2分,术后有1例出现椎间盘突出复发。结论射频消融术和椎间孔镜下椎间盘摘除术均可有效缓解椎间盘源性腰痛,前者的损伤小,但有一定的复发率,后者手术时间长,复发率较低。
目的比较旋转平台高屈曲假体(Depuy,RPF)与旋转平台标准假体(Depuy,RP)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早期临床效果的差异。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因膝关节骨关节病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并使用RP或RPF假体的患者进行随访。比较使用两种假体的患者术后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美国特种外科医院(the hospital special surgery,HSS)评分、主动高屈曲动作的能力和髌骨摩擦音的发生率;影像学检查测量术后髌骨倾斜角及Insall-Salvati比值。结果共计随访患者48例(55膝),其中使用RP假体15例(18膝),RPF假体33例(37膝),平均随访时间18.7个月(7~31个月)。术后膝关节ROM:RP组(124.17±12.04)°,RPF组(121.41±14.06)°;HSS评分:RP组(94.00±4.61)分,RPF组(92.59±4.44)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能够完成蹲起等高屈曲动作的比率:RP组44.4%,RPF组37.8%(P=0.64);髌骨摩擦音发生率:RP组5.56%,RPF组16.22%(P=0.27),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影像学结果显示,术后RPF组InsallSalvati比值(1.022±0.087)显著低于RP组(1.077±0.082),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3);术后两组间髌骨倾斜角RPF组(3.70±1.72)°,RP组(3.67±1.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6)。结论在TKA术中使用RP及RPF假体的患者,术后短期随访膝关节疼痛及功能均有显著改善。高屈曲旋转平台假体相对于标准假体并未显现出在术后关节最大屈曲度、HSS评分和高屈曲活动能力方面的显著优势。同时,高屈曲假体组术后髌骨摩擦音发生率有高于标准假体组的趋势,但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