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宋晓晶

作品数:66 被引量:232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度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机械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7篇期刊文章
  • 15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62篇医药卫生
  • 2篇机械工程
  • 2篇理学
  • 1篇生物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1篇电针
  • 9篇经络
  • 8篇穴位
  • 8篇针灸
  • 8篇细胞
  • 8篇红外热像
  • 8篇成像
  • 7篇穴区
  • 7篇血流
  • 7篇酒精
  • 7篇酒精性
  • 7篇酒精性肝损伤
  • 7篇肥大
  • 7篇肝损伤
  • 6篇荧光
  • 6篇荧光素
  • 6篇针刺
  • 6篇激光
  • 6篇红外热像图
  • 5篇荧光素钠

机构

  • 66篇中国中医科学...
  • 12篇北京中医药大...
  • 4篇中国中医科学...
  • 3篇河南中医药大...
  • 2篇中国农业大学
  • 2篇中国中医科学...
  • 2篇亚宝药业集团...
  • 1篇长春中医药大...
  • 1篇承德医学院
  • 1篇北京市海淀区...
  • 1篇新奥集团
  • 1篇深圳市卓先实...

作者

  • 66篇宋晓晶
  • 31篇王淑友
  • 30篇张栋
  • 26篇李顺月
  • 23篇张维波
  • 18篇贾术永
  • 17篇王广军
  • 12篇李宏彦
  • 10篇马惠敏
  • 9篇罗明富
  • 8篇蒋瑾
  • 7篇王燕平
  • 7篇马慧敏
  • 6篇陈冰俊
  • 6篇张金铃
  • 4篇李荫龙
  • 3篇屈箫箫
  • 3篇文梅
  • 2篇白晓东
  • 2篇佘锐萍

传媒

  • 6篇针刺研究
  • 5篇中国中医基础...
  • 3篇激光生物学报
  • 3篇中国针灸
  • 3篇陕西中医
  • 3篇辽宁中医杂志
  • 2篇World ...
  • 2篇中医杂志
  • 2篇北京中医药大...
  • 2篇中华中医药杂...
  • 2篇中医学报
  • 1篇首都医药
  • 1篇医用生物力学
  • 1篇生物化学与生...
  • 1篇红外
  • 1篇解剖学杂志
  • 1篇云南中医学院...
  • 1篇中国运动医学...
  • 1篇中国组织化学...
  • 1篇世界科学技术...

年份

  • 1篇2024
  • 4篇2023
  • 4篇2022
  • 5篇2021
  • 8篇2020
  • 4篇2019
  • 5篇2017
  • 5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4篇2012
  • 7篇2011
  • 10篇2010
  • 2篇2009
6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经络实质之一:筋膜-间隙-组织液系统——实验验证与生物学意义
目的:应用特殊染料示踪法进行透明鱼循经低流阻通道的可视化研究,并探索其组织结构以及通道中间质流动情况。方法:本研究使用微量注射泵将20-25μL的阿尔新蓝(Alcian blue dye, AB)溶液按2μL/min匀速...
宋晓晶王泽王广军贾术永李宏彦熊枫张维波
关键词:经络组织液筋膜
文献传递
针刺、电热针和激光照射方法对穴区温度的影响被引量:8
2010年
目的:了解不同刺激方法作用于穴位后产生温度效应的差异,为经穴的基础研究和针灸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红外热像方法观察针刺、电热针、激光照射刺激曲池穴后,分析比较曲池及大肠经上相邻的三个穴位的温度变化情况。结果:①不同方法刺激曲池穴,引起曲池穴升温效应由强到弱依次为电热针>激光照射>针刺。②电热针、激光照射曲池穴均能使温溜、手三里、肘穴区温度升高;而针刺对曲池、温溜、手三里穴均为降温效应,对肘穴为升温效应。结论:大肠经上的不同穴位接受不同刺激后出现的反应有所差异,其中电热针的升温效果明显高于其他刺激法。
马惠敏张栋宋晓晶李顺月
关键词:针刺感应电热针电磁波谱治疗仪
针灸对轻症酒精性肝损伤大鼠的影响
目的 观察电针“太冲”穴对轻症酒精性肝损伤大鼠的作用,探讨电针改善轻症酒精性肝损伤的可行性.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太冲组和非穴组,每组10只.白酒灌胃制造轻症酒精性肝损伤模型.电针治疗组分别电针双侧“太冲...
王淑友宋晓晶陈冰俊张栋李顺月马惠敏
关键词:电针太冲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LED灯和光电治疗仪照射对穴区皮肤局部组织温度及血流
目的:通过联合使用红外热成像和激光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观察LED灯和光电治疗仪照射治疗后上肢穴区温度和微循环血流灌注变化,了解LED灯和光电治疗仪照射对穴区温度与血流灌注的影响.方法:10例健康受试者,分别使用LED照射...
王淑友宋晓晶李顺月李荫龙文梅张栋
关键词:光电治疗仪穴位微循环
结扎大鼠经脉对脏器形态与系数影响的初步观察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探索结扎法堵塞循经低流阻通道,制造经脉不通大鼠模型的方法,对大鼠的脏器形态与系数的影响。方法将31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10只,胃经结扎组10只和肾经结扎组11只。使用线结扎法阻断大鼠的胃经和肾经低流阻通道,制造经脉不通模型,观察造模后第7周大鼠脏器系数及脏器剖检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胃经结扎组心脏系数、肾脏系数显著升高(P<0.05);肾经结扎组肾上腺系数显著升高(P<0.01),附睾系数显著降低(P<0.01)和前列腺系数显著降低(P<0.05)。解剖肉眼观察发现,胃经结扎组心脏、肾脏、睾丸明显形态大小异常,腹部异常血肿物;肾经结扎组精囊、附睾和盲肠出现异常,1例胸腹腔脏器结构异常。结论结扎法制备经脉不通病理模型可对大鼠相关脏器产生影响,结扎不同经脉出现不同的脏器异常,部分验证了经脉与脏腑之间的关系。
叶丰瑶王燕平张维波佘锐萍刘天龙贾术永王广军宋晓晶李宏彦黄琰顾鑫
关键词:经脉脏器结扎
电针大鼠足三里穴对胃缺血再灌注过程中胃组织E选择素表达的影响
2010年
目的:通过电针刺激胃缺血再灌注大鼠足三里穴,观察电针对缺血再灌注状态胃组织中E选择素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正常组、胃缺血再灌注组(对照组)和电针刺激病理模型组,使用免疫组化方法分别观察电针足三里穴前后3组胃组织中E选择素的表达。结果:(1)对照组大鼠胃组织,E选择素表达面积较正常组大鼠的有显著升高(P<0.01);(2)电针组大鼠胃组织,E选择素表达面积较对照组的均有所降低,但是没有统计学差异;(3)电针组胃组织,E选择素表达面积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电针刺激足三里穴在胃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对胃黏膜组织的微血管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E选择素表达有减少的趋势。
李顺月李澎涛张栋屈箫箫宋晓晶
关键词:足三里穴E选择素
小型猪四肢荧光素钠循经迁移的初步观察被引量:8
2020年
经络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概念.以往大量的研究表明,经络存在于间质中,其中可能有组织液的流动.荧光素钠是一种亲水的小分子荧光物质,用经络定位仪测量5只健康小型猪四肢的低电阻点(low impedance point, LIP)及其构成的循经低电阻线(low impedance line along meridians, LILM),然后在LIP及旁开高电阻点(high impedance point, HIP)注射微量荧光素钠.使用装有窄带滤色镜的数码相机与一组蓝光闪光灯采集注射前及注射后不同时刻的荧光迁移轨迹图像,观察荧光素迁移分布的特征.对部分体表荧光素轨迹,采用静脉显像仪定位浅表静脉后比较两者的位置.对部分体表荧光素轨迹,在干冰冷冻后观察其横切面的分布特征.结果发现,沿四肢的LILM共出现可重复的7条体表循经迁移轨迹,其中前肢外侧和内侧各有三条,后肢内侧有一条,迁移轨迹的平均长度为5.13 cm,而在HIP注射后仅出现接近圆形的局部扩散,两者的长度、宽度和长宽比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迁移轨迹与LILM的吻合度为81.4%,与体表静脉投影不重合,迁移轨迹在横切面的形状多为倒三角形,沿肌肉间隙分布,提示经络可能是一种未知的间质通道.
熊枫宋晓晶贾术永王广军李宏彦顾鑫王泽张维波
关键词:经络荧光素钠小型猪
正常人体全背部红外热像图分析被引量:13
2010年
目的:通过人体全背部温度分布的观察,了解人体颈肩背腰四部位正常温度值标准,并为热像图用于未病诊断提供客观参考依据。方法:使用红外热像仪观察正常人安静状态下全背部的温度分布,用计算机图像分析软件处理相关温度数值,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颈部平均温度值为34.10±1.21℃;肩部平均温度值为33.94±1.18℃;背部平均温度值为33.55±1.25℃;腰部平均温度值为33.18±1.27℃。按照从颈、肩、背、腰部顺序向下温度呈逐渐降低的趋势。(2)全背部以脊柱正中矢状线划分为左右两侧,其温度以划分线左右两侧相对称,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用红外热像图所观察到的颈肩背腰部位温度的正常值可为这些部位的未病诊断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李顺月张栋马惠敏王淑友宋晓晶陈冰俊
针刺、电热针和激光照射对穴位温度影响的比较
目的;了解不同刺激方法作用于不同穴位后引起的温度变化效应,为经穴基础研究和针灸临床提实验依据。方法:采用红外热像方法观察针刺、电热针、激光照射三种不同方式刺激曲池穴后,大肠经上4个主要穴位的温度变化情况。结果:大肠经上四...
马惠敏张栋宋晓晶王淑友李顺月
关键词:红外热像图电热针激光照射大肠经
文献传递
大鼠胃腧穴注射单核细胞趋化蛋白抗体对肥大细胞分布及功能的影响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观察大鼠胃腧穴单核细胞趋化蛋白抗体(Anti-MCP-1)注射及电针后穴区组织内肥大细胞(MCs)分布及功能变化,探究MCP-1与电针对大鼠穴区MCs活性影响的关系。方法将动物随机均分为对照组、电针组、抗体组、联合组,10只/组;电针组大鼠左胃腧电针25 min,抗体组左胃腧注射Anti-MCP-1,联合组先给予左胃腧Anti-MCP-1注射再电针25 min。取各组穴区组织,检测并比较穴区MCP-1含量差异;同时对组织切片进行乙酰胆碱酯酶组化染色加甲苯胺蓝复染,观察各组穴区组织内MCs的分布,比较各组MCs数量和脱颗粒的差异。结果联合组、抗体组胃腧穴区MCP-1含量、MCs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和电针组(P<0.05);抗体组穴区MCs的脱颗粒率显著低于电针组(P<0.05)。结论 Anti-MCP-1穴区注射、电针后,穴区MCs数量和脱颗粒均显著减少,穴区MCs数与穴区MCP-1含量成正相关,MCP-1在电针促进MCs向穴区迁移、募集过程中有促进作用。
宋晓晶罗明富蒋瑾张金铃
关键词:单核细胞趋化蛋白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