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成
- 作品数:13 被引量:90H指数:7
- 供职机构: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学院野生动植物保护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 基于骨龄学方法鉴定吐鲁番沙虎的年龄被引量:13
- 2010年
- 基于113个标本的吻肛长频次数据,初步划分吐鲁番沙虎(Teratoscincus roborowskii)的年龄组,各年龄组共选取54例个体,分别截取第2右前趾骨第3趾节,用常规石蜡切片法进行了骨龄学鉴定。同时,根据野外标记重捕方法获得个体的形态学生长指标来验证年龄组划分的合理性。结果表明,吐鲁番沙虎雌雄个体间吻肛长差异不显著,可以合并进行年龄鉴定;吐鲁番沙虎的吻肛长和骨龄间有显著的相关性;对于小于6龄的个体,骨龄学的方法适用于吐鲁番沙虎年龄的鉴定。
- 李文蓉宋玉成时磊
- 关键词:吐鲁番沙虎
- 湖南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资源调查与分析被引量:9
- 2012年
- 为掌握野生动物资源现状,促进自然保护区的有效管理,2008~2011年,作者每年在湖南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莽山自然保护区)对10条调查样带(长3~6 km,单侧宽5 m)内的两栖动物资源进行实地调查,同时将该保护区海拔400~1 800 m的区域按200 m均匀地分为7个海拔小带,对两栖动物垂直分布特点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莽山自然保护区现已记录两栖类36种,隶属2目7科。其中以蛙科17种和角蟾科6种为多;其动物区系组成以34种东洋界种类占明显优势,并以17种华中区与华南区共有种为主;有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种,中国特有种12种。寒露林蛙(Rana hanluica)、棘腹蛙(Paa boulengeri)和中国雨蛙(Hyla chinensis)为莽山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新纪录。莽山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垂直分布现象较明显,大致以海拔1 400 m为分界点,两栖动物物种组成有较大变化;海拔600~800 m小带的物种数最多。最后基于历史资料,分析了两栖动物多样性的历史变迁。
- 傅祺杨道德费冬波莫吉炜宋玉成
- 关键词:两栖动物区系分析生物多样性
- 麋鹿夜间卧息地选择的季节变化被引量:10
- 2016年
- 卧息地选择是野生动物对生态环境的行为适应。为了探讨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夜间卧息地选择的季节变化,2013年11月至2014年12月,采用跟踪调查法与直接观察法,对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围栏内麋鹿184个夜间卧息样方和184个对照样方的生态因子信息进行了观测记录。结果表明:麋鹿春、秋、冬3个季节夜间卧息时均选择隐蔽度较高、草本盖度较高、食物丰富度较高、距隐蔽物(芦苇或树林)较近的林地生境(P<0.05),并且春、秋季夜间选择在距道路距离与距居民点距离上的差异不显著(P>0.05);夏季夜间选择在草本盖度较低、食物丰富度较低、隐蔽度较低、距隐蔽物较近、距道路与居民点距离较远、距水源较近的滩涂生境卧息(P<0.05);冬季夜间选择在风速较小、距道路与居民点较近的生境卧息。判别分析表明:草本盖度、食物丰富度、距道路距离、隐蔽度、风速、距水源距离以及距隐蔽物距离这7个因子组成的判别函数可区分不同季节麋鹿的夜间卧息地,且麋鹿在不同季节的夜间卧息地特征存在部分重叠,这可能与不同季节间食物、水、温度与人为干扰等因子的差异性有关。建议该保护区扩大饲料基地面积、保留麋鹿卧息隐蔽环境、减少人为干扰、控制长江故道水位。
- 李弛杨道德张玉铭宋玉成李鹏飞蒋志刚
- 关键词:麋鹿生境选择
- 洞庭湖区自然野化麋鹿种群的偏性扩散行为被引量:2
- 2015年
- 大多数鹿科动物表现出偏向雄性的扩散行为。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于20世纪初在中国灭绝,1985年被重引入中国。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导致部分麋鹿个体从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围栏内外逸,最终在洞庭湖区形成自然野化种群。野化麋鹿是否也存在偏性扩散行为?1995—2012年,采用样带调查法、分区直数法、特殊个体识别法和访问调查法,按性别组成将扩散群分为雄性群、混合群和雌性群,对洞庭湖区自然野化麋鹿种群的扩散行为进行了研究,共记录到118次扩散。其中,有65次扩散可确认扩散群的类型;60次可确认扩散群准确的个体数。结果显示:(1)雄性麋鹿较雌性更倾向于扩散。雄性群的扩散频次高于雌性群和混合群;50%的雄性扩散群仅由单一成年雄体组成。(2)雄性麋鹿的扩散能力最强,雄性群、混合群和雌性群的平均扩散距离分别为(13.73±8.74)km、(11.05±4.16)km和(8.95±2.16)km,但三者之间的差异不显著(χ2=1.896,df=2,P=0.387)。雌性群和混合群的扩散距离均短于25km,而5.88%的雄性群扩散距离长于25 km。(3)雄性群的平均个体数与混合群的差异显著(F=5.324,df=24,P=0.00<0.05),与雌性群的差异不显著(F=9.830,df=35,P=0.813),而混合群与雌性群之间的差异显著(F=48.085,df=55,P=0.00<0.05)。(4)50.00%的雄性群和53.57%的混合群选择芦苇草地作为扩散目的地的生境。洞庭湖区自然野化麋鹿种群与其他野生鹿科动物一样,也存在"雄鹿较雌鹿更倾向于扩散"的现象,雄性的扩散能力比雌性强,雌性的扩散可能依赖于雄性。以上结果对麋鹿的野外放归和自然野化种群的管理与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 宋玉成杨道德邹师杰李鹏飞张鸿温华军蒋志刚
- 关键词:麋鹿
- 性别、季节和体型大小对吐鲁番沙虎巢域的影响被引量:5
- 2013年
- 2008年6月份至2009年5月份对吐鲁番沙虎的巢域进行调查:2008年6月份至2008年8月份为繁殖季节(RS),2008年9月份至2009年5月份(冬眠期除外)为非繁殖季节(NRS)。利用截趾标志重捕法研究吐鲁番沙虎的巢域,共标记283只吐鲁番沙虎,累计繁殖季节24只,非繁殖季节43只重捕超过3次(其中13只个体在繁殖季节和非繁殖季节均够3次以上捕捉次数,为重复个体),可以用于计算个体巢域面积数据。利用软件MapGis计算最小凸多边形法(MCP)巢域面积,并分析性别、体型大小、季节等因素对巢域的影响。结果表明:吐鲁番沙虎非繁殖季节雄性、雌性与幼体各组间的巢域面积差异均显著,繁殖季节巢域面积差异不显著;雌雄个体不同季节或全年合并比较巢域面积差异性均不显著;非繁殖季节面积与吻肛长(SVL)显著相关、全年成体组的巢域面积与吻肛长显著相关;成体巢域面积季节差异显著(U=41,P=0.046),幼体则没有季节差异(U=159,P=0.537)。因而,吐鲁番沙虎的巢域大小受性别因素影响不大,体型大小对巢域面积有显著影响,由于繁殖、食物资源等的季节变化是影响吐鲁番沙虎巢域最重要的因素。
- 李文蓉宋玉成时磊
- 关键词:吐鲁番沙虎巢域性别体型大小
- 湖北石首散养麋鹿种群的调控机制:密度制约下种群产仔率下降被引量:10
- 2015年
- 为了探讨散养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种群密度制约的调控机制,1993–2013年,我们以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围栏内的散养麋鹿种群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区直接计数法统计麋鹿种群数量,计算种群增长率、死亡率、存活率和产仔率等参数,对麋鹿种群的发展是否受到密度制约影响以及作用于哪些种群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石首麋鹿保护区散养麋鹿种群的发展过程可分为5个阶段,分别为稳定增长阶段(1993–1997年)、快速增长阶段(1998–2006年)、缓慢增长阶段(2007–2009年)、迅速下降阶段(2010年)和种群恢复阶段(2011–2013年)。1993–1997年,种群增长率为16.60±3.10(%),而死亡率为4.34±0.93(%);1998–2006年,种群增长率增加为28.98±3.62(%),死亡率为4.35±2.31(%);2007–2009年,种群的增长率下降为7.36±1.64(%),而死亡率增加为6.32±2.85(%);2010年种群暴发传染性疾病,数量急剧下降;2011–2013年,种群增长率增加为10.95±4.04(%),而死亡率下降为5.70±2.03(%)。Pearson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种群密度与增长率呈极显著负相关(r=–0.612,P=0.005<0.01),与产仔率也呈极显著的负相关(r=–0.902,P=0.000<0.01),与死亡率的相关性不显著(r=0.425,P=0.062>0.05)。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2010年之前(1993–2009年)和之后(2011–2013年)的成、幼体存活率分别为95.40±1.56(%)、95.79±1.80(%)和96.67±0.92(%)、94.04±2.20(%),两者差异不显著(成体:t=–0.503,df=8,P=0.628>0.05;幼体:t=0.558,df=8,P=0.592>0.05),这说明密度制约因素未对石首麋鹿保护区散放麋鹿种群的存活率产生明显影响。从2003年起,种群受到密度制约机制的调控,主要表现为产仔率下降,同时也受到了洪水、疾病和人类干扰等环境因素的影响。针对目前石首麋鹿保护区散养麋鹿种群面临的密度制约和环境容纳量等问题,我们提出了应对策略。
- 宋玉成李鹏飞杨道德温华军张玉铭蒋志刚
- 关键词:麋鹿产仔率
- 吐鲁番沙虎头、体大小的两性异形及其食性的季节性变化被引量:13
- 2010年
- 于2008年4月—2009年5月在新疆中国科学院吐鲁番沙漠植物园,捕获155号吐鲁番沙虎(Teratoscincus roborowskii)活体,对其两性异形和食性季节变化进行了研究,并收集单独暂养的吐鲁番沙虎粪便167份用于食性分析,同时测量各项形态学指标,切趾标记后放回原捕获地。结果表明:吐鲁番沙虎成体有两性异形,表现为雄性个体有较宽的头部,成体雌性具有较大的腋胯距;不同年龄组的两性个体头长和雄性个体的头宽随吻肛长都呈同速增长,只有雌性头宽的增长速率在个体发育过程中逐渐减小;吐鲁番沙虎摄入的动物性食物均为节肢动物,植物性食物为刺山柑果实。4—5月的生态位宽度为4.15,6—7月的生态位宽度为4.23,8—9月的生态位宽度为4.48。其中6—7月和8—9月的生态位重叠度最高。
- 刘洋宋玉成李文蓉时磊
- 关键词:吐鲁番沙虎两性异形食性
- 湖北石首麋鹿发情期群主行为被引量:2
- 2013年
- 发情期麋鹿群主行为在种群繁衍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探讨发情期自然野化麋鹿群主与散放麋鹿群主的行为差异,2012年6月1日—7月31日,对比研究了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的自然野化麋鹿群主与保护区围栏内的散放麋鹿群主的采食、休息、运动和繁殖行为,其中繁殖行为包括追雌、驱雄、吼叫、挑草、挑泥和爬跨行为。结果表明:保护区外的自然野化麋鹿群主各行为频次普遍高于保护区围栏内的散放麋鹿群主;自然野化麋鹿群主与散放麋鹿群主在休息行为、运动行为、吼叫行为、追雌行为、驱雄行为、爬跨行为上的频次差异显著(P<0.05),其他行为的频次差异不显著(P>0.05);休息行为、运动行为、吼叫行为的时间-频率分布差异不显著(P>0.05)。自然野化麋鹿群主与散放麋鹿群主在不同生境下的各行为频次差异不一,表明麋鹿群主在不同生境类型中有不同的行为表达;同时人为干扰和长江汛期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自然野化麋鹿群主的行为表达。保护区内外麋鹿群主通过行为调节来适应不同生境的策略,对扩大湖北石首麋鹿种群规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徐建宁张玉铭杨道德宋玉成温华军李鹏飞
- 关键词:麋鹿群主生境
- 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麋鹿冬季卧息地微生境选择被引量:17
- 2013年
- 掌握麋鹿种群冬季卧息地的微生境特征,可为冬季麋鹿种群的科学保护和有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2011年12月—2012年2月,通过对61个利用样方和70个对照样方的比较调查,研究了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麋鹿冬季卧息地微生境选择。结果表明,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麋鹿冬季主要选择在食物丰富、植被盖度大、隐蔽度高的生境卧息。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冬季麋鹿卧息地微生境选择的决定性因子是食物因子、温度因子、舒适因子。本研究分析了麋鹿种群对冬季卧息地生态因子选择的要求和原因,对麋鹿自然野化、种群就地与迁地保护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邹师杰宋玉成杨道德李鹏飞
- 关键词:麋鹿卧息地
- 湖南省爬行动物新纪录二种——海南棱蜥和黑带腹链蛇被引量:7
- 2010年
- 2009年8月4日在湖南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到石龙子科标本;10日,在湖南城步明竹老山县级自然保护区采集到游蛇科标本。经分类鉴定后确定为海南棱蜥(Tropidophorus hainanus)和黑带腹链蛇(Amphiesma bitaeniata),为湖南省爬行动物新纪录。
- 费冬波杨道德宋玉成傅祺杨相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