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西春
- 作品数:33 被引量:82H指数:5
-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垂体柄阻断综合征27例临床分析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 分析垂体柄阻断综合征(PSIS)的特征及诊治方法。方法 总结2014年6月至2018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7例PSIS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资料,回顾性分析PSIS的临床特征。结果 27例PSIS患者均经鞍窝MRI确诊,其中成年起病者2例(7.4%),均为女性;青少年起病者25例(92.6%),其中男21例,女4例,就诊年龄10~35岁。成年起病者2例均有头颅外伤史;青少年起病者25例中15例(60%)有难产史,尚未达青春期1例(4.0%),发育迟缓24例(96.0%),身材矮小者15例(60.0%)。身高正常者10例(40.0%),但内分泌检测均显示生长激素缺乏、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曾于院外间断应用生长激素1~3年5例;3例合并畏寒、反应迟钝等甲状腺功能减退表现,19例(76.0%)存在甲状腺功能减退,智力基本正常。磁共振检查示27例患者均存在垂体前叶萎缩或发育不良,垂体高度1~4(2.48±0.94)mm;垂体柄缺失25例(92.6%),垂体柄纤细2例(7.4%);垂体后叶异位25例(92.6%),未见明确显示2例(7.4%)。27例患者均无家族史和中线结构畸形。结论 PSIS发病率低,以生长发育迟缓为主要临床表现,部分性或完全性垂体前叶功能减退而垂体后叶功能多正常,磁共振检查的特征性改变为重要诊断依据。垂体前叶激素补充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式,但要把握治疗时机并长期坚持。
- 王志芳王亭亭张丽侠崔西春郑丽丽
- 关键词:垂体柄阻断综合征垂体功能减退垂体前叶
- 彩色超声引导联合聚桂醇灌注治疗小儿单纯性肾囊肿被引量:6
- 2016年
- 目的探讨彩色超声引导联合聚桂醇灌注治疗小儿单纯性肾囊肿临床疗效,寻找小儿单纯性肾囊肿有效的治疗方法及合适的应用药物。方法回顾2011年5月至2014年10月我院经彩色超声、CTU明确诊断为单纯性肾囊肿患儿51例,其中28例为聚桂醇治疗组,采用彩色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并注入聚桂醇,无水乙醇灌洗法23例设为对照组,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治疗后1年两组疗效情况。结果51例患儿均穿刺注药成功,治疗后3个月、6个月、1年均获彩色超声随访,聚桂醇治疗组治愈率为85.7%,有效率为92.9%,均高于无水乙醇组的60.9%和6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聚桂醇治疗组患儿异常哭闹及面红例数均明显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聚桂醇治疗组无一例肉眼血尿发生,对照组有6例治疗后出现肉眼血尿,辅助应用止血药物后,均在3 d之内消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聚桂醇治疗组患儿仅1例出现穿刺后发热,对照组治疗后9例出现发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儿穿刺点渗血及呕吐例数均较对照组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聚桂醇治疗组二次穿刺例数及手术例数均较无水乙醇组少。结论彩色超声引导联合聚桂醇灌注治疗小儿单纯性肾囊肿疗效确切、副作用小,应作为小儿单纯性肾囊肿首选治疗方案。
- 崔西春范应中李泸平刘婷婷杜昆峰姚浩宇王家祥
- 关键词:单纯性肾囊肿彩色超声聚桂醇
- 隐睾患儿睾丸肿瘤的诊治分析
- 2024年
- 目的探讨隐睾患儿睾丸肿瘤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22年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3例隐睾伴睾丸肿瘤患儿的临床资料。年龄7个月至13岁,平均(4.5±4.5)岁。主诉阴囊空虚11例(隐睾侧肿瘤4例,对侧肿瘤7例),睾丸肿大2例(均为对侧肿瘤)。术前B超检查均发现睾丸肿瘤。术前血清甲胎蛋白(AFP)明显升高2例,余11例正常。所有患儿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均正常。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中均行快速冷冻病理检查。根据冷冻病理检查结果,2例恶性肿瘤和2例良性肿瘤(术中未见正常睾丸组织)行根治性睾丸切除术,余9例良性肿瘤行保留睾丸手术和隐睾下降固定术。结果所有患儿术后病理与术中冷冻病理检查结果一致。病理诊断成熟畸胎瘤10例,卵黄囊瘤2例,表皮样囊肿1例。病理分期均为Ⅰ期。1例卵黄囊瘤行博来霉素+顺铂+依托泊苷(BEP)方案化疗。1例术后6个月失访。12例随访1~9年。每3~6个月复查胸部X线片和B超,每6个月复查腹部CT或MRI扫描,均未见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隐睾患儿睾丸肿瘤临床罕见,首诊多表现为阴囊空虚,隐睾对侧睾丸肿瘤常见。隐睾患儿睾丸肿瘤多数为良性,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成熟畸胎瘤,早期诊断和及时手术治疗的预后良好。
- 潘俊涛张大崔西春
- 关键词:隐睾睾丸肿瘤畸胎瘤儿童
- 小儿肠系膜脂肪母细胞瘤临床分析被引量:1
- 2013年
- 小儿脂肪母细胞瘤多为良性病变,发生于肠系膜临床少见,目前对其病因、临床表现、病理表现、诊治及疗效缺乏全面的认识。现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近6a来收治的3例患儿,并结合国内外文献探讨该病的临床特点,总结其治疗方法及疗效。
- 冯春祥罗先勇范应中高建崔西春李苏宁王家祥
- 关键词:脂肪母细胞瘤肠系膜组织病理
- 睾丸横过异位5例
- 2015年
- 睾丸横过异位(TFE)是指双侧睾丸在下降过程中只经过了单侧腹股沟管.亦称单侧双睾丸,临床较少见。现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泌尿外科收治的5例TTE报告如下。
- 姚浩宇范应中王文举李泸平崔西春张胜利杜昆峰
- 关键词:睾丸横过异位小儿泌尿外科腹股沟管双侧睾丸TTE单侧
- 以肠套叠为首发表现的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8例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探讨以肠套叠为首发表现的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临床特征及诊治特点。方法:对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入院诊断为肠套叠且出院诊断包含“淋巴瘤”的8例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与结论:8例NHL患儿以肠套叠为首发表现,均行空气灌肠复位失败,急诊手术探查行局部病灶切除。术后病理诊断Burkitt淋巴瘤4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4例,均在病理明确诊断及分期后行规范化疗。8例患儿均恢复良好,未见肠梗阻、吻合口瘘和吻合口狭窄等并发症。随访9~71个月,未见肿瘤复发者。对于非典型发病年龄或反复发作的肠套叠,以及术中发现肠壁包块或套叠肠壁异常僵硬的肠套叠,应注意由NHL引起继发性肠套叠的可能。
- 潘俊涛张大崔西春张蛟张春英谢潭范应中王家祥
- 关键词:儿童肠套叠非霍奇金淋巴瘤
- 小儿后尿道瓣膜的早期诊断与临床治疗分析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探讨小儿后尿道瓣膜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效果.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8年至2012年15例后尿道瓣膜病患儿临床资料,对其病因、症状、体征、超声、排泄性膀胱尿道造影(VCUG)、静脉尿路造影、尿动力学检查、诊断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儿均行1个月~3 a的随访.结果:所有患儿均早期确诊,给予尿道扩张留置尿管4例,经尿道逆行膀胱镜下电灼尿道瓣膜11例,患儿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膀胱输尿管反流,肾积水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对患儿肾功能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结论:内镜下电切术治疗后尿道瓣膜病是目前首选的创伤小、疗效确切、并发症较少的手术方法,可明显减少再发尿道狭窄的机率.
- 王文举范应中李浩李泸平张胜利崔西春杜坤峰
- 关键词:后尿道瓣膜
- 隐睾患儿手术年龄变化趋势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探讨隐睾患儿手术年龄变化趋势及相关影响因素,提高对隐睾合理治疗年龄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3月至2017年12月接受手术治疗的1915例隐睾患儿的临床资料。收集所有入选患儿的人口统计学数据、合并阴茎发育异常情况、手术时间及其他影响因素等资料。采用t检验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对影响隐睾手术时机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915例隐睾患儿年龄0.3~14.0岁,平均4.49岁;农村1511例(78.9%),城市404例(21.1%);单侧隐睾1412例(73.7%),双侧隐睾503例(26.3%);合并尿道下裂61例(3.2%),合并隐匿性阴茎13例(0.7%),小阴茎18例(0.9%),其他阴茎发育异常、隐睾并发育不良或者萎缩268例(14.0%);术后复发或下降不全53例(2.8%);1474例(77.0%)患儿1.5岁以后接受手术治疗。民族(t=1.340,P=0.181)、医疗保险类型(t=1.365,P=0.172),合并阴茎发育异常(t=1.627,P=0.104)对手术年龄没有影响。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腹腔内隐睾(t=3.027,P=0.003)、合并斜疝/鞘膜积液(t=5.025,P=0.000)、城乡差异(t=3.626,P=0.000),侧别(t=4.341,P=0.000)明显影响手术时机。结论参加研究的1915例隐睾患儿中,1.5岁内手术的隐睾患者诊治率明显偏低。隐睾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关系到睾丸的发育和生育能力,应在临床工作引起足够重视。
- 骆艳冰崔西春张大王家祥
- 关键词:隐睾睾丸固定术手术时机
- 胸骨后扩大分离辅助NUSS手术治疗儿童漏斗胸65例效果分析
- 2022年
- 目的探讨儿童漏斗胸胸骨后扩大分离辅助NUSS手术中减少左肺及心包损伤发生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外科2019-01—2021-01实施胸骨后扩大分离辅助NUSS手术的65例漏斗胸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65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发生肺组织及心包损伤。术后7~10 d复查胸部正侧位X光片可见矫形器位置正常无移位。其中6例出现胸腔积液,经穿刺引流后治愈出院。术后随访6~24个月,未出现钢板移位,术后2~3 a手术取出钢板,继续随访6个月,未见复发。术前肺功能异常29例(44.62%),术后肺功能异常15例(23.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效果评估,优良62例、中3例,优良率为95.38%(62/65)。结论胸骨后扩大分离辅助NUSS手术治疗儿童漏斗胸,操作简便,可以有效避免心包及左肺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和术后复发。
- 杨林李秀芩苏萌崔西春张大
- 关键词:NUSS手术儿童漏斗胸
- 达芬奇机器人与传统腹腔镜在治疗小儿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对比研究被引量:12
- 2021年
- 目的对比达芬奇机器人与传统腹腔镜在治疗小儿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优劣势。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3月至2019年9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断为胆总管囊肿的103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行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的21例患儿作为机器人组,行传统腹腔镜治疗的82例患儿为腹腔镜组,所有手术均由同一团队完成。其中,机器人组患儿的年龄为(3.85±0.79)岁,范围为1~11岁;Todani分型为胆总管囊性扩张型(Ⅰ型)17例,其他分型4例;囊肿最大径为(36.76±10.13)mm,范围为16~79 mm。腹腔镜组患儿的年龄为(3.71±0.67)岁,范围为3个月至12岁;Todani分型为Ⅰ型70例,其他分型12例;囊肿最大径为(35.98±8.25)mm,范围为10~82 mm。分析两组在一般资料及术前情况、术中及术后等方面的差异。结果①机器人组与腹腔镜组患儿在年龄、性别、体重、临床表现、Todani分型、囊肿最大径、术前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值、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疼痛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机器人组的术中失血量、术后第一天及第三天腹腔引流液量、术后CRP值、术后禁食时间、术后出院时间均小于腹腔镜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达芬奇机器人在治疗小儿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方面较传统腹腔镜具有术中出血量少、组织损伤小、恢复快、愈合好等优点,具有可行性、安全性、有效性等优点。不足之处为手术总时间较长、费用较高。随着技术的进步及手术医生经验的积累,机器人治疗小儿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将会发挥更大的优势。
- 董露露楚泽浩崔西春张大王家祥
- 关键词:胆总管囊肿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腹腔镜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