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正
- 作品数:21 被引量:65H指数:5
- 供职机构:西北民族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政治法律农业科学更多>>
- 对阿拉善左旗牧民城镇化迁移意愿的实证分析被引量:4
- 2009年
- 牧民作为牧区城镇化的参与主体,在向牧区城镇以及城镇周边转移的过程中,其迁移意愿将直接影响到牧区城镇化的进度和效果。本文采用LOGIT模型对阿拉善左旗牧民的城镇化意愿进行了实证分析,并结合调研情况对实证结果进行了解释。在研究假设上,对牧户的家庭特征变量、牧民的个体特征变量、所在牧区的特征变量分别进行了假设。实证结果表明,阿拉善左旗牧民迁移意愿的影响因素存在着特殊性。通过实地调研分析,我们认为牧民的迁移意愿是由牧区的特殊区情、个体的成本收益分析以及草地畜牧业的产业特点决定的。
- 戴正闵文义邓艾
- 关键词:城镇化迁移意愿分析
- 民族地区生态文化与社会生态经济系统互动关系研究——对民族地区传统多元宗教生态文化的形成特性的分析及启示被引量:5
- 2005年
- 从民族地区多元宗教生态文化的形成特性来看,多元宗教生态文化的多元性不仅根源于宗教伦理观的不同,还在于具有很强的生态环境特征和经济文化适应性特征。据此,在构建生态文化与社会生态经济系统互动关系模式的基础上,得出正是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生态经济系统的多样性,从而产生了多元的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结论,并从两者互动关系分析出传统生态文化有效发挥功能的条件是:少数民族传统经济以农业为特征,以可更新生态资源为基本内容的经济模式,生产力水平低,人口规模小,社会生态经济系统发展缓慢,处于一个封闭的社会生态经济系统内。在开放的、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现代社会生态经济系统下,传统生态文化的约束力远不如在传统社会生态经济系统中那么有效、广泛。因此,在当前民族地区开放的社会生态经济系统下,一方面要加强生态经济系统自身的可持续运作,另一方面有必要改造传统生态文化,使其更具适应性、约束性。
- 闵文义戴正才让加
- 关键词:民族地区互动关系
- 民族地区定居点牧民社会经济文化适应力分析——以甘南牧区定居点牧民为例被引量:1
- 2014年
- 定居点牧民的社会经济文化适应力就是指牧民进入定居点后,对新的生态环境、经济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社会交往、政府政策、法律意识、民族传统等各方面的调适能力,其决定了牧民在定居点的持续生存能力。以往并未考虑定居点牧民社会经济文化适应力差异的划一定居方案往往致使部分牧民复归游牧生活。此外,民族地区定居点牧民受"贫困文化"影响,其行为方式、习惯、风俗、心理定势、态度和价值观等非物质形式也深刻影响着其在定居点环境下的社会经济文化适应能力。为此,搭建定居点牧民社会经济文化适应力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为差异化定居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是十分必要的。
- 戴正
- 关键词:民族地区定居点牧民适应力层次分析法
- 西部民族牧区城镇化与信息化研究被引量:3
- 2008年
- 西部民族牧区城镇化与信息化具有较强互动性。本文在对西部民族牧区城镇化和信息化水平测算的基础上,对西部民族牧区城镇化与信息化关系的纬度和强度进行了检验,得出以下结论:1.同上级区域相比,牧区的城镇化和信息化水平均较低,区域间的差距不止单单表现在经济绝对量和相对量上,也广泛存在于其他领域;2.牧区信息设施的完备,是加快信息化步伐的基础性保障,对城镇化进程有显著的促进作用;3.财政科技三项费支出和农民文化娱乐消费比重是衡量一个地区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指标,然而,在财政收入和农牧民收入均较低情况下,牧区这两项支出的增加,却不利于发挥信息化对城镇化的带动作用,反而会抑制城镇化进程。
- 刘巍文戴正邓艾
- 关键词:城镇化信息化
- 牧民定居规模与牧区产业发展的实证研究——以甘南为例
- 2014年
- 牧区的非平衡发展是产业选择的直接后果。由于定居规模与产业发展的相关性依旧不明晰,造成了区域内各项社会经济改革的滞后。牧民定居规模与牧区产业发展关联度、牧区经济系统的回归模型、牧区产业发展决策等定量分析表明:现有牧区经济模式下,政府在产业选择方面的控制力强于市场因素;现有牧区产业发展依赖人口规模与第一产业的程度较高,但社会整体效益非最优;甘南州牧民定居规模应当保持适度规模,长期来看,最优模式应加大第三产业投入,通过扩大牧区劳动力市场规模来实现人口定居规模的扩大。
- 戴正闵文义
- 牧区社会生态经济系统对草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影响
- 2008年
- 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际上涉及的是一个区域或者说是一个特定的社会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具体来讲,草地生态系统、草地畜牧业生产系统以及牧区社会经济系统对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着不同的影响方式和力度。民族牧区应当根据不同系统对草地资源的影响方式,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保证牧区的可持续发展。
- 戴小玉戴正
- 关键词:草地资源
- 论“互联网+学术期刊”编辑生产过程中的创新
- 2017年
- "互联网+学术期刊"编辑生产不仅是一个环环相扣的具有丰富文化性、学术性、规范性以及导向性的复杂系统工程,还具有开放性、共享性学术供给系统的特点。"互联网+学术期刊"是一种新的数字出版业经济形态,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入到期刊社会编辑生产总过程之中,提高编辑出版创新力的价值重构过程。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建立良好的学术创新生态、提升学术期刊的运营效率和编辑出版的组织效率。"互联网+学术期刊"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要有工具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和内容服务创新的支撑,才能把变革落到实处。
- 戴正蔡秀清
- 少数民族多元宗教生态文化及其形成特性被引量:3
- 2005年
- 宗教中所体现的生态文化理念,通过制约民族地区群众的社会经济行为方式对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起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在对不同的传统宗教生态文化的特点进行系统归纳的基础上,我们对民族传统多元生态文化的形成特性也进行了总结,发现其在历史上从内容、功能、传承性等方面构成了一个广泛的自然生态保护体系,它的多元性不仅体现在宗教伦理观的不同,还和各民族所处的生态环境、生产活动紧密联系,有很强的生态环境和经济系统的适应性特性。
- 闵文义戴正才让加
- 关键词:民族地区
- 草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系统解析——以甘肃少数民族牧区县为实证研究对象
- 草地资源是发展畜牧业的重要经济资源,是我国牧区、半牧区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尤其是对西部的少数民族而言,更是如此,并且,它还具有重要的生态保护功能。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事关生态问题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但从全国草地资源...
- 戴正
- 关键词:草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实证研究
- 文献传递
- 草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系统解析
- 草地资源是发展畜牧业的重要经济资源,是我国牧区、半牧区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尤其是对西部的少数民族而言,更是如此,并且,它还具有重要的生态保护功能。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事关生态问题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但从全国草地资源...
- 戴正
- 关键词:草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