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曾庆环

作品数:5 被引量:18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肿瘤
  • 3篇黏膜
  • 3篇黏膜下
  • 3篇黏膜下肿瘤
  • 3篇消化道
  • 3篇消化道黏膜下...
  • 3篇膜下
  • 3篇化道
  • 2篇鼠骨
  • 2篇随访
  • 2篇随访研究
  • 2篇细胞
  • 2篇小鼠
  • 2篇小鼠骨髓
  • 2篇小鼠骨髓间充...
  • 2篇间充质
  • 2篇间充质干细胞
  • 2篇骨髓
  • 2篇骨髓间充质
  • 2篇骨髓间充质干...

机构

  • 5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5篇万军
  • 5篇曾庆环
  • 4篇苏斌斌
  • 4篇陈倩倩
  • 4篇杜海涛
  • 3篇石卉
  • 2篇王卫华
  • 2篇王昌正
  • 2篇阎丽

传媒

  • 2篇军医进修学院...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消化杂志
  • 1篇2013中华...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3
  • 2篇201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良、恶性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辨识及其随访研究现状被引量:6
2016年
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MT)泛指黏膜层以下组织(非黏膜组织)的一类消化道病变,分为良性、潜在恶性和恶性。常见的SMT包括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平滑肌瘤、异位胰腺、类癌、脂肪瘤、囊性病变、淋巴管瘤等,其中GIST、平滑肌瘤统称为间叶细胞源性肿瘤,是SMT中最常见的一类。
曾庆环万军
关键词: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恶性黏膜组织平滑肌瘤消化道病变异位胰腺
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在炎症性肠病模型的定位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探讨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治疗小鼠炎症性肠病(IBD)模型后其在结肠的定位情况。方法将骨片培养法培养的雄性BALB/C小鼠BMSCs,用羧基荧光素二乙酸盐琥珀酰亚胺酯(CFDA SE)进行荧光标记后经尾静脉注射于雌性大鼠IBD模型体内,并设立对照组。分别于移植后第2、5、9天后取远端结肠组织,一部分制成冰冻切片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结肠荧光分布情况,另一部分经PCR检测Y染色体的性别决定区段(SRY)基因作为标志,以确定BMSCs的肠道定位情况。结果 BMSCs生长迅速、纯度高,可诱导成为脂肪细胞及骨细胞;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造成的IBD模型部分肠段缩窄,溃疡形成,黏膜及黏膜下层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及纤维细胞浸润;荧光显微镜下可见移植BMSCs的模型组结肠组织存在荧光;SRY检测显示TNBS-MSCs移植组及雄性小鼠对照组均能检测到SRY基因。结论移植后的BMSCs能在IBD模型的损伤肠道组织中定位。
陈倩倩万军阎丽王卫华王昌正石卉苏斌斌曾庆环杜海涛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炎症性肠病2,4,6-三硝基苯磺酸生物学标记
844例消化道黏膜下肿瘤临床病理分析及长期随访研究
回顾性研究某院SMT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长期内镜随访资料,分析良恶性SMT在消化道的分布规律及其超声内镜特征,为临床上鉴别良恶性SMT提供依据;研究SMT长期自然病程的动态变化,探讨对直径较小(直径≤3cm) SMT患者选取...
曾庆环万军杜海涛苏斌斌陈倩倩
关键词:消化道肿瘤临床病理回顾性分析
绿色荧光蛋白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及其示踪的可行性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观察并比较两种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方法及选取GFP-BMSCs作为移植实验示踪的种子细胞可行性。方法通过骨片培养法(A法)和全骨髓贴壁法(B法)培养扩增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参照不同的培养方法优化其换液方式;观察两种培养方法原代及传代GFP小鼠骨髓MSCs形态变化;取第3代细胞进行生长曲线测定及多向分化功能检测;观察GFP小鼠骨髓MSC经多次传代及诱导分化后绿色荧光的稳定性。结果 1)A法原代培养可见贴壁细胞增殖形成大小不等的克隆集落,并向周围进一步扩展、融合,而B法在原代培养时由于混杂较多血液系统细胞,传代至3、4代即可获得较纯的BMSCs;2)观察其生长曲线,A法细胞扩增速度快,纯度高,B法细胞由于受杂细胞的影响,扩增难度大;3)BMSCs可被诱导成脂肪细胞,油红O染色可见红色脂肪颗粒;在成骨分化过程中可见骨结节结构形成;4)GFP-BMSCs传代后生物学特性稳定,传代至5代及诱导分化后其GFP表达仍为强阳性。结论与传统全骨髓贴壁法相比,骨片培养法可在原代或1代就获得高浓度的足量干细胞,GFP-BMSCs经多次传代后荧光不减退,可作为体内细胞示踪。
陈倩倩万军阎丽王卫华王昌正石卉苏斌斌曾庆环杜海涛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干细胞培养绿色荧光蛋白示踪
老年患者消化道黏膜下肿瘤22年内镜随访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中直径较小的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的发生特点、动态变化规律及恶性风险。方法对1981年4月至2010年9月解放军总医院≥65岁经内镜诊断为SMT的老年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共54例,男51例(94.4%),女3例(5.6%),平均年龄为(74±1)岁。收集每次随访中患者的症状,SMT的数量、所在部位、形状、大小(以内镜或超声内镜下最大横径为标准)、黏膜是否光滑,随访次数,随访时长,相关治疗和手术后病理诊断结果等。观察SMT在老年患者中的发生特点及其动态变化规律,并根据SMT直径将患者分为直径≤1cm组(n=36)和〉1cm且≤3cm组(n=16),对比两组在内镜随访过程中的变化情况。结果54例患者中2例直接切除未进行随访,其余52例进行了22年的内镜随访,SMT中位直径0.9(0.3-3.0)cm。5例患者在随访14个月至6年时2例因肿瘤显著增长、2例因黏膜溃疡、1例黏膜溃疡同时伴有肿瘤的增大而切除,病理证实均为恶性。直径≤1cm组患者中仅有1例(2.8%)在随访至第6年时恶变,而〉1cm且≤3cm组有4例,且恶变的最短时间间隔为14个月。直径≤1cm组恶变率明显更低(P〈0.05)。结论在老年患者中直径较小的SMT(尤其≤1cm)发生率较高,但其恶变率低,因此,对于直径较小(≤3cm)且内镜或超声内镜下无明显恶变征象的老年SMT患者,可根据SMT大小制定合理的随访问隔并进行长期的内镜随访。
曾庆环万军杜海涛陈倩倩苏斌斌石卉
关键词:胃肠道胃肠肿瘤随访研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