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健

作品数:17 被引量:60H指数:4
供职机构:湖北医药学院基础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十堰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6篇吸虫
  • 4篇血吸虫
  • 3篇蛋白
  • 3篇日本血吸虫
  • 3篇基因
  • 3篇虫病
  • 2篇原虫
  • 2篇疟原虫
  • 2篇囊蚴
  • 2篇克雷伯菌
  • 2篇扩增
  • 2篇环介导等温扩...
  • 2篇寄生虫
  • 2篇教学
  • 2篇恶性疟
  • 2篇恶性疟原虫
  • 2篇肺炎克雷伯
  • 2篇肺炎克雷伯菌
  • 2篇高被引论文
  • 2篇被引频次

机构

  • 17篇湖北医药学院
  • 5篇江苏省血吸虫...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武汉大学
  • 1篇惠州市中心人...
  • 1篇汕头大学
  • 1篇韩山师范学院
  • 1篇潮州市中心医...
  • 1篇房县人民医院
  • 1篇武汉市疾病预...

作者

  • 17篇李健
  • 6篇李蓓
  • 5篇杨靖
  • 3篇郭鄂平
  • 3篇邓瑶
  • 3篇戴洋
  • 3篇杨树国
  • 3篇陈宗运
  • 3篇李珊
  • 3篇沈华飞
  • 3篇吴万军
  • 3篇张轶静
  • 3篇孙彬
  • 2篇谭华炳
  • 2篇郭阳
  • 2篇代婷婷
  • 1篇朱名安
  • 1篇徐文岳
  • 1篇李尤玲
  • 1篇查广才

传媒

  • 6篇湖北医药学院...
  • 4篇中国血吸虫病...
  • 1篇卫生职业教育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安徽医药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中华实验和临...
  • 1篇中国当代医药
  • 1篇基础医学教育

年份

  • 3篇2017
  • 7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0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恶性疟原虫PHIST特有基因的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的建立与评价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建立基于编码恶性疟原虫PHIST蛋白特有基因的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方法在Plasmo DB数据库中,搜索并筛选编码PHIST、在环状体或裂殖体期高表达且恶性疟原虫特有的基因。利用在线软件Primer Explorer V4设计目的基因LAMP引物。采集恶性疟原虫滤纸血并提取基因组DNA。将提取后的恶性疟原虫DNA用超纯水进行10^(-1)、10^(-2)、10^(-3)、10^(-4)倍比稀释,用LAMP法检测其敏感性;采用间日疟原虫、约氏疟原虫、牛带绦虫和日本血吸虫基因组DNA作为对照,用LAMP法评价其特异性。结果共筛选出61个编码恶性疟原虫PHIST的基因。选取环状体期高表达的特有基因PF3D7_1372300和裂殖体期高表达的特有基因PF3D7_1401600建立LAMP技术。基于PF3D7_1372300和PF3D7_1401600基因的LAMP法检测恶性疟原虫的最低限度分别为130.5个/μl和1 305.3个/μl,所获得的恶性疟原虫扩增产物其检测管染色后呈绿色,即阳性。基于PF3D7_1372300和PF3D7_1401600基因的LAMP法扩增恶性疟原虫产物检测管染色后呈绿色,即阳性;而间日疟原虫、约氏疟原虫、牛带绦虫和日本血吸虫的LAMP扩增产物检测管染色后仍呈棕色,即阴性。结论基于PF3D7_1372300基因的LAMP法检测恶性疟原虫敏感、特异、简便、实用,可用于恶性疟流行区现场调查和临床诊断。
张轶静孙彬沈华飞吴凯宋丽君沈双李凯徐文岳戴洋林敏李珊吴万军郭鄂平李蓓李健
关键词:恶性疟原虫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
PCR技术鉴定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淡水虾囊蚴并行系统进化分析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基于PCR结合测序分析建立一种准确判断淡水虾类感染吸虫囊蚴的分子鉴定方法,并对其系统进化进行分析,追溯其起源。方法:采用肌肉压片直接挑取法取出囊蚴,试剂盒提取基因组DNA。用吸虫通用引物对所提DNA进行PCR扩增,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PCR阳性样本采用各类吸虫特异性引物分别进行扩增,PCR产物电泳鉴定,阳性样本送公司进行双向测序。使用DNAstar软件拼接序列,离线软件MEGA5比对测序结果并建立系统进化树并分析其起源。结果:制作虾肌肉压片20张共挑取囊蚴32个,获取了囊蚴基因组DNA。三对通用引物均扩出480 bp左右的单一条带。吸虫特异性引物扩增时,仅有针对于吸虫异形科的ITS2和28S rRNA序列分别扩增出了约480 bp和1 300 bp的特异性条带。软件分别拼接出了419 bp和770 bp的截断序列。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虾类所感染吸虫囊蚴有两种,分别与Neochoanostoma spp和Dimerosaccus oncorhynchi高度同源。结论:应用PCR结合测序分析在十堰地区首次建立了淡水虾类囊蚴的分子鉴定方法,为我国吸虫系统分类和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食源性吸虫病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邵艳孙彬沈华飞张轶静尚荣华杨树国赵燕清郭鄂平杨靖李蓓李健
关键词:吸虫囊蚴PCR系统进化树
湖北医药学院临床医学实验班“基础学习”生物化学模块式教学实践与思考被引量:1
2016年
为了解决传统医学基础教育中存在的课程内容、重叠、理论脱离实际、基础脱离临床、教师教法单一、学生学法被动等问题,湖北医药学院于2014年开始对临床医学专业实验班学生进行生物化学教学改革,以模块式教学代替传统教学模式。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在取得成果的同时,探讨模块式教学当前存在的弊端,为深化生物化学模块式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借鉴和参考。
刘莹李健朱名安陈宗运唐微郑伟李珊
关键词:生物化学模块式教学
2005-2012年血吸虫病相关高被引论文分析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分析2005-2012年血吸虫病相关高被引论文分布情况,揭示国内血吸虫病研究热点,为编辑制定选题组稿计划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中国知网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检索对象,检索发表于2005-2012年血吸虫病相关论文,根据公式计算高被引论文的被引频次,筛选出高被引论文,对其发表时间、类型、作者及其机构、被引频次和载文期刊、基金项目和研究方向等信息进行分析。结果共检索到血吸虫病文献3 639篇,其中高被引论343篇(被引频次≥8)。《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刊载高被引论文数最多,为155篇,占45.19%。高被引论文的主要类型为论著(44.90%)、综述(12.54%)和特约专稿(6.12%),其作者主要来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7.33%)、研究所(22.67%)和高等院校(36.00%);所获基金项目以国家和省厅级为主,平均基金论文比为50.44%;其研究方向包括流行病学与防治、疫情分析、疫苗、免疫诊断、免疫与感染等方面。结论我国血吸虫病相关高被引论文主要来自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研究所和高校,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流行病学与防治、疫苗、免疫学、药物研究等方面,相关期刊可根据上述作者群分布及研究热点开展选题和组稿,以提高其影响力。
莫金余邓瑶李健
关键词:血吸虫病高被引论文被引频次
寄生虫病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4年
寄生虫病在人类传染病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及时有效的寄生虫病诊断是疾病防治的首要环节。寄生虫病检测手段有病原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等。病原学检查是常用的确诊方法,但易导致漏诊或误诊。免疫学检测在敏感性、特异性方面比病原学法有所提高,但却存在交叉反应、不能区分现症患者或既往感染等问题。
莫金余李健
关键词:寄生虫环介导等温扩增
日本血吸虫外分泌蛋白、跨膜蛋白基因筛选与无缝克隆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无缝克隆技术在构建日本血吸虫基因重组质粒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从血吸虫基因组数据库中筛选含有信号肽或跨膜结构域的基因,截取胞外段大于110个氨基酸残基的基因片段。根据无缝克隆技术原理,设计引物。以日本血吸虫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纯化后的PCR产物与线性化载体p ET32c(+)/Bam HⅠ+XhoⅠ以摩尔比6∶1混和,利用Seamless cloning enzyme在25℃反应30 min。化学法将连接产物转至大肠杆菌Trans 5α,菌落PCR筛选阳性克隆。提取质粒,Bam HⅠ和XhoⅠ双酶切验证后送测序。测序结果用DNAStar进行序列分析。结果: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在日本血吸虫基因组数据库中共筛选到278个含有信号肽或跨膜结构域且胞外段大于110个氨基酸残基的目标基因。对其中41个单一外显子的基因进行了无缝克隆引物设计和合成。PCR成功扩增到33个基因片段,并与线性化的p ET32c(+)进行无缝克隆连接。经菌落PCR和酶切验证获得28个阳性重组质粒。测序显示28个插入基因片段序列正确。结论:利用Seamless克隆技术成功获取了一批含有日本血吸虫基因或基因片段的重组质粒,省去了传统的酶切、连接、去磷酸化等手段,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为后续的日本血吸虫免疫组学的高通量抗原筛选和鉴定奠定了基础。
吴万军李彩霞陈晶晶代婷婷柏雪康梦霞郭阳李蓓戴洋李健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
没食子鞣酸对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模型肝病理改变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
2017年
目的在建立血吸虫肝纤维化小鼠模型基础上,研究没食子鞣酸对血吸虫感染所致肝纤维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利用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BALB/c小鼠建立感染模型,将50只小鼠随机分为没食子鞣酸高、中、低浓度组、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等5组,每组10只。血吸虫感染4周后,各组分别给予相应的药物干预,模型组、正常对照组仅给予生理盐水,不予药物干预。没食子鞣酸连续灌胃4周后,观察小鼠的生活状况并记录小鼠体质量。实验开始8周后处死小鼠取标本做免疫组化检测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的表达;HE染色、Masson染色观察小鼠肝脏病理学变化。结果与造模组小鼠相比,3个没食子鞣酸干预组肝肉芽肿面积较小,纤维化程度较轻,肝组织CTGF蛋白表达水平较低,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没食子鞣酸可明显减轻日本血吸虫对小鼠感染模型肝病理学损伤,缓解肝肉芽肿所致肝纤维化程度。
李尤玲杨靖李健李刚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BABL/C小鼠
肺炎克雷伯菌KbvR调控因子对细菌生物膜与荚膜形成能力的影响被引量:9
2016年
目的构建肺炎克雷伯菌LuxR家族KbvR基因缺失突变株与回补株,分析KbvR在肺炎克雷伯菌生长、生物膜形成及荚膜生成中的作用。方法通过自杀载体p KO3-Km质粒构建KbvR基因敲除株,然后扩增出包含KbvR基因编码区、启动子结合区及转录终止区的基因片段,克隆至p GEM-T-easy质粒上构建KbvR基因回补株。绘制不同菌株生长曲线,了解KbvR对细菌生长的影响。通过结晶紫定量实验检测KbvR基因对细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拉丝实验、离心试验及RT-PCR检测KbvR基因对细菌荚膜形成的影响。结果成功获得KbvR基因缺失突变株及回补株,RT-PCR结果显示KbvR基因在缺失突变株中不表达,在回补株中重新表达。KbvR基因不影响细菌的生长速度,基因敲除株后细菌生物膜形成及荚膜生成能力下降。体外试管静止培养48 h,与野生株相比基因缺失突变株生物膜形成能力明显下降,而KbvR基因回补株在液体培养基表面能形成明显生物膜。结晶紫染色定量实验发现,基因缺失突变株生物膜形成能力显著低于野生株(P<0.01)。超粘性实验和RT-PCR结果均显示,KbvR基因缺失突变株荚膜形成能力明显下降,说明KbvR基因影响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膜和荚膜的形成。结论 KbvR基因作为密度感应系统LuxR孤儿调控转录因子,正调控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膜的形成。荚膜是细菌生物膜形成的重要因素,KbvR基因可通过影响荚膜形成而调控生物膜的形成。
徐丽林迪斯杨靖李健李蓓
关键词: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膜形成
肺炎克雷伯菌crp缺失株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
2014年
目的:研究cAMP受体蛋白(cAMP receptor protein,crp)对肺炎克雷伯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通过细菌生长特性、荚膜染色、超黏性试验和离心试验观察肺炎克雷伯菌crp缺失株体外生物学特性的改变。结果:肺炎克雷伯菌crp缺失株生长菌落较小,生长速度较慢,细菌形态由杆状变为圆形,离心不易沉淀于Ep管底部。结论:crp调控子可能会影响肺炎克雷伯菌的生长、细菌形态和荚膜含量等生物学特性。该研究为肺炎克雷伯菌crp基因功能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依据。
欧琴徐祥李健李蓓
关键词:肺炎克雷伯菌毒力
赤道几内亚比奥科岛恶性疟原虫MSP-1和MSP-2基因多态性研究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研究赤道几内亚比奥科岛(Bioko Island)恶性疟原虫分离株裂殖子表面蛋白1(PfMSP-1)基因和裂殖子表面蛋白2(PfMSP-2)基因分型。方法从比奥科岛采集疟疾患者血样181份,用显微镜法和荧光定量PCR鉴定虫种。采用巢式PCR分别扩增PfMSP-1和PfMSP-2中具有型特异性的片段,进行等位基因分型。结果 PfMSP-1基因分型:181份恶性疟患者血样中有178份扩增出PfMSP-1基因片段(98.34%),其中K1、MAD20和RO33基因型片段分别为171份(94.48%)、175份(96.69%)和126份(69.61%)。混合感染率为97.24%;PfMSP-2基因分型:181份血样中有173份PfMSP-2基因片段(95.58%),其中48份(26.52%)单独扩增到3D7型基因片段,4份(2.21%)单独扩增到FC27型基因片段,混合感染率为66.85%。结论赤道几内亚比奥科岛PfMSP-1和PfMSP-2等位基因型分布范围极广。混合感染是比奥科岛疟疾的主要类型。
陈江涛李健潘雪峰Urbano Monsuy EyiRocio Apicante MatesaMaximo Miko Ondo ObonoCarlos Sala Ehapo查广才黄广黄芝秀林敏
关键词: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