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娜

作品数:9 被引量:43H指数:5
供职机构:重庆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社会学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历史地理
  • 3篇经济管理
  • 3篇社会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城市
  • 2篇档案
  • 2篇集体记忆
  • 2篇记忆
  • 2篇教学
  • 2篇教学模式
  • 2篇公众
  • 1篇档案记忆
  • 1篇档案学
  • 1篇叙事
  • 1篇叙事方法
  • 1篇学科建构
  • 1篇英语
  • 1篇英语国家
  • 1篇原真性
  • 1篇职业化
  • 1篇中国人
  • 1篇社会公正
  • 1篇史学
  • 1篇史学发展

机构

  • 9篇重庆大学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作者

  • 9篇李娜
  • 1篇宋奕
  • 1篇彭文斌

传媒

  • 1篇社会科学战线
  • 1篇江海学刊
  • 1篇复旦学报(社...
  • 1篇历史教学问题
  • 1篇学术研究
  • 1篇史学理论研究
  • 1篇青海民族研究
  • 1篇西南民族大学...
  • 1篇都市文化研究

年份

  • 3篇2016
  • 4篇2015
  • 2篇2014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档案为人人:美国公众史学与档案学被引量:6
2016年
历史与档案的"公众"使命形成了美国公众史学与档案学对话的起点。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职业化"探索与各种社会运动,公众意识日益敏锐,开始越来越多地使用档案馆资源,档案学迅速发展,而当时刚刚兴起的公众史学为档案学注入新的动力。两个学科都关注如何解释与保存过去,都属于历史的求真实践,在内容和呈现方式上存在共生关系,在实现社会公正的理念上有共同诉求,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也存有密切关联。在数字化和全球化的今天,美国的档案服务于多元受众的状况,为中国公众史学与档案学的结合提供了新的思索空间。
李娜
关键词:档案学职业化社会公正
美国模式之公众史学在中国是否可行——中国公众史学的学科建构被引量:20
2014年
自20世纪70年代起,公众史学(Public History)在美国逐渐发展成为充满活力的学科和积极的社会运动,其最核心的理念是共享历史话语权。中国学术界至今尚未创建一套构架完整、学理清晰的公众史学理论框架。藉于对美国公众史学的分析,可以探讨这一模式在中国的可行性。作为新兴的史学领域,公众史学在中国发展既需要借鉴美国的经验,更需要搭建适合中国历史传统和文化语境的概念体系、学科框架及与之相应的教学模式。
李娜
关键词:学科建构教学模式
当口述历史走向公众:“公众口述历史”中的伦理问题刍议被引量:4
2016年
口述历史在公众领域的产生、解读与传播面临着一系列挑战,急需关于伦理问题的反思。文章基于口述历史与公众史学的共同关注点,引入"公众口述历史"(public oral history)的概念,提出公众口述历史的主要伦理议题,并探讨权力、利益与真实的历史的冲突,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博弈以及个人记忆成为公众历史、口述历史的公开出版和数字时代的口述历史面临的伦理挑战。
李娜
关键词:伦理数字媒体
从公众史学解析城市景观保护:具有文化敏感性之叙事方法被引量:3
2015年
文章探讨中国语境下的城市历史保护。通过取样研究中国的三个历史街区,作者分析了"局内人"和"局外人"在理解原真性、集体记忆及其空间表述上存在的差异,同时关注在东西文化的差异背景下,城市历史保护所面临的相似的问题。文章详细论述了具有文化敏感性之叙事方法,并论称从公众史学解析城市景观,代表城市历史保护的发展方向。
李娜宋奕彭文斌
关键词:城市景观叙事方法原真性集体记忆
连接学生与历史实践——公众史学在中国的教育体系建构被引量:6
2014年
起源于1970年代美国的公众史学在中国属新兴学科,尚没有形成一套学理清晰的理论框架,公众史学教育无论是理论探索还是教学实践更是刚刚起步。"历史保护:公众史学的理论与实践",作为这一学科的入门课程,借鉴了公众史学在美国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并结合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传统。这是美国模式的公众史学课程第一次在中国落地,对我们建立中国公众史学的教育体系有着重要的启示。
李娜
关键词:教育体系教学模式历史教学
公众记忆与城市记忆工程:档案与公众史学被引量:5
2016年
作为公众史学的一部分,公众记忆产生的条件与公众史学一致,即能认知和思辨的公众和能自由对话交流的空间。公众空间在这里是一种社会建构,具有时间和社会维度,它决定了产生于其中的公众记忆具有文化性、社会性和集体性。本文主要探讨公众记忆的定义与特征,从公众史学的角度分析中国城市近十年来陆续实施的"城市记忆工程",进而剖析档案与公众史学的关系。
李娜
关键词:城市记忆工程档案档案记忆
谁拥有过去?——探索普通人的历史感知
2015年
学术界与公众对历史有截然不同的关注焦点与解读方式。在学院之外,公众对历史充满激情,并积极参与到历史的生产、传播与消费中。是什么原因让公众关注历史?职业历史学者在公众的历史意识的形成和构建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历史在公众领域是如何产生、传播与共享的?归根结底,谁拥有过去?为回答这一系列问题,本文系统论述了在过去二十五年里,美国、欧洲部分国家、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关于公众历史感知的全国性调研,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通过"中国人与过去"这一研究探索普通中国人的历史感知。
李娜
关键词:问卷调查
城市公众史学被引量:6
2015年
在很多国家,历史在公众领域的各种实践可以追溯至一百多年前,历史学者在学院之外从业也由来已久。而作为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公众史学起源于1970年代末的美国。与其他主要英语国家相比,公众史学在美国具有相对成熟的学科构架和教育体系。近年来,国内史学界相继出现了不同的术语,试图从不同角度诠释"公众史学",似乎都具有合理的成分,又似乎都没有准确把握其实质。本文尝试从所有权的角度思索公众史学,对"公众"和"空间"作哲学反思,提出公众史学需要的两个必要条件。但仅仅从理论上"辩论"公众史学其实过于保守,仅仅从学科上"捍卫"公众史学其实是将其局限在一个狭隘、封闭的学术空间,与其激进、开放、自由、民主的诉求相悖。公众史学大多发生在城市空间,而城市历史具有公众性,本文进而将公众史学置于城市空间,通过深入分析现代城市空间的激进、反叛与制度化的历史呈现等特性,提出城市公众史学的基本概念与研究课题,并建议三个研究方向:集体记忆与城市空间的演绎;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之探索;与城市历史资源的对话和合作。如果说公众史学的终极关怀是实现社会公正,那么城市公众史学的实质是将城市权利重新赋予城市历史的缔造者和城市发展的亲历者与见证者。
李娜
关键词:公众集体记忆
公众史学在英语国家的发展路径——兼论对中国公众史学发展的借鉴意义被引量:1
2015年
本文探索并反思公众史学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发展路径与模式,包括在各自特定的文化语境和历史传统下公众史学的起源、简要历史、主要问题、学科构建与教学模式,希望对中国公众史学的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李娜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