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晨华

作品数:12 被引量:233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主题

  • 7篇土壤
  • 6篇微生物
  • 4篇施肥
  • 4篇长期施肥
  • 3篇有机碳
  • 3篇农田
  • 3篇群落
  • 3篇微生物活性
  • 3篇绿洲
  • 3篇绿洲农田
  • 3篇漠土
  • 3篇开垦
  • 3篇古尔班通古特
  • 3篇古尔班通古特...
  • 2篇生物群落
  • 2篇梭梭
  • 2篇土壤剖面
  • 2篇土壤微生物
  • 2篇盆地
  • 2篇准噶尔盆地

机构

  • 11篇中国科学院新...
  • 5篇中国科学院
  • 5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山西师范大学
  • 1篇新疆大学
  • 1篇新疆农业科学...
  • 1篇新疆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12篇李晨华
  • 8篇唐立松
  • 6篇李彦
  • 3篇李晨华
  • 3篇马健
  • 2篇王玉刚
  • 2篇马健
  • 2篇贾仲君
  • 1篇王保战
  • 1篇胡江玲
  • 1篇陈效民
  • 1篇王志方
  • 1篇荣井荣
  • 1篇吕光辉
  • 1篇吴宇澄
  • 1篇张彩霞
  • 1篇谢静霞
  • 1篇赵金
  • 1篇熊正琴
  • 1篇曹艳峰

传媒

  • 3篇干旱区研究
  • 2篇生态学报
  • 2篇土壤学报
  • 2篇干旱区地理
  • 1篇微生物学报
  • 1篇中国沙漠
  • 1篇新疆农业科学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0
  • 2篇2007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荒漠灌木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周围土壤微生物的空间分布被引量:19
2016年
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荒漠生态系统中主要优势种——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冠幅内外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从树干基部向外水分和养分变化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多样性和群落组成的变化规律,试图揭示荒漠生态系统中土壤微生物空间分布的基本特征。微生物生物量和多样性采用磷脂脂肪酸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从树干基部向外,土壤微生物总生物量、多样性以及不同微生物类群的生物量均随土壤水分和养分含量降低而逐渐降低,指示了土壤微生物从裸地向内集聚分布的特征。另外,在微生物群落组成中,不同类群微生物的生物量从树干基部向外的减少程度有所不同,例如,从树干基部附近5 cm处到冠外裸地200 cm处,真菌、细菌、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的生物量分别减少了50.25%、84.06%、82.70%、92.57%,指示了细菌从裸地向内集聚分布的程度强于真菌,革兰氏阴性菌从裸地向内集聚分布的程度也较强于革兰氏阳性菌。研究表明,在资源稀缺的荒漠生态系统中,土壤微生物倾向于分布在冠内资源丰富的区域。土壤微生物的空间分布不仅与资源的丰富度有关,而且与微生物自身对环境变化的忍耐性或敏感性有关。
曹艳峰李彦李晨华吕光辉
关键词: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梭梭微生物生物量
长期施肥对绿洲农田土壤剖面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被引量:9
2013年
以中国科学院阜康荒漠生态站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对不同施肥模式下绿洲农田土壤有机碳(SOC)、颗粒有机碳(POC)、轻组有机碳(LFOC)及团聚体结合碳的剖面(0~3m)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荒漠土壤相比,20a长期施肥模式下SOC含量在表层(0~0.2m)土壤中增加了14%~56%,但在下层(0.2~0.6m)减少了15%~33%。在深层(0.6~3m),单施化肥(NPK与N2P2K)与化肥配施秸秆处理(NPKR与N2P2R2)具有不同的变化:SOC含量在前者中降低了5%~9%,在后者中增加了4%~9%,POC与LFOC具有相似变化趋势。所有处理均增加了整个剖面的大团聚体(〉0.25mm)结合碳。然而,44%~87%的SOC分布于粉砂与粘粒组分(〈0.053mm)中,在深层土壤中该比例最大(超过80%),揭示了该组分中SOC含量的维持对于碳固定的重要性。单施化肥处理降低了粉砂与粘粒组分中SOC含量,可能是其深层土壤碳损耗的一个机制。化肥配施秸秆处理在促进SOC含量的增加、大团聚体形成方面具有最好效果,尤其在深层土壤。
李晨华唐立松
关键词:土壤剖面团聚体绿洲
长期施肥对绿洲农田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的影响被引量:23
2012年
以中国科学院阜康荒漠生态站的绿洲农田养分循环长期定位试验(始于1990年)为研究平台,研究了无施肥处理(CK)、单施化肥处理(NPK)、有机/无机配施处理(NPKM)和秸秆还田处理(NPKS)下,土壤无机碳(SIC)和有机碳(SOC)在剖面和各施肥年限的含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剖面层次和施肥年限对SOC与SIC含量变化影响显著(P<0.01)。在各施肥处理中,与CK相比,NPK、NPKM和NPKS的SOC与SIC含量明显增加(P<0.05),并且有机/无机肥配施模式下的SIC含量显著高于单施化肥模式;在剖面层次间,SIC含量从0~20cm的9.12 g/kg增加到40~60 cm的9.94 g/kg,而SOC变化趋势与之相反。表明合理施肥能够增加土壤表层有机碳含量,有机/无机配施会使耕层以下土壤无机碳增加。
荣井荣李晨华王玉刚唐立松陈效民
关键词:绿洲土壤施肥无机碳有机碳土壤固碳干旱地区
开垦对荒漠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被引量:12
2017年
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典型流域(玛纳斯河、吉木萨尔河、三工河、四工河、水磨河)的绿洲农田与毗邻荒漠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方法分析不同开垦年限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群落结构、多样性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荒漠开垦后,土壤微生物总PLFA含量、真菌PLFA、细菌PLFA、革兰氏阳性菌(G^+)和革兰氏阴性菌(G-)PLFA含量均显著增加。荒漠开垦5 a内,细菌PLFA与G-PLFA增长更强烈,使得真菌PLFA/细菌PLFA比值降低了48%,G^+PLFA/G-PLFA比值(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的PLFA比值)降低了67%。但随着开垦年限的延长,这两个比值没有显著变化,表明与开垦年限相比,荒漠的开垦行为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有着更加强烈的影响。随着开垦年限的增加,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总体呈上升趋势。虽然荒漠在开垦50 a后多样性指数略有下降,但仍远高于荒漠土壤。土壤微生物总PLFA含量和大部分菌群PLFA含量与土壤电导率显著负相关,与全氮和有机碳显著正相关。荒漠在开垦过程中灌溉增加了土壤水分且降低了土壤盐分,全氮和有机碳含量增加,这些改变是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化的主要原因。荒漠开垦有助于提高土壤微生物PLFA含量、改善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丰富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有利于土壤质量的提高。
王银亚李晨华马健
关键词: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开垦年限生物群落磷脂脂肪酸
干湿处理对灰漠土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活性的影响被引量:25
2007年
李晨华唐立松李彦
关键词:灰漠土土壤呼吸
不同施肥模式对绿洲农田土壤微生物群落丰度与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62
2012年
以中国科学院阜康荒漠生态系统国家野外观测研究站的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利用荧光实时定量PCR(Real-time PCR)技术,对不同施肥模式下的土壤微生物群落丰度进行了测定,并分析了土壤酶活性。结果表明:与无肥处理(CK)相比,20年长期单施化肥(CF)或者化肥配施秸秆(CF/OM)处理均显著增加了土壤氨氧化古菌(AOA)与氨氧化细菌(AOB)的丰度。其中,土壤AOB最低增加了16倍,而AOA最多增加了3倍,表明AOB可能在原位土壤氨氧化过程中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尽管CF/OM处理的作物产量与CF处理无显著差异,但该施肥模式在维持作物产量的同时,其土壤微生物主要类群(真核微生物、细菌、古菌)数量最大,土壤有机碳含量最高,大多土壤酶活性高于其他处理,表明化肥配施有机肥有利于保持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对于提高土壤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李晨华贾仲君唐立松吴宇澄李彦
关键词:长期施肥灰漠土酶活性荧光实时定量PCR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降雨过程中梭梭与白梭梭冠层养分的变化特征被引量:4
2020年
干旱区养分相对匮乏,雨水流经冠层后有效的养分输入对干旱区植物的生长发育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主要建群种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与白梭梭(Haloxylon persicum)降雨过程中冠层养分的研究,分析树干茎流、穿透雨以及雨水中碳、氮、磷的浓度差异,明确雨水流经植物冠层后各离子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雨水在经过梭梭与白梭梭冠层后总有机碳(TOC)、总氮(TN)浓度增加显著,总磷(TP)增加并不显著。铵态氮(NH4+-N)浓度变化与TN基本一致,硝态氮(NO3--N)、亚硝态氮(NO2--N)浓度差异性不完全显著;其中,树干茎流有机氮(TON)的比例最高,在TN中所占比例始终大于50%。对于不同养分输入的平均浓度,除TP、NO3--N外,其他离子均有所增加;TP、NO3--N、NO2--N浓度较低,在树干茎流、穿透雨以及雨水中的变异系数较大。
岳跃蒙李晨华李晨华唐立松
关键词:冠层离子浓度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盐化灰漠土开垦前后碳存贮与碳释放的分层特征被引量:12
2010年
对盐化灰漠土开垦前后土壤有机碳贮量与碳释放的分层特征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与荒漠土壤相比.农田表层(0~20cm)土壤有机碳含量减少了27%,但20~250cm土层有机碳含量与贮量显著增加,使得总有机碳贮量(0~250cm)增加了57%。同时,在0—60cm土层农田土壤碳释放速率也显著高于荒漠,而在底层(60—250cm)两者则无明显差异。农田土壤有机碳在表层以消耗为主;中层(20—60cm)有机碳库受碳存贮与消耗作用的共同控制,但存贮作用更为强烈,该层土壤有机碳量有明显累积;底层(60~250cm)有机碳以存贮为主,较为稳定。此外,荒漠与农田底层土壤有机碳均在65%以上,碳释放比重达到71%,显示了盐化灰漠土底层土壤碳循环的重要性。开垦使得盐化灰漠土土壤碳库表层流失,但全剖面总碳库明显增加。
李晨华李彦唐立松刘燕
关键词:有机碳碳释放微生物活性准噶尔盆地
长期施肥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剖面变化及其与土壤性质的关系被引量:46
2014年
【目的】认识不同施肥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长期影响及其与土壤理化属性的联系。【方法】利用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绿洲农田20年单施化肥(N 300 kg/hm2、P2O5150 kg/hm2与K2O 60 kg/hm2)与化肥配施秸秆(同量的N与P肥配施5.4 t秸秆)对土壤剖面(0-300 cm)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放线菌与α-变形菌为土壤表层(0-20 cm)的优势类群。随土壤剖面深度的增加,放线菌相对丰度减少,而变形菌,特别是γ-变形菌与β-变形菌相对丰度增加,逐渐成为深层(20-300 cm)土壤中的优势类群。长期施肥对整个土壤剖面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均有显著影响,并且明显提高了0-40 cm土层中氨氧化古菌的相对丰度。此外,农田管理模式如灌溉可能是氨氧化细菌在土壤垂直剖面的重要驱动因素。统计分析表明土壤全氮含量对表层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最大,而有机碳含量则是影响深层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最重要因子。【结论】长期施肥改变了土壤剖面碳源与氮源的可利用量,导致了施肥处理间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差异,特别在剖面深层更为明显。
李晨华张彩霞唐立松熊正琴王保战贾仲君李彦
关键词:土壤剖面微生物群落长期施肥绿洲农田
新疆准噶尔盆地未开垦盐碱土盐分与盐生植被多样性分析被引量:5
2022年
以新疆准噶尔盆地未开垦盐碱土为研究对象,测量土壤含盐量、pH、电导率、八大离子等指标,采用多元统计、主成分分析法(PCA)对采样区盐碱土分布特征与盐生植被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以硫酸盐-氯化物盐土、硫酸盐盐土为主。中、重度硫酸盐-氯化物盐土、硫酸盐盐土以链状或条带状集中分布在昌吉回族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阿勒泰地区的苏打盐土、苏打碱土呈点状分布。(2)昌吉回族自治州以真盐植被为优势种,如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和叉毛蓬(Petrosimonia sibirica);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以泌盐植被为优势种,如琵琶柴(Reaumuria songarica)、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3)二次多项式较好地表达了土壤盐分与植被多样性关系,土壤含盐量在5~10 mg·g^(-1)之间时,Shannon-Wiener指数、Hurlbert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达到最大值;pH在8.4~9.2范围内,盐生植被物种更为丰富,分布较均匀。(4)盐生植被优势种与土壤性状的PCA分析表明,土壤盐分是影响琵琶柴、梭梭、猪毛菜(Salsola collina)、柽柳(Tamarix chinensis)分布的关键因子,而刺毛碱蓬(Suaeda acuminata)、唐古特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主要受土壤pH、CO_(3)^(2-)的影响。本研究为未开垦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梁萌米晓军李晨华李晨华赵金马健王玉刚
关键词:盐分准噶尔盆地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