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晴 作品数:19 被引量:98 H指数:5 供职机构: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广西医疗卫生重点科研课题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文化科学 更多>>
聚束微波加热逆转MCF-7/ADM细胞对阿霉素耐药性的实验研究 2009年 目的耐药性是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克服耐药性的方法之一是使用逆转剂。目前尚无一理想的、可应用于临床的阿霉素(ADM)耐药逆转剂。本研究探讨聚束微波加热对ADM耐药性的逆转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利用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的ADM耐药模型MCF-7/ADM,采用MTT法检测聚束微波加热对MCF-7/ADM细胞耐药性的逆转作用。用Real-Time PCR测定细胞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ultidrug resistance relatedprotein,MRP)的表达水平。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细胞内ADM浓度。结果MCF-7/ADM细胞对ADM的耐药指数为45.5。经聚束微波加热后,ADM对MCF-7/ADM的半数抑制浓度(IC_(50))由(60.56±2.38)ug/ml下降至(22.86±2.76)ug/ml,逆转倍数为2.64倍。Real-Time PCR检测结果显示,MCF-7/ADM细胞的MRP与P-gp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MCF-7细胞,经聚束微波加热后,MCF-7/ADM细胞胞内的MRP与P-gp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HPLC法测定细胞内ADM含量的结果显示,经聚束微波加热处理后,MCF-7/ADM细胞内ADM的含量明显增加。结论聚束微波加热能逆转MCF-7/ADM对ADM的耐药性,聚束微波加热逆转ADM耐药性的机制可能是减少MCF-7/ADM细胞内MRP与P-gp mRNA的表达水平,从而增加了MCF-7/ADM细胞内ADM的蓄积。 陆永奎 胡晓桦 周文献 谭晓虹 柯晴 谭莉萍 王洪学 李永强 廖小莉 刘志辉 谢伟敏关键词:乳腺肿瘤 ADM 耐药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探讨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s)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7月至2018年5月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95例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DLBCL组织中CD68、CD163的表达水平,并分析TAMs浸润水平与DLBCL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并在公共数据库GSE31312、GSE10846基因表达数据集进行验证;利用ssGSEA方法探讨TAMs中M2型影响预后的潜在免疫生物学机制。结果95例DLBCL患者中,CD68^(+)TAMs低表达50例(52.6%),高表达45例(47.4%);CD163^(+)TAMs低表达和高表达分别为34例(35.8%)和61例(64.2%)。CD68^(+)TAMs浸润水平与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AnnArbor分期、骨髓受侵相关(均P<0.05),而CD163^(+)TAMs浸润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均无关(均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DLBCL组织中CD68^(+)TAMs、CD163^(+)TAMs高浸润与患者较短生存时间相关(均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DLBCL组织中CD163^(+)TAMs高浸润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2.695,95%CI:1.126~6.455,P=0.026)。ssGSEA富集分析有6条免疫相关信号通路(适应性免疫系统通路、MHCⅠ类抗原呈递信号通路、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Treg分化信号通路、TCR信号通路、趋化因子信号通路)在M2型TAMs低浸润组显著富集(均P<0.05,FDR<0.25)。结论DLBCL组织中CD163^(+)TAMs高浸润水平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可能通过调节免疫相关信号通路影响患者预后。 罗燕珍 周达 陈思静 廖成成 王明月 谭晓虹 柯晴 岑洪关键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 预后 SGK1稳定敲除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株构建及其细胞生物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构建血清/糖皮质激素调节激酶1(SGK1)基因敲除的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SU-DHL-4/SGK1-Ko细胞株,分析SGK1基因敲除对SU-DHL-4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和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采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稳定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FP)SU-DHL-4细胞株,作为SGK1-Ko组,另外设置阴性对照组(sgRNA-NC组),经嘌呤霉素筛选出稳定敲除株,经测序证实,通过RT-PCR及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基因敲除株的SGK1表达;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和周期情况,Transwell迁移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2组独立数据在不同时间点的比较采用2因素方差分析,2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观察到SGK1-Ko组GFP稳定表达。SGK1-Ko组RT-PCR产物电泳显示无条带。蛋白质印迹法结果显示,SGK1-Ko组细胞无SGK1蛋白表达。CCK8法结果显示,在细胞培养24、48、72和96h后,sgRNA-NC组细胞光密度D值分别为0.256±0.002、0.566±0.005、1.246±0.016和1.348±0.021,SGK1-Ko组分别为0.180±0.003、0.321±0.004、0.847±0.056和1.043±0.010,SGK1-Ko组细胞增殖能力低于sgRNA-NC组,F时间=4404.099,P时间<0.001;F组别=439.184,P组别<0.001;F组别×时间=316.874,P组别×时间=0.003。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SGK1-Ko组凋亡率为(10.057±0.350)%,高于sgRNA-NC组的(4.310±0.235)%,t=19.272,P<0.001。SGK1-Ko组处于G0/G1期的细胞比例为(87.020±4.405)%,高于sgRNA-NC组的(70.810±2.707)%,t=4.434,P=0.011;SGK1-Ko组处于S期的细胞比例为(9.343±2.083)%,低于sgRNA-NC组的(27.127±1.343)%,t=10.146,P=0.001。Transwell迁移实验结果显示,SGK1-Ko组细胞24、48h迁移水平分别为0.117±0.037和0.138±0.046,sgRNA-NC组为0.121±0.033和0.127±0.045,t值分别为0.107、0.238,P值分别为0.920、0.823。结论成功构建稳定敲除SGK1基因的SU-DHL-4/SGK1-Ko细胞株,SGK1敲除可抑制SU-DHL-4细胞增殖、诱导凋亡和阻滞细胞周期,对细胞迁移无影响。 周曼霞 廖成成 柯晴 王明月 岑洪关键词:基因敲除 PBL联合CBL教学法在肿瘤学研究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被引量:27 2020年 目的探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PBL)联合案例教学法(CBL)在肿瘤学研究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56名肿瘤学研究生分为PBL联合CBL组(n=28)和传统教学模式组(LBL组)(n=28),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的判读、回答问题、书写病历5个方面进行考核及满意度调查评估教学效果。结果PBL联合CBL组在病史询问、辅助检查、回答问题、书写病历均优于LBL组(P<0.05);在激发学习兴趣、自学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加深课堂理解均优于LBL组(P<0.05)。结论PBL联合CBL的教学模式用于肿瘤学临床教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提高临床实习教学质量。 李喆 柯晴 孙洁 岑洪 谭晓虹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肿瘤学 研究生教学 去甲基化药物地西他滨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2010年 随着对肿瘤表观遗传学的深入研究,发现DNA甲基化异常在血液肿瘤的发生和转化中起着重要作用。地西他滨是一种去甲基化药物,基础和临床研究发现其具有抑制甲基化转移酶的作用,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白血病的治疗中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地西他滨的表观遗传学治疗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 柯晴 岑洪 胡晓桦关键词:地西他滨 去甲基化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白血病 Sandwich结合MDT模式在肿瘤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2023年 探讨基于Sandwich法结合MDT教学模式在肿瘤科教学下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3年3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进行临床实习的80名本科生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名。对照组采用单一Sandwich教学法,观察组给予Sandwich+MDT双模式教学法。比较两组理论考试分数(选择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主观评价得分(教学目标、学习效率、学习主动性、临床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获得与理解信息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教学满意度得分。结果 观察组理论考试分数(选择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主观评价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教学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andwich联合MDT的教学模式应用于肿瘤学科中,能使学生们的理论知识和多方面综合能力都得以提升,同时使得学生对肿瘤教学更加满意,,有利于加强学员对肿瘤诊治的多方面理解,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研能力。 王明月 柯晴 李喆 岑宏关键词:肿瘤学 多学科综合治疗 临床教学 参芪扶正注射液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患者造血和免疫功能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17 2015年 目的探究参芪扶正注射液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化疗患者造血和免疫功能的干预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4月来该院进行诊治并经过组织病理学、细胞学检查确认为NSCLCⅢB期和Ⅳ期的患者1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84例)和研究组(7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化疗和其他支持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参芪扶正注射液治疗,2个周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2个周期后,研究组患者白细胞介素(IL)-2、淋巴细胞转化率(LTT)、总T淋巴细胞(CD3+)、辅助T淋巴细胞(CD4+)、自然杀伤细胞(NK)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肿瘤坏死因子(TNF)-α、抑制/细胞毒T淋巴细胞(CD8+)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白细胞减少、消化道反应以及肾功能损害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血小板减少、血红蛋白减少、肝损害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芪扶正注射液能够保护骨髓,减轻化疗对骨髓造血功能的抑制,并且可以提高患者细胞免疫功能,降低化疗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改善临床症状。 邓艳 柯晴 毛艳关键词:造血功能 免疫功能 达雷妥尤单抗联合苯达莫司汀治疗伴继发性髓外病变多发性骨髓瘤:单中心临床经验 2024年 目的探讨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伴继发性髓外病变患者达雷妥尤单抗联合苯达莫司汀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住院治疗的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伴继发性髓外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至少三线治疗仍疾病进展,然后采用达雷妥尤单抗和苯达莫司汀联合治疗。分别采用国际骨髓瘤工作组(International Myeloma Working Group,IMWG)标准和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不良事件通用术语标准(NCI-CTCAE)5.0版评估其治疗疗效和安全性。结果共12例患者纳入分析,获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4例,微小缓解2例,疾病稳定1例,疾病进展3例,总缓解率为50%,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8个月。所有患者均出现血液学毒性,其中4例为Ⅲ~Ⅳ级;3例患者在治疗期间发生肺炎;均未发生治疗相关性死亡。结论达雷妥尤单抗联合苯达莫司汀在治疗复发/难治性伴继发性髓外病变的多发性骨髓瘤中显示出有效性,且毒性作用可控,值得在更大规模的患者群体中进一步验证。 周达 王明月 李喆 柯晴 岑洪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 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阿霉素耐药细胞株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建立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阿霉素(ADM)耐药细胞株,为研究DLBCL耐药机制提供模型。方法:以体外低浓度梯度递增法诱导筛选人DLBCL耐ADM细胞株Pfeiffer/ADM。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绘制生长曲线,计算倍增时间。CCK-8法检测Pfeiffer/ADM对不同药物的耐药系数(RI)及脱药1个月后的耐药稳定性。在含补体的血清中,CCK-8法比较两细胞株对利妥昔单抗(RTX)介导的补体依赖性细胞毒性(CDC)的差别,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两株细胞中多药耐药基因1(MDR1)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经过约7个月的诱导,成功构建耐ADM细胞株Pfeiffer/ADM;显微镜下Pfeiffer和Pfeiffer/ADM细胞形态无明显差别,亲代加药后死亡细胞更多,而耐药株生长依旧良好;Pfeiffer和Pfeiffer/ADM的倍增时间分别为(32.28±1.18)h和(31.41±2.03)h,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CCK-8法测得Pfeiffer/ADM对ADM、依托泊苷(VP-16)和长春新碱(VCR)的耐药指数(RI)分别为12.87、13.18、16.95;脱药1个月和冻存复苏后,Pfeiffer/ADM依旧能保持耐药性,其对ADM的IC50值分别为0.52mg/L、0.49mg/L;两细胞株对于不同浓度的RTX介导的CDC效应无明显差别(P>0.05);Pfeiffer/ADM细胞的MDR1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Pfeiffer细胞株(P<0.05)。结论:成功建立具有多药耐药性的DLBCL Pfeiffer/ADM细胞株,化疗耐药的Pfeiffer/ADM细胞与RTX无交叉耐药性,该细胞是研究DLBCL获得性耐药的机制和逆转耐药的理想模型。 黄云 孙洁 柯晴 梁碧琦 谭晓虹 岑洪关键词:阿霉素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利妥昔单抗 骨盆核磁共振在诊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骨髓侵犯中的应用价值 2020年 目的:探讨骨盆核磁共振成像(MRI)在诊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骨髓侵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8-03-2019-09于我院确诊的DLBCL患者85例,所有患者均完成骨髓穿刺活检、骨盆MRI及18F-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18F-FDG PET/CT)检查,比较不同检查方法对骨髓侵犯检出率。以骨髓穿刺活检结果为金标准,采用ROC曲线分析骨盆MRI对DLBCL骨髓侵犯的诊断效能,并分析骨盆MRI、18F-FDG PET/CT骨髓侵犯病灶分布的影像学特征。结果:85例DLBCL患者中,骨髓穿刺活检、18F-FDG PET/CT、骨盆MRI的骨髓侵犯检出率分别为11.8%(10/85)、25.9%(22/85)、24.7%(21/85),骨盆MRI的检出率高于骨髓穿刺活检(χ2=0.477,P=0.029);骨盆MRI与18F-FDG PET/CT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1,P=0.860)。18F-FDG PET/CT诊断骨髓侵犯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7.0%,96.8%,94.1%,90.9%和95.2%。骨盆MRI诊断骨髓侵犯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2.6%,96.8%,92.9%,90.5%和93.8%。18F-FDG PET/CT的曲线下面积为0.919(0.839~0.967),骨盆MRI的曲线下面积为0.897(0.812~0.952),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39,P=0.660)。18F-FDG PET/CT显示骨髓侵犯病灶多呈多灶性分布,其中95.5%(21/22)分布于骨盆。骨盆MRI骨髓异常信号影与18F-FDG PET/CT骨髓FDG摄取增高影分布的部位大致相同。结论:骨盆MRI和18F-FDG PET/CT对DLBCL骨髓侵犯均有较高的诊断效能,骨盆MRI对DLBCL骨髓侵犯的检出率较骨髓穿刺活检高,而与18F-FDG PET/CT的检出率相当,可作为检测骨髓侵犯的有效方法。 柯晴 黄秋霖 廖成成 谭晓虹 郭宝平 岑洪关键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骨髓侵犯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