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沈菲

作品数:7 被引量:17H指数:3
供职机构:济南市传染病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肝炎
  • 3篇慢性
  • 2篇乙肝
  • 2篇乙型
  • 2篇乙型肝炎
  • 2篇重型
  • 2篇慢性乙型
  • 2篇慢性乙型肝炎
  • 2篇肝功
  • 2篇肝功能
  • 2篇肝炎患者
  • 1篇多态
  • 1篇多态性
  • 1篇多态性分布
  • 1篇胸腺
  • 1篇胸腺五肽
  • 1篇血清
  • 1篇循环免疫
  • 1篇循环免疫复合...
  • 1篇炎性

机构

  • 7篇济南市传染病...
  • 1篇山东大学
  • 1篇山东省医学科...

作者

  • 7篇沈菲
  • 4篇董格峰
  • 3篇许百全
  • 2篇皋群
  • 2篇刘典勇
  • 2篇刘彩峰
  • 1篇丁艾昆
  • 1篇孙玉秋
  • 1篇崔速南
  • 1篇梁玉记
  • 1篇王晶波
  • 1篇程华
  • 1篇肖迪
  • 1篇韩建军
  • 1篇常树珍
  • 1篇汪明明
  • 1篇刘倩

传媒

  • 2篇山东医药
  • 1篇传染病信息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中华传染病杂...
  • 1篇中国药房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在肝炎肝硬化合并腹水中的临床意义
2002年
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是机体在多种炎性细胞因子的介导下产生的一种持续过度炎症反应.常由感染性或非感染性因素诱发,可导致器官组织损害,功能障碍.各种病毒性肝炎所致的肝硬化合并腹水时,机体免疫功能障碍,抵御感染能力低下,容易并发SIRS,造成病情恶化.为提高对SIRS的认识,分析SIRS在肝硬化合并腹水中的意义,我们进行以下有关临床探讨.
崔速南程华沈菲汪明明
关键词: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肝炎肝硬化腹水
外周血中皮质醇水平与老年乙肝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病情和预后的关系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皮质醇水平和乙肝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老年患者病情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共纳入100例入住该院诊断为乙肝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老年患者,根据其病情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组,同时选择40例重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空腹抽取静脉血检测外周血中皮质醇水平及相关生化指标,并随访观察外周血皮质醇水平变化。结果 100例诊断为乙肝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老年患者中,早期肝衰竭46例,中期32例,晚期22例。四组患者皮质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肝衰竭程度的增加,皮质醇水平逐渐降低,ALT、AST、TBil水平逐渐上升,其余指标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皮质醇水平与ALT、AST、TBil水平呈负相关关系(P<0.05),与ALB、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HBV-DNA无相关性。100例乙肝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老年患者存活45例,死亡55例,诊断第1、7、14、21、30天存活组皮质醇水平均高于死亡组(P<0.05);且随时间发展,存活组皮质醇水平呈上升趋势,死亡组呈下降趋势。结论乙肝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皮质醇水平随病情加重而下降,其水平可作为临床预测患者生存预后的指标之一,值得临床推广。
孙玉秋常树珍沈菲董格峰
关键词:皮质醇乙肝病毒急性肝衰竭
薄芝糖肽与胸腺五肽分别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治疗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观察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观察薄芝糖肽和胸腺五肽分别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9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A、B、C组,各30例。A组患者给予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假单胞菌)500万IU皮下注射,qod;B组患者在A组基础上加用薄芝糖肽注射液4 m 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 L中,ivgtt,qd;C组患者在A组基础上加用注射用胸腺五肽2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 L中,ivgtt,qd。3组患者均治疗24周。比较3组患者治疗4、8、12、24周丙氨酸转氨酶(ALT)复常率、HBeAg阴转率、HBeAg/抗HBeAg血清转换率(以下简称"HBeAg转换率")、HBV-DNA阴转率、乙肝表面抗原(HBsAg)和HBV-DNA下降量,治疗24周时的HBsAg阴转率,并记录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4、8、12周,3组患者ALT复常率、HBeAg阴转率、HBeAg转换率、HBsAg下降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B组和C组患者HBV-DNA转阴率显著高于A组,C组患者HBV-DNA下降量显著大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12周,B组和C组患者HBV-DNA阴转率和HBV-DNA下降量显著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与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3组患者ALT复常率、HBeAg转换率、HBsAg下降量及HBsAg阴转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患者HBeAg阴转率、HBV-DNA阴转率和HBV-DNA下降量显著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与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薄芝糖肽和胸腺五肽分别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对慢性乙型肝炎具有较好的抑制病毒增殖作用,且在ALT复常率、HBeAg转换率、HBsAg下降量及HBsAg阴转率方面效果相当。
沈菲梁玉记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重组人干扰素Α2B薄芝糖肽胸腺五肽HBEAG阳性
重型肝炎患者血清sCR_1含量变化与红细胞粘附活性的相关性研究
2004年
目的 研究重型肝炎患者可溶性补体受体 1型 (s CR1 )浓度及红细胞粘附活性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 76例重型肝炎、2 2例重型肝炎恢复期、5 8例肝硬化、 5 8例慢性病毒性肝炎及 80例正常人群进行了细胞竞争酶联免疫实验和红细胞天然免疫粘附功能实验。结果 重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血清 s CR1 浓度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 <0 .0 1) ,重型肝炎患者明显高于肝硬化、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 (P <0 .0 1)并与胆碱酯酶 (CHE)、凝血酶原时间 (PT)及凝血酶原活动度 (PTA)变化明显相关。重型肝炎患者红细胞 CR1 粘附活性显著下降 ,与 s CR1含量呈负相关。结论 重型肝炎患者血清 s CR1 浓度变化与肝功能损伤程度密切相关 ,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联合检测是评估重型肝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
董格峰王晶波丁艾昆刘彩峰沈菲许百全
关键词:重型肝炎血清SCR1肝功能
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清sCR1含量变化及与红细胞CR1粘附活性的相关性研究
董格峰刘典勇韩建军沈菲皋群许百全
病毒性肝炎为中国多发症,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是提高重型肝炎患者存活率的关键。该课题旨在了解致肝脏损伤的物质以及运输这些物质蛋白含量的变化,探讨患者红细胞CR1粘附活性与sCR1含量变化的相关性。结果显示:⑴慢性重型肝炎及肝...
关键词:
关键词:肝炎肝功能损伤红细胞CR1粘附活性
草仙乙肝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97例疗效分析
2003年
刘典勇许百全董格峰沈菲皋群
关键词:草仙乙肝胶囊慢性乙型肝炎疗效分析
丙型肝炎和肝癌患者红细胞CR1分子基因的多态性及其数量表达被引量:4
2006年
红细胞CR1(ECR1)通过对补体系统的调节,参与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清除,调节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研究发现,ECR1基因多态性分布及其表达变化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我们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Hind Ⅲ酶切分析(RFLP)技术及细胞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方法,研究丙型肝炎和肝癌患者ECR1基因多态性分布以及ECR1的活性,探讨其与丙型肝炎和肝癌之间的关系。
董格峰刘彩峰肖迪沈菲刘倩
关键词:红细胞CR1分子肝癌患者丙型肝炎基因多态性分布循环免疫复合物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