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芒芒
- 作品数:4 被引量:7H指数:1
-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物理系物理学系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理学更多>>
- Ir(110)表面原子结构、氧原子吸附和STM图像的第一性原理研究被引量:1
- 2011年
- 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的总能计算研究了金属Ir(110)表面结构以及氧原子的吸附状态.计算得到Ir(110)-(1×1)的外层表面间的弛豫分别是-13.3%(△d12/d0)和+6.1%(△d23/d0),表面能σ=175meV-2,功函数Φ=5.22eV;相应的Ir(110)-(1×2)缺列再构表面的△d12/d0=-9.7%,△d23/d0=-2.4%,表面能为169meV/2,Φ=5.33eV.研究Ir(110)-(1×1)和(1×2)再构表面氧吸附,发现各吸附位置的吸附能值均为正值,表明吸附为放热反应,且氧原子最有可能吸附在短桥位(shortbridgesite,SB).同时我们还模拟计算Ir(110)-(1×2))缺列再构表面和氧吸附再构表面的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图像并记录STM针尖的起伏变化,结果显示表面吸附氧的位置远高于{001}方向的铱原子列,但是在STM形貌图上氧原子基本上没有凸起.
- 王芒芒宁华陶向明谭明秋
- 关键词:STM图像
- Au(110)、Ir(110)表面结构和氧原子吸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 第一性原理研究在许多领域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使我们从微观的角度更深入地理解固体和表面特性的物理本质,并能够预测体系许多性质及其变化的趋势。随着计算理论和计算方法的不断改进,第一性原理计算已经在适用性和准确度都有了很大的...
- 王芒芒
- 关键词:密度泛函理论
- 文献传递
- 氢原子在Be(0001)表面吸附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被引量:6
- 2010年
- 采用第一性原理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单个氢原子和多个氢原子在Be(0001)表面吸附性质.给出了氢吸附Be(0001)薄膜表面的原子结构、吸附能、饱和度、功函数、偶极修正等特性参数.同时也讨论了相关吸附性质与氢原子覆盖度(0.06-1.33ML)的关系.计算结果表明:氢原子的吸附位置与覆盖度之间有强烈的依赖关系,覆盖度低于0.67ML时,氢原子能量上易于占据fcc或hcp的中空位置;覆盖度为0.78ML时,中空位与桥位为氢原子的最佳吸附位;覆盖度在0.89到1.00ML时,桥位是氢原子吸附能量最有利的位置;以上覆盖度中Be(0001)表面最外层铍原子的结构均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当覆盖度为1.11-1.33ML,高覆盖度下Be(0001)表面的最外层铍原子部分发生膨胀,近邻氢原子渗入到铍表面次层,氢原子易于占据在hcp和桥位.吸附结构中的氢原子比氢分子中的原子稳定.当覆盖度大1.33ML时,计算结果没有发现相对于氢分子更稳定的吸氢结构.同时从分析偶极修正和氢原子吸附垂直高度随覆盖度的变化关系判断氢覆盖度为1.33ML时,在Be(0001)表面吸附达到饱和.
- 宁华陶向明王芒芒蔡建秋谭明秋
- 关键词:密度泛函理论吸附能
- Au(110)表面结构和氧原子吸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被引量:1
- 2011年
- 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研究了金属Au(110)表面结构以及氧原子的吸附状态.计算得到Au(110)-(1×2)缺列再构表面原子的弛豫分别是-15.0%(Δd12/d0)和-1.1%(Δd23/d0),表面能为52.7meV/2,功函数Φ=5.00eV;Au(110)-(1×3)缺列再构表面的Δd12/d0=-20.5%,Δd23/d0=+2.7%,表面能53.4meV/2,Φ=4.98eV.计算模拟了它们的STM图像并记录了STM针尖的起伏变化.研究发现Au(110)-p(1×1)和p(1×2)再构表面的氧吸附,在高覆盖下各吸附位置的吸附能值均为负值,发生的吸附可视为吸热过程.说明Au(110)表面基本上与氧不发生吸附和反应,具有很高的化学惰性.
- 王芒芒宁华陶向明谭明秋
- 关键词:STM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