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田阳子

作品数:13 被引量:10H指数:2
供职机构:第四军医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 1篇电子电信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细胞
  • 4篇黑素
  • 4篇黑素瘤
  • 3篇蛋白
  • 3篇免疫耐受
  • 3篇耐受
  • 3篇
  • 2篇诱导免疫
  • 2篇诱导免疫耐受
  • 2篇咪达唑仑
  • 2篇痤疮
  • 2篇利多卡因
  • 2篇卵清蛋白
  • 2篇纳米
  • 2篇朗格汉斯
  • 2篇PD-1
  • 2篇MIR-21
  • 1篇蛋白诱导
  • 1篇等离子
  • 1篇等离子体

机构

  • 10篇第四军医大学
  • 2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空军军医大学...

作者

  • 13篇田阳子
  • 4篇高琳
  • 4篇郭伟楠
  • 3篇张倩
  • 3篇刘玉峰
  • 3篇易秀莉
  • 3篇李巍
  • 2篇李春英
  • 2篇王刚
  • 2篇李凯
  • 1篇高继鑫
  • 1篇马翠玲
  • 1篇坚哲
  • 1篇霍婷婷
  • 1篇郭森
  • 1篇付萌
  • 1篇吴振杰
  • 1篇宋文婷
  • 1篇张荣利
  • 1篇郭艳阳

传媒

  • 2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中国皮肤性病...
  • 1篇中国美容医学
  • 1篇中华医学美学...
  • 1篇国际皮肤性病...
  • 1篇实用皮肤病学...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4
  • 3篇2011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A型肉毒毒素皮内注射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的效果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评估A型肉毒毒素(BTX-A)皮内注射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第四军医大学西京皮肤医院接受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患者30例,男4例,女26例,年龄23~42(31±6)岁。将患者分为两组,均给予BTX-A皮内微滴注射,其中BTX-A低浓度组患者每个点注射约0.25 U,BTX-A高浓度组每个点注射约0.5 U。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4、8、12周进行医师红斑评估量表(CEA)评分,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2周进行玫瑰痤疮标准分级系统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均可显著降低CEA评分,但BTX-A高浓度组患者CEA评分下降更显著(P<0.05),起效时间更短,且疗效持续时间更长。治疗后,两组患者阵发性潮红、持久性红斑、烧灼感、刺痛感评分以及玫瑰痤疮标准分级系统总积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高浓度组t=5.00、5.93、4.10、2.74、12.37;低浓度组t=6.17、4.12、2.87、2.81、7.88;均P<0.05),高浓度组较低浓度组改善更显著(t=2.02、2.31、2.15、2.56,P<0.05)。两种治疗方式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TX-A皮内注射治疗玫瑰痤疮安全有效,高浓度组疗效更好、起效更快、维持时间更长,值得临床应用。
田阳子张荣利张倩景焕高琳李凯
关键词:玫瑰痤疮疗效比较研究皮内注射
卵清蛋白经皮诱导免疫耐受机制初探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观察完整无损伤正常皮肤外用抗原诱导免疫耐受的效应,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Balb/c小鼠背部皮肤外用不同浓度卵清蛋白(ovalbumin,OVA),1次/周,连用5周。第6周始予皮下注射OVA,1次/周,共3周。检测血清标本OVA特异性抗体水平。体外培养脾脏细胞,给予OVA刺激,分析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情况。结果皮肤外用OVA抗原5周后,小鼠血清中未检测到抗OVA抗体;皮下OVA免疫3次后,对照小鼠血清有高滴度的抗OVAIgG1,IgG2a和IgE抗体,而1000μgOVA抗原皮肤外用组的小鼠血清OVA特异性IgG1和IgE抗体水平显著低于其他剂量的外用组(P<0.05),其脾脏细胞培养上清中IL-2,IL-4,IL-6和IFN-γ细胞因子水平也显著低于0μg,10μg和100μg抗原外用组。结论正常无损伤皮肤外用抗原可以产生免疫耐受效应,高浓度抗原皮肤外用可以有效抑制皮下免疫所诱导的免疫应答。
田阳子李巍刘玉峰
关键词:免疫耐受卵清蛋白过敏
经皮诱导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
  关于调节性(REGULATORY)/抑制性(INHIBITORY)/致耐受性(TOLERAGENIC)免疫应答是目前免疫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热点,口服抗原耐受和呼吸道抗原耐受的研究已较为深入,并进入临床应用阶段。然而,...
田阳子
关键词:耐受卵清蛋白细胞因子调节性T细胞树突状细胞
文献传递网络资源链接
类风湿关节炎右小腿溃疡继发阿萨希毛孢子菌定植一例被引量:2
2019年
65岁男性患者,类风湿关节炎病史20余年,4年前右小腿出现瘙痒性红斑、丘疹及斑块,2个月前斑块上出现疼痛性溃疡及结痂。皮肤科情况:右小腿下1/3处暗红色斑块、结痂及多个圆形溃疡。皮损组织病理示局部表皮坏死,坏死区真皮中、下层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坏死区边缘表皮海绵水肿,真皮浅层毛细血管管壁增厚、数量增多。溃疡分泌物真菌学检查示阿萨希毛孢子菌阳性。皮损切片六铵银(GMS)染色浅表痂皮中见菌丝、孢子及芽生孢子。诊断:类风湿关节炎右小腿溃疡继发阿萨希毛孢子菌定植。口服伊曲康唑联合外用药及抗风湿治疗后溃疡愈合。
郭艳阳廖文俊高继鑫田阳子张秀军闫东马翠玲王刚付萌
关键词:阿萨希毛孢子菌类风湿关节炎溃疡血管炎
咪达唑仑联合利多卡因在微等离子体治疗痤疮瘢痕中的效果分析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分析咪达唑仑肌肉注射联合利多卡因表面麻醉在微等离子体治疗过程中的镇静止痛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医院微等离子体治疗的30例痤疮瘢痕患者,均为首次治疗时采用5%复方利多卡因乳膏表面麻醉,再次治疗时选择咪达唑仑肌肉注射联合利多卡因乳膏表面麻醉辅助微等离子体治疗。记录并对比咪达唑仑联和组与利多卡因单用组治疗前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焦虑评分(Anxiety visual analog test,AVAT)、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满意度评价及顺行性遗忘评价。结果:微等离子体治疗中咪达唑仑联用组患者的SBP、DBP及HR较利多卡因单用组均下降(P<0.0001),SpO2改变不明显。咪达唑仑联用组VAS和AVAT评分较利多卡因单用组均有显著降低(P<0.0001)。辅助应用咪达唑仑后患者满意度及顺行性遗忘率均提高(P<0.05)。结论:微等离子体治疗痤疮瘢痕过程中,咪达唑仑联合利多卡因表面麻醉安全可行,可显著降低治疗的疼痛程度,缓解患者的焦虑,提高顺行性遗忘率和患者满意度。
田阳子张倩杨枫霍婷婷鲁美恒李凯高琳
关键词:微等离子体咪达唑仑瘢痕痤疮
朗格汉斯细胞功能的新认识被引量:3
2011年
朗格汉斯细胞是位于皮肤表皮的组织特异性不成熟树突细胞,其感知、传递外界环境的信号刺激并指导后续的免疫应答。早期研究显示,朗格汉斯细胞具有强大的诱导免疫应答的能力,在启动T细胞特异性免疫应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最近的一系列研究提示,朗格汉斯细胞的主要作用可能是诱导免疫耐受,其机制可能与特异性T细胞的清除、调节性T细胞的产生、协同刺激因素等相关。因此,朗格汉斯细胞不仅是免疫反应的哨兵,更是人体皮肤环境平衡的维护者。
田阳子李巍刘玉峰
关键词:郎格尔汉斯细胞免疫免疫耐受皮肤
盐酸咪达唑仑注射联合利多卡因表面麻醉在Plasma离子束治疗过程中的镇痛效果
田阳子高琳
ATP-柠檬酸裂解酶在黑素瘤维罗非尼治疗抵抗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2020年
目的:探讨ATP-柠檬酸裂解酶(ATP-citrate lyase,ACLY)在黑素瘤维罗非尼治疗抵抗中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通过Western blot实验检测5μM维罗非尼处理前后黑素瘤细胞中ACLY的表达水平,采用shRNA干涉黑素瘤细胞中ACLY的表达后再给予5μM维罗非尼处理,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水平;通过Western blot实验检测黑素瘤特异性转录因子MITF的表达水平,以及抗凋亡蛋白BCL-2和促凋亡蛋白BAX的表达水平。结果:1)维罗非尼处理后黑素瘤细胞ACLY的表达水平较处理前明显升高;2)沉默ACLY可以显著增加维罗非尼处理后黑素瘤细胞的凋亡水平;3)在维罗非尼处理下,沉默ACLY可以导致MITF和BCL-2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BAX表达水平升高。结论:ACLY表达水平升高参与了黑素瘤维罗非尼治疗抵抗,可能与其调控MITF表达的作用有关。
田阳子张倩易秀莉王慧娜王思佳郭伟楠
关键词:黑素瘤
Fotona4DTM长脉宽2940nm+1064nm不同发射模式治疗面部光老化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的临床观察
田阳子宋文婷高琳坚哲王刚
朗格汉斯细胞介导卵清蛋白诱导的透皮耐受
目的 皮肤是介导免疫应答的重要器官,目前在小鼠模型中已发现完整皮肤反复外用抗原,可以抑制随后的口服致敏,诱导透皮免疫耐受,但透皮耐受的机制不清.最近研究提示朗格汉斯细胞可能在维持皮肤自身稳定和免疫耐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我...
冯海瑕田阳子刘玉峰李巍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