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亮
- 作品数:41 被引量:141H指数:6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政治法律更多>>
- 小剂量伊布利特辅助的持续性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治疗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报道小剂量伊布利特辅助下进行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治疗的初步结果。方法前瞻性入选2011年11月至2013年4月连续102例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内科接受导管消融治疗的持续性房颤患者,其中男68例,女34例,平均年龄(62±11)岁。首先行环肺静脉电隔离术( CPVI),然后静脉给予0.25 mg的伊布利特,观察30 min。如房颤转复为窦性心律( SR)则不予进一步的心房基质改良;如房颤转为房性心动过速( AT)则仅消融AT;如仍为房颤,则行心房碎裂电位( CFAE )消融,直至 SR 恢复或 CFAE 已被消除或 CFAE 消融时间已达30 min。结果41例(40.2%)患者经CPVI±小剂量伊布利特后房颤被终止(SR或者AT)为组1。其余61例(59.8%)患者进一步接受了平均时间为(14.0±5.6) min 的CFAE消融,其中25例(41.0%)患者房颤被终止为组2;36例患者经电复律恢复SR为组3。平均随访(501±224) d,单次消融成功率为69.6%(71例)。组1和组2的成功率(分别为82.9%和76.0%)显著高于组3(50.0%,P值均〈0.01)。结论小剂量伊布利特辅助的持续性房颤导管消融术疗效可以接受,并在实时评估房颤维持基质及减少无效CFAE消融等方面具有潜在优势。
- 刘兴鹏田颖尹先东周旭石亮王彦江刘小青杨新春
-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抗心律失常药物
- 经皮导管酒精消融猪左心室后乳头肌预防急性缺血性心室颤动的试验研究
- 周旭蔡军隗冬梅石亮刘小青刘兴鹏杨新春
- 食管造影及温度监测指导环肺静脉消融治疗心房颤动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心房-食管瘘是环肺静脉消融的少见并发症,但是伴有极高的病死率。最安全有效的预防心房.食管瘘发生的方法应当是避免消融食管左心房段。我们观察了采用食管造影检测食管和左心房的毗邻关系以及采用食管温度监测下消融左心房毗邻食管段对肺静脉隔离的作用。方法64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行环肺静脉消融术。行左心房和食管联合造影。在心房注射造影剂的同时,经食管吞人造影剂,观察食管走形和左心房后壁的关系。根据食管心房后壁段和肺静脉前庭的关系将食管走形分为Ⅰ型、Ⅱ型和Ⅲ型。经鼻送入食管温度计于食管左心房后壁相应部位。无食管走形重叠侧肺静脉,常规消融。分三步消融食管走形重叠侧肺静脉。并采用食管温度控制法消融,食管温度达到39℃即中断消融,待恢复正常后再行消融,直至达到肺静脉隔离。结果64例患者中Ⅰ型48例,Ⅱ型11例,Ⅲ型5例。在完成三步消融后,所有患者均完成肺静脉隔离。所有患者中仅有18.8%患者需在邻近食管左心房后壁处消融。结论多数阵发性房颤患者食管和心房后壁仅在一个肺静脉开口相邻,且多数患者可通过不消融食管相邻心房后壁而达到完全肺静脉隔离,可以大大减少消融时食管的损伤。
- 刘小青石亮田颖杨刚钟光珍李延辉汪爱虎杨新春
- 关键词:心房颤动射频导管消融
-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AngⅡ、Ald水平与左室平均室壁应力的关系被引量:9
- 2011年
-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水平(Ald)含量变化与左室平均室壁应力(mean wall stress,MWS)的相关性分析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20例正常人和61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含量,心脏超声测定左室收缩/舒张内径及室壁厚度并计算平均室壁应力。结果 CHF患者血浆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并随着心功能等级的增加而有升高趋势。血浆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含量与左室平均室壁应力呈正相关。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血浆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含量的变化及室壁应力增加参与慢性心力衰竭致病机制,它们之间可能还有相互作用及影响,共同参与慢性心力衰竭的致病机制。
- 杨建峰石亮魏经汉
- 关键词:心力衰竭醛固酮
- 左心耳解剖形态与CHADS2评分≤1分的心房颤动患者的血栓栓塞风险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 探讨左心房(LA)及左心耳(LAA)形态学指标对CHADS2评分≤1分的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栓栓塞风险的评估价值.方法 连续入选2011年5月至2015年1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房颤中心拟行导管消融术的房颤患者562例.其中年龄≥18岁、CHADS2评分≤1分,且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证实存在LAA血栓的患者25例作为A组,根据A组的年龄、性别及CHADS2评分按1∶3的比例匹配75例房颤患者作为B组.B组患者既往无脑卒中史,同时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证实LAA无血栓形成.所有患者[年龄(60.2±8.5)岁,男性占84.0%]术前均行LA肺静脉双源螺旋CT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LA及LAA解剖形态学指标.结果 A组非鸡翅型形态(22例,88.0%)较B组(46例,61.3%)增多(P=0.013).与B组相比,A组患者的LA容积[(153.3±58.3)ml对(107.1±35.8)ml,P=0.001]及LA/LAA容积比值(16.1±7.2对13.0±6.5,P=0.043)均显著增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非鸡翅型LAA形态及LA容积为CHADS2评分≤1分的房颤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两者在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中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90.结论 非鸡翅型LAA形态可能与CHADS2评分≤1分的房颤患者的血栓栓塞风险增加相关;同时,较大的LA容积也是增加血栓栓塞风险的因素.
- 齐淑媛田颖石亮王彦江卢晓英陈汝明尹先东刘小青徐琳杨新春刘兴鹏
- 关键词:左心耳心房颤动血栓栓塞风险
- 通心络对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肌炎症反应及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6
- 2006年
- 目的研究通心络对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肌炎症反应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结扎冠脉前降支的方法制备大鼠心梗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心梗组、通心络干预组[2.0g/(kg·d)],应用组织病理学的方法观察术后1、2及4周梗死区与非梗死区炎性细胞浸润的情况;以半定量RT-PCR及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炎性因子TNF-α的表达情况。结果心肌梗死后1周及2周,在心梗组及通心络干预组,梗死区与非梗死区炎性细胞浸润明显,至心肌梗死后4周,炎症反应消退,但TNF-α表达持续增加。通心络干预后炎性细胞浸润减轻,TNF-α表达降低。结论通心络能减轻心梗后心肌炎症反应,降低炎性因子TNF-α的表达,发挥抗炎作用。
- 孔强杨新春刘秀兰吕月平石亮
- 关键词:肿瘤坏死因子-Α通心络
- 经皮导管乙醇消融猪左心室后乳头肌预防心室颤动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近期研究认为富含浦肯野纤维的左心室后乳头肌存在明显的心电不均一性,可能是心室颤动(室颤)发生与维持的重要区域。本实验探索以经皮导管乙醇消融左心室后乳头肌,破坏致心律失常基质,从而预防和治疗室颤的可行性。方法13只猪麻醉后,行双侧股动、静脉穿刺,置入鞘管及标测导管。后乳头肌消融术前,所有动物均以程序期前刺激诱发室颤。在经超声心动图和x线引导下,将微导管连同0.014S导丝通过导引导管刺入左心室后乳头肌,撤出导丝,通过微导管中心腔注射无水乙醇(消融组6只)或生理盐水(对照组6只)1~1.5ml,实施后乳头肌化学消融。结果后乳头肌微导管刺入后,1只猪死于心脏压塞,12只猪完成经皮导管注射术。消融组1只诱发出持续室颤(1/6),对照组6只均诱发出室颤(6/6),左心室后乳头肌经皮导管乙醇消融术后持续性室颤的诱发率明显减低(P〈O.01)。结论对正常猪在体心脏左心室后乳头肌基底部乙醇消融可以降低程序期前刺激诱发的室颤的几率。左心室后乳头肌可能是室颤发生与维持的重要致心律失常基质。
- 周旭郭雷生蔡军隗冬梅石亮杨刚刘小青杨新春
- 关键词:化学消融心室颤动
- 心房颤动心律下识别非肺静脉局灶--小剂量伊布利特的价值
- 目的部分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在接受肺静脉电隔离术(PVI)后房颤仍持续,有时甚至同步电复律亦难以将其转复或转复后即刻复发,这种情况常意味着房颤可能存在非肺静脉机制。此时,进行心房复杂碎裂电位(CFAEs)消融或线性...
- 田颖尹先东周旭石亮杨新春刘兴鹏
- 白介素-18等炎性标记物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研究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探讨炎性标记物白介素-18和白细胞计数在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病变中的表达情况,以期根据炎性标记物的血浆水平甄别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方法:测定经冠脉造影确诊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血浆中白介素- 18(IL-18)的含量以及全血白细胞计数,然后比较不同程度冠脉病变组的炎性标记物水平;并比较糖尿病(DM)组和非DM组的差异。结果:白介素-18的含量以及全血白细胞计数在冠状动脉复杂病变组明显高于简单病变组(P <0.05)。合并有DM的ACS病人白介素-18的含量以及全血中的白细胞计数水平明显高于非DM组(P<0.05)。结论:在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病变组和不同危险因素组炎性标记物水平存在着显著性差异。
- 丁枭伟杨新春王华李桂芹王乐丰陈牧雷石亮孔强徐立李惟铭
- 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征炎症白介素-18白细胞
- 汉族冠心病人GPⅢa Pl^A多态性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研究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Ⅲa PlA不同基因型在中国汉族人群中的分布情况,探讨PlA多态性与汉族人冠心病的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运用多聚酶链反应和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VLP)技术,对178例冠心病人及130例健康对照组的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Ⅲa plA行多态性分析,结合选择陛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探讨两者的关系。结果: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Ⅲa PlA等位基因型在冠心病组均表现为PlA1/A1纯合型;正常对照组PlA的基因型亦表现为PlA1/A1型。结论:本组汉族冠心病人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Ⅲa PlA基因型以纯合型PlA1/A1型为主;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Ⅲa PlA等位基因型Pl A2/A2可能不是我国汉族人冠心病的致病因子。
- 丁枭伟杨新春王乐丰吕月平孔强石亮刘敬忠李桂芹高晓慧
- 关键词:冠心病基因型多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