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苗慧

作品数:29 被引量:54H指数:4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人才发展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1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6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3篇儿童
  • 21篇细胞
  • 14篇淋巴
  • 11篇白血
  • 11篇白血病
  • 10篇急性
  • 7篇肿瘤
  • 7篇疗效
  • 7篇淋巴瘤
  • 7篇淋巴细胞
  • 7篇基因
  • 6篇预后
  • 6篇急性淋巴细胞
  • 5篇化疗
  • 4篇多态
  • 4篇多态性
  • 4篇增生
  • 4篇增生症
  • 4篇组织细胞
  • 4篇组织细胞增生...

机构

  • 29篇复旦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作者

  • 29篇苗慧
  • 28篇王宏胜
  • 28篇翟晓文
  • 25篇钱晓文
  • 24篇陆凤娟
  • 21篇朱晓华
  • 19篇李军
  • 18篇俞懿
  • 8篇孟建华
  • 8篇高怡瑾
  • 6篇富洋
  • 5篇吴玥
  • 3篇范翠青
  • 2篇蒋俊晔
  • 2篇王苹
  • 2篇张海艳
  • 2篇张红红
  • 1篇董岿然
  • 1篇竺晓凡
  • 1篇罗飞宏

传媒

  • 5篇中国小儿血液...
  • 2篇中华实用儿科...
  • 2篇第十七届全国...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中国癌症杂志
  • 1篇白血病.淋巴...
  • 1篇中华儿科杂志
  • 1篇临床血液学杂...
  • 1篇肿瘤
  • 1篇临床儿科杂志
  • 1篇世界临床药物
  • 1篇中国循证儿科...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3篇2019
  • 7篇2017
  • 2篇2016
  • 4篇2015
  • 6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8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血液肿瘤儿童化疗后预防性使用重组人粒细胞/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疗效和安全性被引量:11
2017年
目的:探讨血液肿瘤患儿化疗后预防性使用重组人粒细胞/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rhG/GM-CSF)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比较血液肿瘤患儿接受强烈化疗后24~48 h预防性使用rhG/GMCSF后,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bsolute neutrophil count,ANC)恢复时间、感染发生率及不良反应。结果:2013年1月—2015年12月符合标准的预防性使用rhG/GM-CSF共248例次。ANC平均恢复时间为11.6 d(95%可信区间:11.1~12.0 d),单用rhG-CSF组为10.8 d(95%可信区间:10.1~11.4 d),单用rhGMCSF组为12.7 d(95%可信区间:11.9~13.4 d)。rhG-CSF组中性粒细胞水平恢复时间较rhGM-CSF组短(z=-4.649,P<0.01)。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中性粒细胞水平的恢复时间较高危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母细胞型淋巴瘤和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迟(z=4.819,P<0.01;z=5.595,P<0.01)。含大剂量阿糖胞苷方案组的中性粒细胞水平恢复时间较其他方案显著延长(z=5.417,P<0.01)。单用rhG-CSF组和单用rhGM-CSF组发热性中性粒细胞缺乏发生率分别为58.9%和57.8%,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7)。HR3方案治疗最易引起感染,发热性中性粒细胞缺乏发生率高达88.0%。感染相关死亡患者2例,其中单用rhGCSF组1例,为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接受BB方案治疗后因脓毒血症而放弃治疗;另一例为单用rhGM-CSF,为高危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接受HR3方案后发生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而死亡。结论:血液肿瘤患儿化疗后预防性使用rhG/GM-CSF的安全性较好。今后,需要开展较大样本量的随机对照试验以证实预防性使用rhG/GM-CSF对降低化疗后感染发生率的价值。
富洋王宏胜翟晓文钱晓文苗慧朱晓华俞懿
关键词:血液肿瘤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JAK2基因多态性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重症感染和肝损害的相关性研究
2016年
目的探讨JAK2基因多态性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化疗过程中发生重症感染和肝损害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共141例ALL初诊患儿,收集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外周血标本,采用SNaPshot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分型技术对141例初诊ALI。患儿们腔基因上:10个SNPs化点进行基因分型,包括rs10974944、rs10974947、rs12343867、rs2230722、rs2230724、rs2274472、rs4495487、rs56118985、rs6476933、rs7046736,采用Pearson∥检验分析10个多态性位点不同基因型在重症感染组和肝损害发生组中的分布差异。结果rs10974944G/G、rs10974947G/G、rs12343867C/C、rs2230722T/T、rs2230724A/A、rs4495487C/C、rs7046736A/A基因型在重症感染组中的分布均明显高于无黄症感染组(P均〈0.05),提示这些基因型与重症感染相关。而10个SNPs位点各基因型在肝损害组中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10个位点多态性与肝损害发生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JAK2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ALL儿童化疗中发生重症感染有关,而与肝损害发生无显著相关性。对JAK2基因进行相关位点多态榆测,可以早期预防蘑症感染的发生,从而提高总体生存率,改善预后。
张海艳翟晓文王宏胜钱晓文范翠青苗慧俞懿朱晓华李军陆凤娟
关键词:JAK2基因基因多态性重症感染
儿童成熟B-NHL中BCL-2、BCL-6蛋白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2014年
目的初步探讨儿童成熟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中BCL-2、BCL-6蛋白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收集1999-2011年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血液科收治的92例初治儿童B-NHL资料,包括伯基特淋巴瘤(burkitl lymphoma,BL)53例,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DLBCL)38例,以及介于BL与DLBCL之间未能分类的B细胞淋巴瘤(BL/DLBCL)1例。92例患儿年龄≤16岁。所有病例均经过2家三级甲等医院病理科诊断。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儿童B-NHL中BCL-2、BCL-6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1)92例儿童B-NHL中47例进行BCL-2蛋白检测,BCL-2表达阳性率在BL和DLBCL中分别为9.7%(3/31)和33.3%(5/1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7)。BCL-2蛋白表达与性别、临床分期及预后无相关性(P>0.05)。(2)31例儿童B-NHL进行BCL-6蛋白检测,BCL-6表达阳性组与阴性组2年EFS分别为83.3%和4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在临床分期为Ⅲ-Ⅳ期儿童B-NHL中,BCL-6阳性组与阴性组的2年EFS分别为80%和40%,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3)。结论儿童B-NHL中BCL-2蛋白表达与病理类型有关,BL中BCL-2蛋白一般表达阴性,可用于BL与DLBCL之间的鉴别;儿童B-NHL中BCL-6表达阳性的患儿预后较好,提示BCL-6可能是B-NHL的预后因素之一。
王舒静高怡瑾孟建华陆凤娟李军王宏胜翟晓文苗慧钱晓文俞懿
关键词: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CL-6基因儿童
利妥昔单抗联合BFM95化疗方案改善高肿瘤负荷新诊断儿童?青少年成熟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预后:一项上海单中心报告
富洋王宏胜翟晓文钱晓文孟建华苗慧朱晓华俞懿陆凤娟
帕尼培南/倍他米隆治疗203例儿童血液肿瘤合并粒细胞缺乏感染的疗效评估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帕尼培南/倍他米隆对儿童血液肿瘤合并粒细胞缺乏感染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3年1月-2015年12月医院住院期间应用帕尼培南/倍他米隆治疗的203例血液肿瘤合并粒细胞缺乏的感染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帕尼培南/倍他米隆对血液肿瘤合并粒细胞缺乏感染患儿的治疗疗效、细菌学清除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帕尼培南/倍他米隆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7.1%,对合并不同部位感染有效率均>80.0%,细菌总清除率87.5%,不良反应发生率2.0%。结论帕尼培南/倍他米隆对血液肿瘤合并粒细胞缺乏的感染患儿治疗安全有效。
殷丽军翟晓文王宏胜钱晓文俞懿苗慧朱晓华李军陆凤娟
关键词:血液肿瘤粒细胞缺乏儿童
免疫抑制治疗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疗效分析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探讨提高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aplastic anemia,AA)疗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56例接受正规治疗且随访≥3个月的再障患儿的临床资料,56例按治疗方案分为2组,一组为单用环胞素A(CsA)治疗(A组),另一组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联合CsA免疫治疗(B组),比较两组患儿的疗效及生存率。结果 31例慢性再障(CAA)患儿中接受A组治疗30例,总体有效率为83.3%(25/30),仅1例CAA患儿接受B组治疗。25例重型再障(SAA)患儿接受B组治疗16例,治疗有效率为50.0%(8/16),较接受A组治疗的9例SAA患儿的有效率(44.4%)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B组治疗的16例SAA患儿,12个月生存率为66.7%,2年生存率70.0%。结论 ATG联合CsA免疫治疗是儿童再障,尤其是无合适供体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SAA患儿首选方案,但应注意足量、持续用药,并努力降低ATG治疗期间感染发生率,这对提高儿童SAA治愈率有重要意义。[临床儿科杂志,2012,30(5):428-430]
朱晓华高怡瑾陆凤娟翟晓文王宏胜李军苗慧钱晓文
关键词: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环胞素A再生障碍性贫血儿童
AML-CHOF-2005化疗方案治疗儿童非M3型急性髓系白血病疗效分析
:评估AML-CHOF-2005化疗方案治疗非M3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疗效,寻找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分析58例经AML-CHOF-2005方案化疗初治的非M3型AML患儿的治疗效果.采用Kaplan-Mei...
苗慧翟晓文陆凤娟李军王宏胜钱晓文
关键词:儿童患者化学疗法
婴儿急性白血病临床特点和预后风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究婴儿急性白血病(IAL)临床表现、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特点和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 年1 月至2013 年12 月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初诊的53 例IAL 患儿临床及随访资料,并将IALL 和I...
乐骏程艳芹翟晓文王宏胜王苹李军苗慧钱晓文朱晓华俞懿陆凤娟
关键词:婴儿白血病预后融合基因
培门冬酶一线治疗儿童淋巴系统肿瘤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3
2014年
背景与目的:门冬酰胺酶是目前治疗儿童淋巴系统肿瘤的重要组成药物,但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araginase,L-Asp)的不良反应较多,培门冬酶(pegasparaginase,PEG-Asp)是近年国内新上市的门冬酰胺酶制剂。本研究观察PEG-Asp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和(或)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lymphoblastic lymphoma,LBL)中作为一线应用药物的疗效,并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2008年4月—2013年3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血液科住院使用门冬酰胺酶治疗的ALL和LBL患儿共211例,其中PEG-Asp一线治疗患儿42例,非PEG-Asp一线治疗组169例(包括L-Asp一线治疗组116例,诱导期使用L-Asp、巩固期使用PEG-Asp组53例)。分析CCLG 2008及NHL-BFM 90方案使用期间PEG-Asp一线治疗组和非PEGAsp一线治疗组儿童ALL和(或)LBL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结果:42例PEG-Asp一线治疗患儿中ALL 35例,治疗1个疗程诱导缓解后完全缓解率为97.1%,其中高危ALL为83.3%;LBL 7例,无Ⅰ、Ⅱ期患儿,Ⅲ、Ⅳ期患儿经1个疗程完全治疗缓解率为57.1%。与诱导期使用L-Asp治疗组患儿比较,1个疗程完全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患儿34例,PEG-Asp一线治疗组5例;以L-Asp作为一线治疗组16例;诱导期使用L-Asp,巩固及强化期使用PEG-Asp组13例。死亡31例,3组分别为3例、18例、10例。死于复发22例,疾病未缓解死亡4例,因并发症死亡5例。PEG-Asp一线治疗组和非PEG-Asp一线治疗组之间复发率和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门冬酰胺酶相关不良反应127例,PEG-Asp一线治疗组发生不良反应事件20例,发生率为47.6%,非PEG-Asp一线治疗组发生不良反应107例,发生率为63.3%,主要不良反应为过敏反应、肝功能异常、凝血功能异常、消化道反应、高血糖和胰腺炎。除过敏反应发生率PEG-Asp一线治疗组低于非PEG-Asp组外(P=0.03),两组间其他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
王宏胜翟晓文陆凤娟李军苗慧钱晓文朱晓华吴玥
关键词:培门冬酶儿童白血病淋巴瘤化疗
肿瘤坏死因子基因多态性与儿童淋巴瘤关系的研究
2013年
目的利用SNaPshot SNP分型技术检测儿童淋巴瘤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因-308 G/A位点及淋巴毒素(LTα)基因+252 A/G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探讨TNF基因多态性与儿童淋巴瘤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04年7月-2011年7月在我院血液科确诊的儿童淋巴瘤患者血样,提取基因组DNA,用SNaPshot SNP分型技术检测TNF-α基因-308G/A位点及LTα基因+252 A/G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TNF-α/LTα基因多态性与淋巴瘤患儿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62例淋巴瘤患儿中,非霍奇淋巴瘤51例,霍奇金病11例,TNF-α-308位点与LTα+252位点基因存在遗传连锁不平衡现象。将含2个及以上TNF或LTα高产位点的基因型定义为高危型,少于2个高产位点的基因型定义为低危型。对56例随访治疗的淋巴瘤患儿以Kaplan-Meier方法进行生存分析,高危型组和低危型组5年无事件生存率(EFS)分别为47%、75%(Log-rank检验,P=0.045),差异有显著性;对51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儿分析,高危型组和低危型组的5年EFS分别为53.5%、71.4%(Log-rank检验,P=0.288),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TNF-α-308位点和LTα+252位点多态性联合危险度分型可能与儿童淋巴瘤预后有关。
王宏胜翟晓文李军苗慧陆凤娟朱晓华孟建华高怡瑾钱晓文董岿然吴玥
关键词:淋巴瘤儿童单核苷酸多态性肿瘤坏死因子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