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覃慧玲

作品数:5 被引量:30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季风与环境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环流
  • 3篇经向环流
  • 2篇季风
  • 1篇东亚冬季风
  • 1篇冬季风
  • 1篇年平均
  • 1篇偶极子
  • 1篇气压
  • 1篇气压梯度
  • 1篇气压梯度力
  • 1篇物理因子
  • 1篇夏季
  • 1篇夏季风
  • 1篇SSTA
  • 1篇HADLEY...

机构

  • 5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气象局广...

作者

  • 5篇覃慧玲
  • 4篇袁卓建
  • 3篇温之平
  • 1篇梁建茵
  • 1篇陈桂兴
  • 1篇杨艳
  • 1篇王东晓
  • 1篇梁肇宁
  • 1篇简茂球

传媒

  • 2篇热带气象学报
  • 1篇大气科学
  • 1篇气候与环境研...

年份

  • 1篇2005
  • 3篇2004
  • 1篇200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南海夏季风经向环流的20年平均4~6月演变机制被引量:10
2004年
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纬向平均的局地经向环流线性诊断模式 ,模拟了 1 980~1 999年 4~ 6月南海夏季风经向环流的建立和演变过程 ,并结合统计方法分析了模式输出的各物理因子和外界影响 (主要为越赤道气流 )在激发南海夏季风经向环流过程中的作用和贡献。结果表明 :( 1 )依 1 980~ 1 999年 4~ 6月经向环流指数的逐日演变情况判断得出 ,南海地区 4~ 6月经向风中有 48%为地转成分 ,非地转成分占 5 2 % ;若从 2 0年平均的经向环流指数逐候演变情况来看 ,4月 1候到 6候南海地区经向风中有 94%为非地转成分 ,而且 5月份非地转经向环流指数与总经向环流指数的变化趋势也比较一致。因此表明 ,引起经向风地转偏差的因子在南海夏季风的酝酿和爆发过程中的作用尤其重要。 ( 2 )对南海地区非地转经向环流指数的贡献 ,主要来自外界影响 (主要由越赤道气流体现 )和 4个物理因子 ,即与温度层结和垂直运动有关的热量垂直输送 ,纬向温度平流 ,潜热加热作用以及西风动量经向输送 ,其余 1 2个物理因子贡献较小。( 3) 2 0年中有 1 5年与外界影响有关的经向环流指数在南海夏季风爆发前一周内出现最明显的突变性加强 ,剩下的 5年则是与热量垂直输送作用有关的经向环流指数出现较明显的突变性加强 ,其余
陈桂兴袁卓建梁建茵覃慧玲温之平
关键词:经向环流
南海强夏季风(1994年)和弱夏季风(1998年)建立的机理分析被引量:10
2005年
用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和局地纬向平均Hadley环流(反Hadley环流)诊断方程,探讨南海强夏季风年(1994年)建立初期(5月1~5日)和弱夏季风年(1998年)建立初期(5月21~25日)的物理机理.数值诊断结果表明:强南海夏季风年(1994年)建立初期候平均气压梯度力(地转风)作用相对较小,而弱夏季风年(1998年)则相对较大.1994年5月第1候候平均非地转南风比1998年5月第5候候平均非地转南风强的主要原因是1994年南海地区稳定度较小.对1994年5月第1候南海地区近地面候平均最大非地转南风起正贡献的主要因子为:潜热加热,纬向温度平流,垂直温度对流,边界效应;对1998年5月第5候南海地区近地面候平均最大非地转起主要贡献因子为:潜热加热,边界效应,垂直温度对流.
杨艳温之平袁卓建覃慧玲
关键词:HADLEY环流
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与中国东部冬季气候异常的关系
该文首先利用统计合成、小波分析等方法对西太平洋—中国边缘海(WP-CS)和赤道中东太平洋的SSTA与中国东部地区冬季的近地面气温和降水的关系作统计分析.对WP-CS局地纬向平均的经向风分析表明:气压梯度力的异常对厄尔尼诺...
覃慧玲
关键词:SSTA偶极子东亚冬季风
文献传递
影响1991年和1994年南海夏季风爆发迟早的物理因子探讨被引量:7
2004年
通过使用美国NCEP/NCAR再分析资料 ,利用纬向平均的局地经向环流模式成功地模拟了 1 991年 (爆发晚年 )和 1 994年 (爆发早年 )南海夏季风的建立过程 ,经过分析发现 ,虽然南海夏季风爆发时近地面南风均含有由气压梯度力驱动的地转成分和由除了气压梯度力外的所有动力和热力驱动的非地转成分 ,且与三维温度梯度有关的温度平流和对流均有正贡献作用 ,但各因子在 (这两年对南海夏季风环流建立时起正贡献的 )排序上有明显的差异 ,主要的差异为 :对 1 991年 6月 7日 0 0UTC而言 ,引起地转风的气压梯度力和引起非地转风的热力及动力的合力作用相当。在引起地转偏差的因子中 ,起正贡献作用的主要因子是潜热加热。而对 1 994年 5月 2日 0 0UTC而言 ,气压梯度力作用相对较小 ,在引起地转偏差的因子中 ,起正贡献作用的最大因子是平均纬向温度平流。另外 ,边界效应独自对模拟的南海近地面最大南风的贡献占 42 %。引起南海近地层非地转南风的热力和动力因子 (稳定度 )在 1 994年 5月 2日 0 0UTC(早年 )均比 1 991年 6月 7日 0 0UTC(晚年 )大 (小)
梁肇宁温之平袁卓建覃慧玲
关键词:经向环流气压梯度力物理因子
1984年南海夏季风经向环流强迫因子的诊断分析被引量:13
2004年
利用纬向平均的局地经向环流模式,对1984年南海地区4月28日~5月31日每日两个时次的局地平均经向环流进行模拟。模拟结果与观测结果吻合,反映出1984年南海夏季风形势的建立是一个经历反复的过程。此外,用诊断分析的方法通过计算各动力和热力强迫因子对季风经向环流的贡献,发现驱动1984年南海夏季风经向环流的首要因子是潜热加热项,主要由北部凝结加热,南部蒸发冷却的经向不均匀加热场分布使得潜热加热对环流的作用为正。温度垂直对流输送项的作用次之,该项的分布在南海北部的值为正、南部值近似为零,这种分布形势也使该因子能单独引起一个正季风环流。第三大因子是纬向温度平流输送项,在南海地区北部有暖平流,南部冷平流的温度平流分布形势对季风环流也起正的作用。而对季风中断期的因子分析表明:潜热加热及纬向温度平流的作用与正季风环流建立期完全相反,温度垂直对流的正作用也大大减弱。
覃慧玲简茂球袁卓建王东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