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解滔

作品数:65 被引量:383H指数:15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地震局地震科技星火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8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50篇地震
  • 31篇地电
  • 27篇地电阻率
  • 23篇震前
  • 20篇地震前
  • 17篇电阻率
  • 14篇M
  • 12篇视电阻率
  • 11篇地电阻率观测
  • 11篇井下
  • 8篇亮温
  • 7篇热红外
  • 6篇台地
  • 6篇汶川地震
  • 5篇地震台
  • 5篇断层
  • 5篇S7
  • 4篇地表
  • 4篇地电场
  • 4篇地震活动

机构

  • 57篇中国地震台网...
  • 14篇中国地震局兰...
  • 6篇中国地震局地...
  • 3篇河北省地震局
  • 3篇中国石油天然...
  • 2篇山西省地震局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四川省地震局
  • 2篇安徽省地震局
  • 1篇吉林大学
  • 1篇北京市地震局
  • 1篇青海省地震局
  • 1篇山东大学
  • 1篇山东省地震局
  • 1篇陕西省地震局
  • 1篇云南省地震局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江苏省地震局
  • 1篇宁夏回族自治...

作者

  • 65篇解滔
  • 26篇卢军
  • 9篇安张辉
  • 9篇杜学彬
  • 9篇范莹莹
  • 9篇陈军营
  • 9篇刘君
  • 6篇王亚丽
  • 6篇马未宇
  • 6篇李美
  • 6篇康春丽
  • 5篇谭大诚
  • 5篇岳冲
  • 4篇姚丽
  • 4篇郑国磊
  • 3篇杨文
  • 3篇吉平
  • 3篇肖武军
  • 3篇张国苓
  • 3篇郑晓东

传媒

  • 15篇中国地震
  • 7篇地震地质
  • 7篇地球物理学报
  • 7篇地震学报
  • 6篇地球物理学进...
  • 5篇地震地磁观测...
  • 3篇地震
  • 3篇中国地震学会...
  • 2篇吉林大学学报...
  • 2篇国际地震动态
  • 1篇西北地震学报
  • 1篇地震研究
  • 1篇大地测量与地...
  • 1篇震灾防御技术

年份

  • 1篇2024
  • 8篇2023
  • 5篇2022
  • 2篇2021
  • 8篇2020
  • 5篇2019
  • 3篇2018
  • 3篇2017
  • 3篇2016
  • 6篇2015
  • 5篇2014
  • 9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6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汶川M_S8.0地震前DEMETER卫星探测的离子温度变化分析被引量:8
2010年
安张辉范莹莹刘君谭大诚陈军营郑国磊解滔
关键词:汶川地震
2022年四川泸定MS6.8地震前地下介质视电阻率变化特征及其机理分析被引量:3
2023年
2022年9月5日四川泸定县M_(S)6.8地震前四川地区运行有5个直流视电阻率连续观测站,其中红格、冕宁、江油和甘孜4个观测站在地震前出现了不同类型的中短期异常变化.本文结合岩石物理实验结果、岩土介质电阻率模型和断层虚位错模式对这4个观测站的异常变化与此次地震晚期孕育过程之间的联系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结果显示冕宁、江油和甘孜3个台站的视电阻率异常变化形态与地震前观测站所在区域相对的变形特征吻合,其中甘孜站为下降异常,位于此次地震孕育过程产生的挤压增强区域;冕宁和江油站为上升异常,位于相对膨胀区域;红格站为下降异常,但却位于相对膨胀区域,其观测数据的异常变化可能不仅仅受此次地震孕育过程的影响.
解滔任越霞廖晓峰何畅于晨韩盈卢军
关键词:视电阻率震源机制解
横向不均匀性对视电阻率各向异性变化的影响和地震前电阻率的变化深度被引量:3
2020年
采用对称四级装置的直流视电阻率地表观测,其深度探测范围与供电极距AB大致相当。测区地下介质可能存在电性横向不均匀性,即同一深度范围内介质电阻率在水平方向存在变化。地层的横向不均匀性会引起不同方向的视电阻率观测值出现差异,但是否会引起各向异性变化还没有定论;大地震前构造应力对地下分层电阻率的影响能上升到距离地表的深度范围也未得到充分讨论。文中采用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分别计算横向均匀、横向不均匀模型中不同深度范围内介质电阻率变化时视电阻率的各向异性变化,认为:对于供电极距AB=1000m的观测,距离地表约300m以下的地层其电阻率的各向异性变化所产生的视电阻率各向异性变化与实验和震例中的实际观测结果不符;地层电阻率的变化深度需要上升至近地表的浅层范围,视电阻率的变化幅度和各向异性变化特征才与实验和观测相吻合。对于横向不均匀地层,同一深度以下的地层电阻率发生相同幅度的各向同性变化,视电阻率并不出现各向异性变化,仅当电阻率出现各向异性变化时视电阻率才出现各向异性变化,但地层横向不均匀性对各向异性变化特征的影响较小。
解滔卢军
关键词:视电阻率地震
地电阻率三维影响系数及其应用被引量:28
2015年
采用有限元数值方法,计算了对称四极装置观测时测区介质对地电阻率观测的三维影响系数分布。计算结果表明,表层介质整体影响系数为正和为负时,表层介质各区域影响系数的分布形态相近,不同层状电性结构三维影响系数分布形态也相似。在地表二维平面,影响系数在供电电极和测量电极之间存在近似椭圆的负区域,其余区域影响系数为正。沿测线垂直剖面,影响系数在供电电极和测量电极之间存在近似半椭圆的负区域,其余区域影响系数为正。在三维空间上,观测系统布设于地表时影响系数为负的区域位于供电电极和测量电极间的近似半椭球区域,影响系数在靠近电极附近显著大于其余区域。在测区地表局部介质电阻率发生变化时,可依据影响系数分布定性地分析其对地电阻率观测的影响,为进一步实验和数值模型定量分析提供参考。
解滔卢军
关键词:地电阻率有限元层状介质地震
新沂地震台地电阻率反向年变分析被引量:21
2013年
结合新沂地震台电测深曲线、测区地质剖面资料,建立了三维非均匀层状介质有限元模型.以第一层介质电阻率变化模拟表层介质电阻率随季节性降雨的变化,在模型中计算了3个测道的地电阻率年变化形态.计算结果表明,EW和N45°E测道地电阻率随表层介质电阻率的增减同向增减,而NS测道地电阻率则与表层介质电阻率变化相反.该结果符合新沂台3个测道实际观测的年变形态.
解滔李飞沈红会卢军
关键词:地电阻率有限元
水平两层均匀介质中井下电阻率观测信噪比的理论计算被引量:15
2012年
在点电源水平两层均匀介质模型下计算了在不同地电断面中观测时地表干扰电流源对观测的影响。得到:地表干扰电流源对地电阻率观测电势差的影响取决于地电断面类型和参数、供电电极和测量电极的埋深以及避开干扰源的距离。本文研究结果对实施井下电阻率观测中台址电性结构选择、电极埋深、干扰源避让有参考意义。
解滔杜学彬郑国磊陈军营谭大诚安张辉范莹莹刘君
关键词:地电阻率信噪比电势差
开展小极距井下地电阻率观测的可行性分析被引量:21
2019年
目前,我国用于地震监测的地电阻率观测面临着两个难题:①测区范围较大导致台网稀疏且分布不均匀;②易受环境干扰。本文结合台站实际的地下电性结构,采用地电阻率解析表达式和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对开展小极距井下地电阻率观测的可行性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小极距井下观测方式能有效抑制地表电性异常体类干扰和年变化的影响,也能记录到地表大极距观测和井下大极距观测所能记录到的震前异常变化。小极距井下观测能大幅减小布极区范围,有助于地电阻率的足密度组网成场观测,可为解决目前地电阻率观测面临的难题提供一种可选方案。
解滔于晨卢军
关键词:地电阻率地震
地表点电流对地电阻率观测的影响
将地电阻率台站地下介质简化为水平层状均匀介质模型,以点电流模拟地表干扰电流源,针对对称四极观测装置,利用转换函数滤波器法计算电流大小、方位角、距离对地电阻率观测的影响.利用地电阻率转换函数的递推公式定性分析地表点电流对地...
张国苓解滔乔子云贾立峰张素欣
关键词:地震观测地电阻率转换函数
文献传递
郯城马陵山地震台视电阻率年变特征研究
2021年
依据马陵山地震台台站仪器安装日志等基础资料,结合现场勘察结果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并综合水位、降雨及气温等辅助观测资料,对台站近10 a的视电阻率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因台站地处郯庐断裂带安丘-莒县断裂上,地下结构复杂,EW向观测电极存在高差,视电阻率特征清晰且复杂。综合研究认为,马陵山地震台NS向视电阻率的变化主要受气温影响;EW向视电阻率主要受水位变化影响,且水位影响的量级约为气温的3倍;7~8月2个方向同时受短暂快速降雨的影响。
王庆林解滔孙怀凤
关键词:视电阻率有限元降雨气温水位
中国M_(S)≥7.0地震前视电阻率变化及其可能原因被引量:6
2022年
我国自1967年开展视电阻率定点连续观测以来,在观测站400 km左右范围内共发生16次/组M_(S)7.0以上地震.通过文献调研和历史观测数据梳理发现,在其中12次/组地震前视电阻率呈现出了中短期下降/上升异常变化;采用断层虚位错模式,将地震同震位错按大小相等但方向相反的方式进行加载,获取地震前震源区附近相对的介质变形特征和空间分布.计算结果显示,呈现下降变化的观测站位于地震发生前的挤压增强区域,而呈现上升变化的观测站则位于相对膨胀的区域.实验室内岩石物理实验和野外原地实验结果、以及含裂隙介质电阻率模型分析表明,含水岩土介质电阻率在压应力作用下呈现下降变化,应力卸载过程中呈现上升变化.因此,分析认为12次/组M_(S)7.0以上地震前的视电阻率变化,可能与地震晚期孕育过程之间存在“介质变形-电阻率变化”机制上的联系.
解滔薛艳卢军
关键词:视电阻率7级大震震源机制解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