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建安
- 作品数:9 被引量:21H指数:4
-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 猪囊尾蚴病的免疫诊断研究被引量:1
- 1994年
- 本研究中用新鲜猪囊尾蚴虫体分离制备的头节囊壁抗原(SWA)、囊液抗原(CFA)和皮内试验抗原(IDA),对78例已确诊的囊虫病人28份血清和55人同时进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皮内试验(ID),检测其体内相应抗体的存在,并对两种抗原及两种诊断方法用于囊虫病免疫诊断研究的价值进行了评价。结果证明,CFA用于囊虫病的诊断呈现出较高的阳性率,其浓度为2.5μg/mL时,阳性符合率为100%,而且特异性较强,与正常人、血吸虫病人、裂头蚴病人和蛔虫病人血清反应均为阴性。ID试验阳性率为83.6%。
- 李淑红杜军易世红连建安伊藤洋一小山浩一长田房子张连三
- 关键词:囊尾蚴病ELISA免疫诊断抗体
- 三种鼠管状属线虫的同工酶电泳比较分析被引量:1
- 1995年
- 采用薄层等电聚焦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对隐藏管状线虫、鼠管状线虫、地鼠管状线虫的6种同工酶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三种线虫的同工酶谱除了存在位置相同的酶带外,还有明显的差异、表现出各自种的特征。通过对电泳数据的聚类分析,根据相似系数绘制成三种线虫同工酶谱关系树状图,表明隐藏管状线虫与地鼠管状线虫的亲缘关系较近。
- 崔黎明刘键王彦平刘兆铭连建安
- 关键词:同工酶电泳
- 组织切片间接免疫酶染色法诊断旋毛虫病的初步研究被引量:6
- 1992年
- 国内应用组织切片间接免疫酶染色法诊断旋毛虫病尚未见报告,本研究用经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的人工感染旋毛虫的大鼠膈肌进行间接免疫酶染色法诊断旋毛虫病。 材料和方法 1 抗原片的制备 取人工感染旋毛虫10个月的大鼠横膈肌肉,剪成小块,以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以后经水冲洗、逐级酒精脱水、二甲苯透明。
- 王彦平连建安刘志礼魏铁军
- 关键词:旋毛虫病免疫酶染色
- 间接血凝试验诊断旋毛虫病
- 1990年
- 本文采用经Sephadex G-200层析后的旋毛虫幼虫抗原对实验感染旋毛虫大鼠和旋毛虫病人血清作间接血凝试验(IHA)。结果表明,20只大鼠感染后第16天全部出现阳性反应。9例旋毛虫病患者为阳性。本试验用于囊虫病、华枝睾吸虫病和健康人及正常大鼠均为阴性。检查本地区31只狗,阳性符合率为66.7%。
- 连建安崔黎明李淑红金立群刘兆铭王才
- 关键词:旋毛虫病间接血凝试验
- 旋毛虫感染过程中小鼠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被引量:4
- 1989年
- 应用酸性α醋酸萘酯酶(ANAE)胞浆标记法观察实验感染旋毛虫小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变化。结果表明感染后d_3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绝对数平行地增多,于d_(14)达高峰,d_(60)仍高于正常水平。而斑块颗粒型细胞(辅助性T细胞,T_h)和分散颗粒型细胞(抑制性T细胞,T_a)呈反向变化,前者减少,后者增多,T_h/T_a比值降低,表明旋毛虫感染过程中宿主免疫功能受抑制。
- 于文杰连建安
- 关键词:旋毛虫T细胞
- 抗猪囊尾蚴单克隆抗体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
- 1993年
- 为了对囊尾蚴病的免疫诊断提供有价值的单克隆抗体(McAh),我们应用杂交瘤技术,通过对骨髓瘤细胞NS-1与用猪囊尾蚴囊液抗原免疫的BALB/C小鼠脾细胞融合试验及反复筛选和多次克隆化,建立了3株分泌抗猪囊尾蚴抗原的McAb杂交瘤细胞株1D_4、4E_(11)和4E_(12)。其分泌的抗体具有很强的种的特异性,与细粒棘球蚴和肥颈绦虫囊尾蚴抗原均不发生交叉反应。免疫球蛋白亚类鉴定表明3株均属IgGI。经蛋白质转移电泳试验(Western blot)确定,与所获McAb发生特异反应的抗原是猪囊尾蚴头节囊壁(SCW)抗原分子量为25kDa和17kDa的蛋白组分。
- 李淑红杜军连建安
- 关键词:猪囊尾蚴囊尾蚴病
- 4种肝脏吸虫蛋白质圆盘电泳和等电聚焦的比较分析被引量:4
- 1990年
- 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圆盘电泳和薄层等电聚焦分析比较4种肝脏吸虫成虫可溶性蛋白质,结果显示肝片形吸虫、华枝睾吸虫、东方次睾吸虫和台湾次睾吸虫圆盘电泳的区带数分别为20、18、18和15条,主带数分别为5.4、8和5条;等电聚焦的区带数分别为28、22、24和24条,主带数分别为10、3、7和7条。蛋白电泳结果表明东方次睾吸虫和台湾次睾吸虫为两个独立虫种。用数量分类学的相似率表示4种吸虫蛋白电泳谱的相似程度,结果显示东方次睾吸虫和台湾次睾吸虫最为相似,亲缘关系最近。
- 左迅白功懋连建安刘兆铭
- 关键词:蛋白谱
- 感染旋毛虫小鼠末梢血象的动态变化
- 1989年
- 本文对实验感染旋毛虫(Trichinella spiralis)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数和分类进行了连续观察。结果表明:感染鼠白细胞总数从感染初期就开始升高,到观察后期(3~60天)仍显著高于对照组。感染第3天可见中性粒细胞出现增高峰,从第7天开始下降,35天降至最低,而淋巴细胞的变化恰与中性粒细胞相反。在整个观察期间,嗜酸性粒细胞的变化最为显著,从感染第7天开始增加,到感染21日达最高峰,其绝对数相当于对照组的10倍,至60日仍显著高于对照组。单核细胞于感染后14日开始显著升高,到感染后期仍高于对照组。本文对这些变化的可能意义进行了探讨。
- 于文杰连建安
- 关键词:旋毛虫病白细胞血象
- 猪囊尾蚴可溶性蛋白的提取和分析被引量:4
- 1994年
- 猪囊尾蚴粗提抗原存在着诸多非特异性反应成分,尤其是分子量在85kDa以上的多种蛋白参与同其它寄生虫免疫学交叉反应[1]。本文以盐析法分离出具有较强交叉反应的94、110和140kDa蛋白组分,并对其做了初步分析。材料和方法抗原分离猪囊尾蚴取自长春地区...
- 杜军伊藤洋一李淑红连建安
- 关键词:猪囊尾蚴可溶性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