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邓冰清

作品数:14 被引量:52H指数:4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预后
  • 3篇心脏
  • 2篇心动图
  • 2篇心肌
  • 2篇血管
  • 2篇血液
  • 2篇血液透析
  • 2篇血液透析患者
  • 2篇炎症
  • 2篇氧化应激
  • 2篇预后价值
  • 2篇透析患者
  • 2篇起搏
  • 2篇左室
  • 2篇内皮
  • 2篇抗凝
  • 2篇超声
  • 2篇超声心动图
  • 1篇代谢
  • 1篇代谢组学

机构

  • 9篇中山大学孙逸...
  • 4篇同济大学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作者

  • 14篇邓冰清
  • 5篇邱琼
  • 4篇韦育林
  • 4篇刘英梅
  • 4篇王景峰
  • 3篇郑韶欣
  • 3篇彭艾
  • 3篇聂如琼
  • 2篇吕函璐
  • 2篇谢双伦
  • 2篇王贞
  • 2篇李新华
  • 2篇陈样新
  • 1篇刘家荣
  • 1篇秦岭
  • 1篇宋凤卿
  • 1篇程佳芬
  • 1篇何涛
  • 1篇张海民
  • 1篇李栋方

传媒

  • 3篇岭南急诊医学...
  • 2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中国急救医学
  • 1篇中华超声影像...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中华医学遗传...
  • 1篇同济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心脏起搏...
  • 1篇中国高等医学...
  • 1篇2016年中...

年份

  • 2篇2023
  • 3篇2022
  • 1篇2019
  • 1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05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窦性心律心力衰竭患者抗凝治疗预后的meta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抗凝治疗是否能改善窦性心律的心力衰竭患者预后。方法:通过Pub 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收集窦性心律心力衰竭患者使用抗凝治疗的相关研究文献。应用meta分析对所收集的文献进行综合定量评价,主要观察指标包括血栓事件、出血事件和死亡。结果:共纳入文献6篇,累计病例抗凝组2445例,对照组2890例。抗凝组与对照组在全因死亡率方面无显著性差异(OR=1.02,95%CI:0.72-1.38,P=0.73);抗凝组血栓事件风险低于对照组(OR=0.67,95%CI:0.50-0.88,P=0.003),出血事件风险高于对照组(OR=2.17,95%CI:1.55-3.04,P<0.001)。结论 :窦性心律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口服抗凝药治疗可以减少血栓事件发生,但增加出血风险,对全因死亡率无影响。
冯日清韦育林刘英梅邱琼邓冰清吕函璐
关键词:心力衰竭窦性心律抗凝治疗META分析
左室长轴应变在鉴别心脏淀粉样变与高血压左室肥厚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本研究通过测定心脏淀粉样变(CA)患者与高血压左室肥厚(HLVH)患者的左室长轴心肌应变相关指标,并比较其差异性,进一步明确左室长轴心肌应变在CA患者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出确诊为CA的患者41例,按患者既往是否合并原发性高血压分为CA并高血压组14例与单纯CA组27例,同时按性别、年龄及体表面积匹配HLVH患者20例及健康对照组20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获取常规超声心动图指标包括室壁厚度(IVST、LVPWT、RWT)、心腔大小(LVEDD、LAVI)、收缩及舒张功能指标(LVEF、平均E/e'),以及左室长轴应变相关指标(GLS、RELAPS、EFSR)。比较4组研究对象的组内差异并进行组间两两比较,进一步测定LVEF保留时各超声心动图指标预测CA的敏感性与特异性。【结果】①超声心动图的常规指标中CA并高血压组和单纯CA组的LVEDD和LVEF均低于HLVH组;而CA并高血压组和单纯CA组的LVPWT、RWT及平均E/e'均高于HLVH组(P均<0.05)。②应变指标中CA并高血压组和单纯CA组的GLS绝对值最低,HLVH组次之,健康对照组最高;同时,CA并高血压组和单纯CA组的RELAPS与EFSR值最高,HLVH次之,健康对照组最低(P均<0.05)。CA并高血压组和单纯CA组的所有超声心动图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③ROC曲线分析显示在LVEF保留时,GLS绝对值<14.35%或EFSR>4.28时可较好地鉴别CA和HLVH(AUC均>0.9,P均<0.05);GLS诊断的敏感性最高(100%),而EFSR诊断的特异性最高(95%)。【结论】无论CA是否合并高血压,与HLVH相比,其超声心动图的常规及应变指标上均有显著的差异;尤其是应变指标GLS和EFSR在左室肥厚并LVEF保留患者中预测CA的准确性更高。
冯日清蒙媛丽刘英梅邱琼郑韶欣邓冰清韦育林
关键词:心脏淀粉样变超声心动图心肌应变左室肥厚
氧化应激和炎症对于血液透析患者的预后价值
评价氧化应激和炎症对于血液透析患者的预后价值.选取177名血液透析患者和35名健康对照,对其临床特点、氧化应激及炎症指标进行了比较,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是评估预后的危险因素.
王贞余超邓冰清李新华彭艾
关键词:肾脏病血液透析患者氧化应激炎症指标预后分析
心腔内电极血栓形成的临床特征及转归
2022年
目的 探讨心脏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术后心腔内电极血栓形成的临床特征、处理及转归。方法 对本院2007~2020年CIED植入术后心腔内电极血栓形成患者的一般资料、主要诊断和合并疾病、CIED植入资料、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进行临床总结,并分析临床处理方法及转归。结果 共确诊11例,心律失常6例,扩张型心肌病3例,心肌梗死2例。合并心房颤动8例。发生肺动脉栓塞1例。植入VVI、DDDR、ICD、CRT分别为3例、3例、4例和1例。单根电极5例,两根电极4例,多根电极2例。发现血栓形成距离首次植入CIED时间6天至324个月。所有患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均发现心腔电极右房段有异常团块附着,其中8例于非常规切面发现。患者确诊后均予抗凝药物治疗,其中5例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除了1例患者失访外,其余10例患者在抗凝治疗后4个月内复查超声心动图,均提示血栓消失。结论 心腔内电极血栓形成可发生在CIED植入术后任何时间及血栓风险低危患者,可导致肺栓塞。超声心动图对电极详细追踪检查是诊断及疗效评估的重要手段。
韦育林冯日清刘英梅邱琼邓冰清吕函璐王景峰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心脏起搏器抗凝剂
高磷诱导内皮细胞凋亡的代谢组学以及MAPK通路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研究高磷对血管内皮细胞代谢影响并观察MAPK通路变化情况。方法体外培养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24 h,分为正常浓度组(1.0 mmol/L)、高磷浓度组(3.0 mmol/L)。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方法分析代谢物图谱,并采用正交信号校正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方法(OSC-PLS-DA)。根据OSC-PLS-DA模型的变量权重(variable importance for projection,VIP)>1及显著性差异检验结果筛选出差异性代谢物。同时用AnnexinV-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印记法检测MAPK通路ERK1/2、p-ERK1/2、p38 M APK、p-p38 M APK、JNK、p-JNK蛋白表达。结果鉴别出16个显著差异物质,涉及碳水化合物、氨基酸以及脂质代谢通路紊乱;与1.0 mmol/L Pi组相比,3.0 mmol/L Pi组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5),p-ERK1/2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p-p38 M APK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0.05),ERK1/2、p38 M APK、JNK和p-JNK蛋白表达无明显改变。结论高磷诱导内皮细胞凋亡是通过上调p-ERK信号通路及下调p-p38MAPK信号通路的活性来实现的。
唐波秦岭邓冰清彭艾
关键词:代谢组学P-ERK1/2P-P38MAPKP-JNK
胰岛素抵抗对非糖尿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预后的影响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评估胰岛素抵抗(IR)对非糖尿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陛研究,人选332例非糖尿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使用稳态模式评估公式计算IR指数(HOMA.IR)。将研究对象分为高(HOMA—IR〈2,44例)、中(2≤HOMA2-IR〈6,99例)、低HOMA.IR组(HOMA2-IR≥6,179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并于出院1年后进行随访。采用方差分析、卡方检验比较3组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情况,用多自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主要终点事件的影响因素。结果与中、低HOMA.IR组比较,高HOMA.IR组合并高血压(P=0.013)及血脂异常比例较高(P〈0.001),静息心率较快(P〈0.001),冠状动脉三支病变较多(P=0.017)。随访期间,高、中、低HOMA—IR组患者主要终点事件分别为64.3%(26/44)、54.7%(52/99)和41.3%(74/199),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敏C反应蛋白(OR=1.012,95%CI:1.002~1.022,P=0.022)、HOMA—IR(OR=1.250,95%CI:1.043—1.497,P=0.015)、冠状动脉三支病变(OR=5.914,95%CI:2.947~11.868,P〈0.001)、心电图心肌缺血改变(OR=5.495,95%CI:2.925—10.324,P〈0.001)、LVEF≤40%(OR=13.205,95%CI:5.000~34.661,P〈0.001)是非糖尿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随访期间的主要终点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IR是影响非糖尿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随着HOMA-IR的增加,非糖尿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心脑血管事件显著增加。
聂如琼刘家荣邓冰清谢双伦王景峰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胰岛素抵抗预后
小鼠心脏骤停动物模型的建立被引量:16
2005年
目的建立一种小鼠心脏骤停模型,为心肺复苏的实验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选用健康小鼠15只,体重30~50g,雌雄不限,麻醉后插入导管至左颈总动脉测压,实验中全程监测心电图.应用经食管心脏起搏的方法对小鼠诱发室颤或无脉性电活动并维持4 min,然后开始常规心肺复苏.结果经食管心脏快速起搏可以导致血压迅速下降,停止心脏起搏刺激后,15只小鼠中有14只心电图表现为无脉性电活动,1只表现为一条直线,未诱出持续性室颤.全部小鼠均复苏成功.结论经食管心脏起搏诱发小鼠心脏骤停的动物模型具有操作简单、重复性好和模型稳定的特点,能够满足心肺复苏基础研究的需要.
陈蒙华谢露宋凤卿何涛邓冰清覃祖光
关键词: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动物
压力-应变环评价左束支不同起搏模式对左室心肌做功的影响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利用压力-应变环技术评价左束支起搏下不同起搏模式(单/双极)对心室机械同步性及心肌做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7月因症状性心动过缓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行左束支起搏(LBBP)的患者29例为LBBP组,以同期基线条件相匹配的29例右心室起搏(RVP)患者作为RVP组。所有LBBP患者术后1周内分别程控为单极、双极起搏模式,评价心室间及左室内的机械同步性,并应用左室压力-应变环技术获得整体做功指数(GWI)、整体有效功(GCW)、整体无用功(GWW)和整体做功效率(GWE)。比较LBBP组与RVP组之间、LBBP组内不同起搏模式下的心脏机械同步性和心肌做功。结果与RVP组相比,LBBP组室内及室间机械同步性显著改善(均P<0.05);LBBP组GWI、GCW、GWE增大,GWW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BBP组单极与双极起搏对比,心室机械同步性、GWI、GCW、GWE、GWW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并且提高输出电压后上述参数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RVP患者相比,LBBP患者能保持更好的机械同步性,心肌做功效率更高;LBBP不同起搏模式对心室机械同步性及心肌做功效率无影响。
王培伟陈样新杨莉郑韶欣邓冰清邱琼
关键词:超声心动描记术
优化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
2012年
目的:探讨全骨髓贴壁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优化方法。方法:全骨髓贴壁法分离、体外培养原代大鼠骨髓MSC,种植后3 h首次换液,培养前72 h内频繁换液;通过流式细胞学方法检测原代培养细胞的MSC特征性表面标记的表达及比例;通过体外培养诱导成脂、成骨、成软骨分化,确立原代培养骨髓MSC的多向分化潜能。结果:早期、频繁换液的方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MSC,P0 MSC以单克隆生长,呈典型漩涡状排列,细胞形态均一;P1细胞均一表达CD29、CD44,不表达CD34、CD45;原代培养骨髓MSC具有成脂、成骨、成软骨分化潜能。结论: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大鼠原代骨髓MSC,早期、频繁换液有助于在早期获得高纯度细胞,原代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早期、频繁换液的全骨髓贴壁法是体外分离培养骨髓MSC的优化方法。
刘颖希邓冰清赵永谢双伦王景峰聂如琼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原代培养多向分化
一氧化碳对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功能及NO生成的影响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研究一氧化碳(CO)对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增殖、迁移、黏附功能及分泌NO的影响。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接种于预先包被人纤维连接蛋白的培养板上,培养1周后鉴定EPCs。将培养1周后的EPCs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干预组分别加入25μM、50μM、100μM、200μM的一氧化碳释放分子-3(CORM-3)培养24 h。测定EPCs的增殖、迁移、黏附和分泌NO能力。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EPCs增殖、迁移、黏附能力增强,培养上清液中NO浓度增加(P<0.05),且在100μM时作用最显著。结论:CO可促进体外培养的EPCs增殖、迁移、黏附和生成NO,提示CO可能通过改善EPCs功能加速血管再内皮化和促进血管新生。
黄庆升邓冰清聂如琼
关键词:内皮祖细胞再内皮化血管新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