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邢艳莉

作品数:4 被引量:9H指数:2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缺损
  • 4篇骨缺损
  • 3篇桡骨缺损
  • 3篇基因
  • 2篇形态发生蛋白
  • 2篇细胞
  • 2篇细胞生长
  • 2篇细胞生长因子
  • 2篇基因治疗
  • 2篇骨形态
  • 2篇骨形态发生蛋...
  • 2篇PIRES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内皮
  • 1篇血管内皮细胞
  • 1篇血管内皮细胞...
  • 1篇血管内皮细胞...
  • 1篇血小板
  • 1篇血小板衍生
  • 1篇血小板衍生生...

机构

  • 3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作者

  • 4篇邢艳莉
  • 3篇汪春兰
  • 2篇王帮河
  • 2篇赵宇
  • 1篇丁浩
  • 1篇白欣
  • 1篇卢迪
  • 1篇曹东升

传媒

  • 2篇组织工程与重...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年份

  • 2篇2010
  • 2篇2009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双基因rhBMP-4/VEGF_(121)在治疗兔桡骨缺损中的作用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研究双基因rhBMP-4/VEGF121混悬液在骨缺损修复中的作用。方法新西兰成年兔20只,制作40侧桡骨中段15mm骨缺损实验模型,随机分为A、B、C、D组。A组植入rhBMP-4+VEGF121+明胶海绵,B组植入rhBMP-4+明胶海绵,C组植入VEGF121+明胶海绵,D组只植入明胶海绵。并于术后4、8、12周对骨缺损区进行大体、X线片、组织形态学观察,图像分析新生骨小梁的面积。结果A组在12周内骨缺损完全修复,髓腔再通,且同时期内新生骨的数量和质量显著优于其他组;B、C组骨缺损为未完全成熟的板层骨修复,髓腔部分再通,B组骨愈合成熟度较C组佳;D组缺损主要由纤维结缔组织填充。结论双基因rhBMP-4/VEGF121治疗骨缺损比单基因具有更好的促进骨修复再生能力。
邢艳莉汪春兰曹东升丁浩王帮河
关键词:基因疗法骨形态发生蛋白类
巯基烷基化壳聚糖介导pIRES-hVEGF<,121>cDNA/hBMP-4真核双表达质粒修复兔桡骨缺损的初步研究
外伤或肿瘤等原因造成的骨缺损、骨不连的再生与修复一直是困扰修复重建外科的重要难题,其治疗方法种类繁多并各有利弊。目前在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领域,基因治疗是其研究热点。骨缺损的局部基因治疗是将具有成骨作用目的基因携带病毒或非...
邢艳莉
关键词:骨缺损修复生物材料
文献传递
巯基烷基化壳聚糖介导pIRES-hVEGFl2lcDNA/hBMP-4真核双表达质粒修复兔桡骨缺损的初步研究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研究以巯基烷基化壳聚糖(TACS)介导的双核共表达质粒(pIRES-hVEGFl2lcDNA/hBMP-4)修复骨缺损的作用。方法以新西兰兔15只(30侧)为实验动物,制作桡骨中段15mm长的骨缺损实验模型,分实验组(左侧桡骨)和对照组(右侧桡骨),实验组植入明胶海绵+双基因混悬液,对照组植入明胶海绵+等量生理盐水,并于术后6周、8周、12周对骨缺损区进行大体观察、X线观察、X线阻射密度测定及组织形态学观察,图像分析骨小梁的生成数量。结果实验组在12周内骨缺损完全修复,且同时期内新生骨的数量和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对照组骨缺损主要由纤维结缔组织填充。结论TACS介导的pIRES-hVEGFl2lcDNA/hBMP-4真核双表达基因具有良好的促进骨缺损修复的能力。
邢艳莉汪春兰赵宇王帮河白欣李叔宝卢迪
关键词:骨缺损基因治疗骨形态发生蛋白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复合基因在骨缺损基因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09年
骨缺损愈合是一个涉及多种细胞因子的增殖,分化和细胞外基质的合成与钙化等复杂的过程,目前认为参与骨折愈合的重要细胞因子有:骨形态发生蛋白(BM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s)、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神经生长因子(NGF)、骨衍生生长因子(BDGF),其他一些来自血细胞的衍生因子如白细胞溶菌素、肿瘤坏死因子(TNF)、淋巴细胞毒素、干扰素等也参与骨折的愈合。
邢艳莉汪春兰赵宇
关键词:骨缺损基因治疗复合基因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