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康
- 作品数:50 被引量:229H指数:9
-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湖北省科技攻关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经济管理更多>>
- 全国食管癌规范化诊治推广之路被引量:28
- 2013年
- 我国食管癌的临床诊治一直以来以参照西方国家的经验或依据自己的经验来实施,没有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规范化诊治标准.由于缺乏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我国整体规范化诊治水平低、先进技术应用少和各地诊治方案各不相同,食管癌的治疗效果一直不理想,术后总体5年生存率长期徘徊在30%~40%.本文总结了自本世纪初逐步开展的系列食管癌巡讲学术推广活动及食管癌规范化诊治指南的编写与解读历程,并对其在食管癌诊治领域所产生的影响进行评述.
- 毛友生赫捷薛奇邵康苏凯李宁谭锋维周佳
- 关键词:食管肿瘤
- DMBT1基因在上消化道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被引量:10
- 2002年
- 目的 探讨DMBT1基因转录表达异常在人上消化道癌组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检测 38例食管癌、2 1例贲门癌、2 5例胃癌肿瘤组织及其相应癌旁正常组织中DMBT1mRNA的表达缺失情况。结果 食管癌、贲门癌及胃癌组织中DMBT1mRNA阳性表达缺失率分别为 63 .2 % (2 4 / 38)、52 .4 % (1 1 / 2 1 )及 72 .0 % (1 8/ 2 5) ;伴有淋巴结转移的癌组织中DMBT1表达缺失率均显著高于相应淋巴结无转移的癌组织 (P <0 .0 2 5) ;肿瘤外侵越严重 ,DMBT1mRNA表达缺失率越高 (P <0 .0 2 5)。结论 DMBT1基因表达缺失与上消化道癌侵袭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提示该基因在上消化道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中起一定作用。
- 王越英唐槐静周芳熊美华赫捷邵康李体平
- 关键词:DMBT1基因上消化道癌聚合酶链反应基因表达
- 生物标志物在制备评价肺腺癌微乳头转化试剂中的用途、装置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 本发明涉及用于预测早中期肺腺癌微乳头转化的分子标志物,属于分子生物医学技术领域。本发明基于全外显子测序(WES)数据研究发现,与非微乳头为主的肺腺癌(Non‑MIPLUAD)患者肿瘤样本相比,18种基因变异特征在微乳头为...
- 邵康邵阳谭锋维邵安琪冯晓莉薛奇曲杨郑波郑薇高树庚王沙张燕艳白娜肖瑶逄娇慧
- 循证医学与普胸外科临床实践
- 2006年
- 邵康程邦昌赫捷张汝刚
- 关键词:循证医学普胸外科临床医师
- 外科治疗70岁以上老年肺癌患者的预后因素分析被引量:4
- 2007年
- 背景与目的随着手术和麻醉技术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老年肺癌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70岁以上老年肺癌患者术后生存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老年肺癌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92例手术治疗的70岁以上老年肺癌患者的术后生存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方法分析各种预后因素的影响度。结果全组总的5年生存率为33.5%。手术方式、手术性质、病理类型及分期均可显著影响患者的预后,其中后三者为独立预后因素。结论老年肺癌患者术前应全面检查,尽量避免单纯探查手术和姑息手术。手术以肺叶切除为标准术式,某些特殊情况下,也可行部分肺叶切除术。
- 赵守华邵康叶波刘向阳程贵余孙克林孟平均赫捷
- 关键词:肺肿瘤外科老年预后
- 国际抗癌联盟-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食管癌分期第7版临床应用的初步体会被引量:37
- 2012年
- 目的分析比较国际抗癌联盟一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UICC-AJCC)食管癌分期第7版和第6版在食管鳞癌中的应用及对患者预后的指导意义。方法分别按照UICC—AJCC食管癌分期第6版和第7版标准,对经根治性手术治疗的1397例食管鳞癌患者进行分期和预后分析。结果1397例采用根治性手术治疗患者的术后随访率为89.5%(1250/1397),获得随访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为38.5%(481/1250)。按照UICC-AJCC食管癌分期第6版标准,I、Ⅱ和Ⅲ期患者的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64.9%、43.5%和2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按照UICC-AJCC食管癌分期第7版标准,I、Ⅱ和Ⅲ期患者的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63.5%、44.5%和23.5%,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按照UICC-AJCC食管癌分期第7版标准,Ia和Ib期患者的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80.0%和58.3%,Ⅲa、Ⅲb和IUc期患者的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28.2%、18.4%和1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按照UICC-AJCC食管癌分期第7版中N分期(转移淋巴结数目)的划分标准,NO、N1、N2和N3期患者的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50.0%、31.5%、18.7%和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UICC-AJCC食管癌分期第6版和第7版均能反映食管鳞癌患者的生存情况,而UICC-AJCC食管癌分期第7版分期更加精细,更能体现不同患者的预后。转移淋巴结数目也是影响食管鳞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 律方薛奇邵康毛友生高树庚牟巨伟谭锋维程贵余赫捷
- 关键词:食管肿瘤肿瘤鳞状细胞肿瘤分期
- 肺鳞癌组织中MDM_2和E_2F_1蛋白表达的相关性分析
- 2005年
- 李体平赫捷周芳熊美华石书胜邵康
- 关键词:肺鳞癌MDM2蛋白
- 肿瘤家族史对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表现及预后影响的研究
- @@肿瘤的发病因素可分为环境性因素和遗传性因素。环境性因素是指通过后天生物体生活环境中存在的物质的介入引起基因发生突变造成肿瘤的因素。遗传性因素则是生物体内可遗传的基因特征。遗传性肿瘤最突出的表现即为家族性肿瘤病史,如父...
- 李宁邵康赫捷
- 关键词:肿瘤家族史非小细胞肺癌患者
- 双原发肺癌外科治疗的疗效分析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 探讨双原发肺癌的外科治疗结局和长期生存率.方法 对1999年1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98例双原发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双原发肺癌患者共72例,其中男性54例,女性18例;发病中位年龄66岁.异时双原发肺癌患者26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6例;第一原发癌发病中位年龄59.5岁,第二原发癌发病中位年龄66岁.同时双原发肺癌患者72例,144个肿瘤病灶,手术方式包括肺叶切除9例,双肺叶切除14例,全肺切除6例,肺叶切除并楔形切除33例,双楔形切除9例,双肺叶切除并楔形切除1例;异时双原发肺癌患者26例,52个肿瘤病灶,手术方式包括肺叶切除31次,双肺叶切除1次,楔形切除10次,全肺切除8次.结果 全组患者术后30 d病死率为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3.3%.全组患者从术后开始随访至2009年12月,随访率>90%.全组患者从发现第一原发癌开始计算,其5年生存率为66.4%.异时第一原发肺癌和同时双原发肺癌的5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6.2%比43.0%,P=0.000).异时第二原发肺癌和同时双原发肺癌的5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5.9%比43.0%,P=0.634).结论 外科手术治疗双原发肺癌是合理的,能使患者获得较高的长期生存预期.
- 李放邵康赫捷
- 关键词:肺肿瘤胸外科手术预后
- 肺癌为何不容易早期发现?被引量:1
- 2015年
- 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居我国恶性肿瘤之首,是对民众健康危害最大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肺癌通过手术等方式治疗预后良好,但是,临床前来就诊的肺癌患者绝大多数为中晚期,失去了最佳治疗时机。那么,肺癌为何发现时多为晚期?
- 邵康
- 关键词:早期肺癌恶性肿瘤治疗预后肺癌患者中晚期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