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师渠
- 作品数:94 被引量:553H指数:14
-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更多>>
- 五四前后外国名哲来华讲学与中国思想界的变动被引量:16
- 2012年
- 1919—1924年,杜威等五位外国名哲来华讲学,实为欧战后西学东渐的文化壮举。讲学在助益思想深化的同时,也促进了中国思想界的分化与演进:其一,对其时中国反省现代性思潮的兴起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并为梁启超等所谓"东方文化派"理论观点的形成与文化诉求提供了立论的依据,进而为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和中国思想界思维空间的展拓,增加了内在的张力。其二,五四后新文化运动最终归趋"以俄为师"的社会主义,其在思想层面上的展开过程,也明显地打上了名哲尤其是杜威与罗素讲学的印记。至于泰戈尔讲学受到了中共的抵制,杜威与罗素受中国思想界的影响,于自己的观点与学说有所修正,则反映了名哲讲学与中国思想界间的互动。
- 郑师渠
- 关键词:中国思想界新文化运动
- 反省现代性的两种视角:东方文化派与学衡派被引量:9
- 2013年
- 东方文化派与学衡派分别服膺生命哲学与新人文主义,代表了反省现代性的两种视角,同中有异。其同,包括反对"科学万能"论、肯定宗教的价值、倡言"合理的人生观"和主张中西文化融合等。其异,则包括对新文化运动的态度有认同、参与和公开立异之分;于"合理的人生观"的具体内涵,存在强调个性发展、本能发舒与强调"以理制欲"的深刻分歧;于中西文化融合,又有着眼于东西文化之别与突出人类共同的人文主义精神之不同。20世纪初年国人追求现代性与反省现代性并存,正构成了新文化运动的内在张力。其同进一步扩大了反省现代性思潮的整体声势与影响,其异同样形成了某种张力,从而使整个"新文化运动的内在张力"获致深化。
- 郑师渠
-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东方文化派学衡派
-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政治心态被引量:2
- 2018年
-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1927—1932),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政治心态是以社会精神领袖自居,却又不免"恐共"的心理,所以,他们对国民党政权的抨击,常常陷入"投鼠忌器"的两难境地。九一八事件后,面对中国政治生态的改变,他们的政治心态也不得不加以调整:对于国民党,由不满趋向公开合作;对于共产党,则由"恐共"趋向"挺共",即主张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化。这种调整,过去多被斥为投靠国民党反动政权。时至今日,这个评论有失简单化。平心而论,这些人走向"挺共",既是民族大义感召的结果,也反映了他们虽舍弃了原有的浪漫,但在相当程度上仍保留有自己独立的政治品格、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至于他们主张开放党禁、国共联手,这本身就是对国民党一党专政的打击,也是对此前针对共产党的污名化宣传的有力否定。这一切为后来国共实现二度合作,共御国难,作了重要的铺垫,这一点必须予以肯定。
- 郑师渠
- 关键词: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政治心态南京国民政府
- 同心同德 继往开来
- 2001年
- 郑师渠
- 关键词:史学史研究历史教育历史编纂学史学工作者
- 学衡派史学思想初探被引量:6
- 1998年
-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史学由20世纪发凡起例,过渡到40年代初步发展重要的转折时期。学衡派提出中国史学循双轨发展,即普及与提高并重,通史与专史并举的构想,其意义不仅在于他们提出的诸如通史编纂的原则与方法、开拓史学研究领域和倡言建立全国性的史学团体加强统筹规划等等具体见解,不乏创意;更主要还在于反映了学衡派得风气之先,他们对于中国史学发展趋势的总体把握,富有前瞻性。如果对学衡派未能关注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不作苛求,那末,便不难体认其关于中国史学双轨发展的构想。
- 郑师渠
- 关键词:学衡派史学思想柳诒徵
- 晚清国粹派论孔子
- 1994年
- 晚清国粹派论孔子郑师渠(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学者,中国传统文化的化身。但经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推崇和利用,又成了封建君主专制主义的精神支柱。晚清国粹派是一些以保存国粹、复兴古学为己任的国学大家。那么,他们怎样论孔子无疑是个有意义的课题...
- 郑师渠
- 关键词:晚清国粹派刘师培章太炎
- 全文增补中
- 梁启超的爱国论被引量:6
- 2005年
- 中国与忠君相联系的传统的爱国思想,在甲午战争前后,因救亡图存的刺激,以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戊戌维新运动为载体,以西方社会进化论为中介,最终实现了向现代意义的爱国主义转换。梁启超作为维新运动的要角和敏锐的思想家,成为了实现三者融通和最早揭橥现代意义的爱国主义旗帜的代表性人物,也是近代系统阐发爱国主义的第一人。他的爱国论与政治论浑然一体,相辅相成,不是抽象的说教,而是富有实践意义的思想指导,充满着激情、创意与启迪。不论事实上存在有多少失误,其论说在不同的阶段上总是虎虎有生气,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不惟如是,他的许多隽永和富有哲理的观点至今仍不失现实的意义。
- 郑师渠
- 关键词:境界
- “中国本位”与“全盘西化”的论争被引量:10
- 1988年
- 1935年1月10日,何炳松、陶希圣、萨孟武等十教授,在上海《文化建设》月刊上联名发表了《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一文。这就是所谓的“十教授宣言”,或“一十宣言”。它引起了一场“中国本位”与“全盘西化”的激烈论战,长达半年之久。这场论争,是近代文化史上颇引人注目的事件,本文拟作初步探讨。一《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以下简称《宣言》)一开头便耸人听闻地指出:“中国政治的形态、社会的组织,和思想的内容与形式,已经失去它的特征”。
- 郑师渠
- 关键词:全盘西化新文化民族文化外来文化陈序经
- 中华民族实现由自在转向自觉的鲜明标志——论李大钊的《新中华民族主义》被引量:12
- 2020年
- 20世纪前20年,"中华民族"的概念,由萌生到内涵渐次升华,确立为现代意义的全新概念,这是中华民族最终实现由自在转向自觉的关键性时期;而李大钊与孙中山,这两位即将携手推动近代历史发生新的巨变的伟人,不约而同,先后都发出了"新中华民族主义"的呼声,则是此种民族自觉在观念形态上集中而鲜明的标志。
- 郑师渠
- 关键词:中华民族孙中山
- 完整理解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解放内涵被引量:10
- 2009年
- 五四新文化运动包含两大相互依存的思想解放取向:一是"对传统求解放";二是"对西方求解放"。但长期以来,人们只强调这场新文化运动对国人思想的解放,而"对西方求解放"则关注甚少,忽视了这一点,对于"五四"思想解放的理解则是不全面的。从总体上看,国人"对西方求解放"的新构想,主要呈现两种范式:一是呼吁打破对西方的盲从,重新审视中西文化关系;二是服膺马克思主义和转而"以俄为师"。五四新文化运动作为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在其展开的历史过程中,正是"对传统求解放"与"对西方求解放"这二者之间的张力与博击,构成了不断推进这场思想解放运动深入发展的内驱力。在今天,理性地保持二者之间的此种张力与博击,仍为促进国人思想解放和永葆思想活力所必需。
- 郑师渠
- 关键词:五四新文化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