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洪兵
- 作品数:115 被引量:704H指数:16
- 供职机构: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矿业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 耕作方式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 玉米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和产量仅次于小麦和水稻居第二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玉米已由过去的以食用为主,逐渐发展成为作饲料为主的粮、饲、经兼用作物.众所周知玉米90%-95%以上的干物质是...
- 郑洪兵刘武仁郑金玉罗洋李瑞平王浩齐华
- 关键词:玉米耕作方式生长发育作物产量
- 多功能深松碎土机
- 一种多功能深松碎土机,属于农业机械制造技术领域,采用悬挂机架、地轮和深松刀构成,在悬挂机架的下方安装有碎土轮,碎土轮由滚盘、转轴、齿条构成,每根齿条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左右滚盘边缘,齿条上有均匀分布的碎土齿。工作时,牵引器带...
- 郑金玉罗洋郑洪兵李瑞平王浩刘海天马晶吕珂刘武仁
- 文献传递
- 玉米留茬垄侧种植方法
- 本发明留茬垄侧种植方法属玉米耕作栽培技术领域,是指现行耕法的均匀垄在玉米收获后留茬5-15cm,第二年春天在留茬垄的垄侧播种。是指在上年茬带的侧面先浅穿一犁,施入底肥,用播种器人工精量播种并施入口肥,覆土后压实保墒。通过...
- 刘武仁郑金玉罗洋郑洪兵李伟堂冯艳春邹琦张建华靳广辉邹明辉杨伟泽
- 文献传递
- 耕作方式对玉米出苗率、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7
- 2018年
- 在吉林省公主岭市研究探讨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出苗率、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创制提高玉米产量的适宜的耕作方法。以郑单958为试材,利用吉林省农科院长期定位试验田,对免耕、翻耕、旋耕和深松4种耕作方式下玉米出苗率、干物质重及产量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深松耕作保苗率提高11.3%-14.6%,深松耕作显著提高玉米干物质重,其地上部分较免耕、翻耕和传统耕作提高幅度为4.9%-19.2%,地下部根系提高幅度为2.8%-90.1%。深松耕作较其他处理玉米产量增幅为8.3%-11.5%,留茬深松是促进玉米植株生长发育和提高产量的有效耕作技术。
- 冯艳春罗洋李瑞平李伟堂王浩刘武仁郑金玉郑洪兵
- 关键词:玉米耕作方式生长发育
- 三刀式中耕深松追肥机
- 一种三刀式中耕深松追肥机,属于农业机械技术领域,采用悬挂机架、施肥箱、地轮、中耕犁、深松犁、和输肥管构成,施肥箱侧边的悬挂机架上安装中耕犁,输肥管一端固定在施肥箱底部,悬挂机架上有分肥套管,悬挂机架的中间位置有横向均匀排...
- 刘武仁郑金玉罗洋郑洪兵李瑞平李伟堂杨立军高明王楠
- 文献传递
- 玉米优良种群性状的综合筛选
- 2009年
- 本文对吉林省应用的27个品种的产量和质量性状的综合筛选,优选出中晚熟、晚熟两个熟期组的优良玉米种群,并对其性状进行了综合评价,提出了玉米品种各种性状级别的划分标准。
- 刘武仁郑金玉罗洋郑洪兵李伟堂
- 关键词:玉米性状
- 吉林中部玉米等秸秆资源农艺利用技术研究
- 郑金玉刘武仁罗洋郑洪兵李瑞平李伟堂施继红武巍马虹
- 该项目主要针对该省中部黑地区耕地土壤有机物料还田不足,土壤有机质下降严重,水土流失加剧等问题,以实现秸秆资源安全还田,改善土壤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采取农机与农艺相结合,建立吉林省中部黑土区玉米机械化秸秆安...
- 关键词:
- 关键词:玉米土壤环境保护
- 种植方式对玉米根系特性和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
- 2014年
- 为探明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根系特性和产量的影响,在田间试验条件下,测定了宽窄行种植和均匀垄种植玉米根系伤流量、气生根数、气生根干重、气生根层数、地下根干重、产量及产量性状指标。结果表明:宽窄行种植玉米根系伤流液量、玉米气生根数、气生根干重和气生根层数与均匀垄种植之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地下根干重二者差异不显著。宽窄行种植较均匀垄种植增产12.8%,二者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和容重2种种植方式之间差异不显著。
- 李伟堂郑金玉吴彦波罗洋郑洪兵李瑞平刘武仁
- 关键词:玉米根系特性
- 一种深松施肥装置
-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机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深松施肥装置,包括:机架,机架包括横向支架、连接框架和牵引架;施肥箱;地轮;主深松刀:主深松刀通过第一连接柄固定在横向支架上,第一连接柄的上部连接在横向支架上,底部固定所述主深...
- 郑金玉罗洋郑洪兵李瑞平王浩刘海天马晶吕珂刘武仁
- 文献传递
- 秸秆循环还田土壤环境效应变化研究被引量:10
- 2015年
- 为明确秸秆循环还田土壤环境效应变化,筛选合理的秸秆还田方式,于2000年设计了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定位试验,通过对秸秆还田后土壤理化性状分析,结果表明各处理土壤紧实度随深度增加而增加,在45 cm处达到最大值,下层土壤比上层土壤紧实,秸秆还田处理均低于现行耕法;秸秆还田各处理三相结构合理,特别是在20~40 cm优于现行耕法,土壤孔隙增多,渗透能力增强。秸秆还田各处理土壤养分明显改善,特别是有机质含量明显增加,与对照比较提高幅度为0.26~0.74 g/kg。
- 刘武仁郑金玉罗洋郑洪兵李瑞平李伟堂
- 关键词:循环农业秸秆环境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