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鹏
- 作品数:3 被引量:5H指数:1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文化科学更多>>
- 末次盛冰期以来南海西南海区对快速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被引量:5
- 2014年
- 以南海西南巽他陆坡CG2岩心为材料,通过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 ruber壳体的δ18 O和Mg/Ca重建了近24ka以来的表层海水温度(SST)和盐度(SSS),结合浮游有孔虫定量统计数据分析了末次盛冰期(LGM)以来南海西南海区上部水体环境的演化特征。研究表明,在YD、H1、8.2ka冷事件期间,巽他陆架海区盐度变高,浮游有孔虫暖水种丰度减少,温跃层变浅。相比其他开放大洋站位末次冰消期的缓慢变暖,南海西南海区Blling早期以及YD事件后期升温迅速,且H1期间具有明显的降温,是典型的"格陵兰式"升温,可能南海受东亚季风的影响强烈。东亚夏季风的强弱变化造成了海水盐度频繁的波动,在H1、YD期间,东亚夏季风突然减弱,盐度变高,B/A暖期夏季风增强,盐度变低,比较发现在这些气候事件期间,东、西太平洋站位的盐度变化特征几乎是一致的。LGM以来热带西太平洋海区的上层海水环境变化,与热带辐合带(ITCZ)的纬向移动及其相关的东亚季风异常有密切联系。
- 郝鹏李铁刚常凤鸣南青云熊志方秦秉斌郑旭锋
- 关键词:快速气候变化东亚季风热带辐合带南海西南部
- 热带西太平洋250ka来浮游有孔虫G.sacculifer壳体质量变化特征及控制机理
- 2014年
- 作为新兴的海水CO2-3替代性指标,浮游有孔虫壳体质量对于海洋碳循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测定了热带西太平洋WP7孔250ka以来表层浮游有孔虫G.sacculifer壳体质量。除了在MIS1和MIS4期外,壳体质量显示冰期重、间冰期轻的旋回特征,响应大气pCO2变化,表明大气pCO2变化是该海域浮游有孔虫壳体质量变化的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MIS4期间壳体质量异常低值可能是该时期加强的上升流和CaCO3溶解事件共同导致。温度与营养盐浓度并不是壳体质量异常的主要原因,共生体则可能是影响因素。G.sacculifer壳体质量与大气pCO2整体上良好的反相关关系表明其可以作为可靠的表层海水CO2-3替代性指标。
- 秦秉斌李铁刚常凤鸣熊志方郝鹏
- 关键词:热带西太平洋
- 烟气脱硫催化剂专利申请分析
- <正>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我国每年燃料废气排放量已超过15万亿立方米,其中含有的硫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目前烟气脱硫是对我国二氧化硫污染控制最为有效的技术,有分析称该方向年市场容量已经达到500亿元,并仍里快速增长...
- 李燕芳郝鹏崔勇
- 文献传递